■ 卫 莉(重庆工程学院管理学院 重庆 400056)
在我国对外贸易的过程中,由于国家之间存在经济地位和政策环境等特殊环境约束,流通渠道的发展也遭遇到经济、政策等方面的贸易壁垒。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来说,贸易壁垒的存在对流通渠道体系的建设形成较大制约,不利于贸易经济发展。同时,对内贸易也存在一定的贸易壁垒。这种壁垒主要体现在行政区域之间,地方政府处于保护本地商品贸易的需要,可能会对其他地区出口商品设置贸易壁垒。这种对内贸易壁垒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流通渠道的完善发展。
无论是国内贸易还是对外贸易,都能通过各自的流通渠道,实现商品、劳动要素、资金要素、技术要素等各种要素的交易。商品交易是最为基本的要素流动形式,通过国内外批发、零售、餐饮等流通组织来实现。在生产要素流动中,劳动要素的流动是最为频繁的,此外资金、技术等要素也在内外贸易中通过流通渠道实现流动。一般而言,商品主要流向高价位区域,劳动要素主要流向高工资区域,资金和技术要素则流向高回报率区域。
一个区域内的流通渠道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较强联系。区域产业结构对流通渠道结构具有决定作用,而流通渠道结构的优化也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提升。国内外贸易流通渠道的发展,都能促使本区域跨越生产可能性边界,从而获得更多的资本和商品,以较低的价格取得稀缺资源,于是为本地的生产提供有利条件,有利于产业结构提升,促进本地经济发展。
1990-2014年这25年期间,我国的社会品消费总额与进出口总额都呈现了逐年递增的趋势,而且两者的增速都非常高。由此可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内贸易与国外贸易都取得了显著成效。相比之下,进出口总额的增速更快,年均增速达到18.7%,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年均增速为15.6%,比进出口总额的年均增速低3.1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我国对外贸易的渠道更为发达,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是外贸大于内贸。我国国内贸易的发展长期以来主要受内需不足的影响,因此亟待构建更加完善的内贸流通渠道体系。
图1给出了我国内贸发展度、外贸依存度的变化情况。从中可以看出,1990年以来我国的外贸依存度经历了由平缓到快速增加,又转为较缓增加的变化态势,到“十二五”时期基本维持在0.45附近。而我国内贸发展度的变化则显得非常平缓,1990年以来基本维持在0.4附近。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内外贸易的发展将趋同态势,则是内外贸一体化的充分条件。
图2 给出了我国对外贸易流通渠道在各大洲之间的分布情况,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我国在各大洲的对外贸易流通渠道分布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由于各大洲、各地区之间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发展存在较大区别,因此我国与各国对外贸易流通渠道的强度也存在较大差异。根据图2 结果可以发现,我国在亚洲国家的进出口额度是相对最高的,除了经济、文化等因素外,这与地理位置也存在很大联系。我国与欧洲、北美洲的进出口额度分居第二、三位。而与非洲、大洋洲而言,我国与它们的对外贸易程度较低,这应该与区域经济的发达程度存在一定联系。由此可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我国对外贸易流通渠道向外延伸的重要因素。
图3给出了2013年我国各地区对内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程度。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所有地区在对内贸易的发展程度方面相对较为平均,内贸发展度基本维持在0.4附近,可见我国内贸流通渠道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均衡性。但是,地区之间的外贸依存度就存在较大差别。其中,北京市和上海市的外贸依存度最高,分别为1.34和1.25,广州省的外贸依存度达到1.08,位列第三,之后分别为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等地区。显然,这些地区都集中在我国东部沿海区域,可见经济地理区位对我国外贸流通渠道的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但是,地区内外贸流通渠道的发展并不存在较大关联,例如北京市的内外发展度与外贸依存度都相对较高,而上海市、江苏省等地区的外贸依存度要明显高于内贸发展度,中西部区域则多为内贸发展度高于外贸依存度。由此进一步表明,当前我国区域内外贸流通渠道的分割仍显突出,内外贸一体化程度较弱。
图1 我国内贸发展度和外贸依存度的变化情况
