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北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5-01-02 19:13刘明菊王士君盛亚军
税务与经济 2015年3期
关键词:长白山生态旅游景区

刘明菊,王士君,盛亚军

(1.东北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2.吉林财经大学 亚泰工商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一、旅游可持续发展内涵的演变及研究趋势

(一)国外相关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期,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由此开启了作为一种价值观念而逐渐被国际社会认可的环境管理思想的先河。1993年世界旅游组织(WTO)提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年英国创办了专门进行可持续旅游研究的杂志《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JOST) 》,标志着可持续发展在旅游学研究中的地位显著提升。1995年在西班牙召开的“世界旅游可持续发展”会议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WTO)共同通过了《旅游可持续发展宪章》和《旅游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模式在旅游业中的主导地位。

旅游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界定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休斯(Hughes)虽然没有给旅游可持续发展作明确的概念定义,但是他从道德层面认为要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人们从内心里去接受这种理念。[1]世界旅游组织(WTO)认为能满足当前和未来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者的需要就可以叫做旅游可持续发展。[2]但是很多学者认为这个概念太过含糊,如巴特勒(Butler)就认为WTO的概念缺乏对需求的明确界定,而且不同阶段不同情况下的需求可能存在矛盾。[3]

随着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增多,一些学者把局限在环境领域的争论扩展到经济、政治、社会与文化领域,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解释也日益多元化。哈迪和比顿(Hardy 和 Beeton)从旅游需求的角度阐释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4]萨维奇(Savage)等认为必须以全面的观点来理解旅游的可持续性,城市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性在于保持原真性从而避免被全球化和现代化。[5]兰辛和弗里斯(Lansing 和 Vries )认为旅游可持续发展在市场行为之外,更应是一种伦理的选择,并从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这三个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维度做出解释。[6]近年来,随着低碳经济的盛行,谭(Tamg)等学者分析了低碳旅游的基本概念,主张通过节能减排获得高质量的旅游经历、更大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进而达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7]

二十多年来,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可持续发展已从一种理念发展成为旅游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对国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国外学者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发展模式、利益相关群体、可持续评价、发展政策、生态旅游等方面。

(二)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很多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如在生态学方向,田道勇认为要规避旅游开发对环境的消极影响,应保持以环境为重要内容的可持续发展理念[8];王德利认为建立旅游环境资源计价制度从而遏制旅游环境的不断恶化是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9];马丽娟、史敏分析了生态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要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维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10]

近年来,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不断拓展和深化。杜江、向萍运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理论探讨了我国乡村旅游的需求和供给、主客互动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11];于蓉、张忍顺[12],方碧珊[13]对武夷山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袁鸾、吴仁海对张家界的生态旅游发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14];李包相等在对美国发展生态旅游的经验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浙江旅游发展的新思路[15];杨桂华、李鹏以线路旅游产品为例,阐述了旅游生态足迹在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测度功能。[16]

从生态学方向研究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国内旅游研究的主流。但是研究中对生态旅游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并没有进行明确的界定和区分,有的以生态旅游代替旅