1.流通渠道网络无法充分发挥优势。我国存在内外贸易独立的行政管理体制,因此流通渠道体系存在内外两种分割的体系,每种体系都无法全面掌握国内外市场发展状况。受这种体制约束,我国内外贸易流通网络布局显得不够合理,部分商品的流通渠道受到严重阻碍,导致我国流通渠道网络的效率较为低下,无法形成适应国内外市场的大流通渠道格局,难以发挥流通网络优势。
图2 我国对外贸易流通渠道在各大洲之间的分布情况
图3 2013年我国各地区对内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程度
2.流通企业规模经济仍难以实现。虽然我国流通企业快速发展已是可观的事实,但是目前无论是面向国内市场还是面向国外市场,我国的流通企业都存在企业多且杂乱、业态重叠、经营模式交叉等问题,导致出现企业流通实力相互抵消、流通中间环节更为复杂、流通成本压力加大等问题,这显然不利于我国流通企业整体优势的发挥,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表明,流通企业规模的壮大和整体实力的提高,并衍生出线上线下联营等新兴的商业模式,这些变更的实质就是流通渠道的不断整合与扩展。通过流通渠道不断优化,有利于促进内外贸易一体化发展。而我国流通企业存在低小散的特征,与国内贸易、对外贸易的分割存在直接关联。由于内贸流通与外贸流通存在分割,流通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与联营便存在隔阂,制约了规模经济的实现。
3.流通企业的经营管理环境尚未充分改善。基于成本控制视角,外贸流通企业更加注重创汇,而容易忽略交易成本,而内贸流通企业在进出口商品方面也是由于流通环节多而增加交易成本,目前内外贸流通渠道的分割导致了内外贸流通企业无法真正地完善成本管理。基于控制风险的视角,目前许多跨国企业都是通过内部化来规避市场风险、外汇风险,但我国内外贸流通渠道分割,使得内外贸企业较难在复杂的流通环节中有效避开风险,增加了经营压力。
4.流通渠道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不高。从市场资源来看,国内贸易市场和国外贸易市场分属两个市场,属于两种不同的资源。对这两种资源进行有效利用,是流通渠道整合优化的重要途径。而我国内外贸流通分割,国内的贸易企业往往只偏重国外贸易这一个市场,而国内贸易市场未能发挥有效功能,影响内外贸流通渠道网络构建。加之各种地方利益、行业利益等,进一步制约了大流通市场的完善。
1.整合内外贸易流通渠道网络。探索转变原有的内外贸易两套管理体制,建立内外贸易部门联动的行政管理体制,促进内外贸易相关部门能够根据国内外市场变化进行联合调控,从而全面掌握国内外市场发展状况。与联动管理体制为依托,加快在我国进行内外贸易流通网络渠道进行布点,形成合理的流通渠道网络,提升流通渠道网络的效率。
2.通过内外贸易流通企业兼并重组等方式,加快实现规模经济。由于我国内外贸流通企业之间存在分割,制约了流通规模经济的实现。因此,要通过政府鼓励扶持和发挥流通企业主体作用,促进内外贸流通企业之间通过兼并、重组、实施战略联盟等多种联合方式,促进企业之间优势互补。通过内外贸流通企业一体化发展,促进内外贸流通企业不断向国际和国内市场延伸,进一步获取扩大经营范围和细化内部专业化分工所带来的红利,加快实现规模经济,使整合流通渠道体系进一步完善。
3.在内外贸一体化过程中有效降低流通渠道的成本。我国内外贸流通渠道一体化,应以降低流通渠道的成本为重要手段。首先,应尽量免去不必要的流通环节。目前,对于没有出口交易权的内外流通企业,只能在国内市场流通商品,并委托外贸企业为其代理商品出口。实行内外贸一体化,应充分考虑这一弊端,免除内外贸易过程中的大量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渠道效率。其次,应提高购销的规模。实行内外贸一体化,不但要顺应国内市场需求,还要适应国际市场变化,因此购销的规模是考虑的重点。通过提高购销规模可以减少流通环节,从而降低流通成本。
4.整合流通渠道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由于我国内外贸流通企业之间存在分割,降低了我国内外贸易流通渠道资源的有效利用,不利于构建大流通大市场,因此,要通过实施内外贸易一体化战略,加快整合流通渠道资源,从而提高流通渠道的效率。从流通企业的资源来看,外贸企业由于拥有大批精英人才,可凭借其成熟的国际市场流通网络,有效促进资源共享;内贸企业在国内拥有较多布点,可以发挥密集优势。内外贸企业可以通过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加快资源共享,促进流通渠道资源利用一体化。
1.冯明.内外贸一体化的内涵及发展思路探讨[J].商业时代,2013(23)
2.李飞.全渠道零售的含义、成因及对策—再论迎接中国多渠道零售革命风暴[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3.洪涛.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的路径选择[J].中国流通经济,2012(12)
4.丁俊发.促进消费与流通渠道建设的几个问题[J].中国流通经济,2012(2)
5.宗颖.主动型供应商视角的流通渠道优化[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6.周铁.内外贸联动发展的理论依据与实施构想[J].商业经济研究,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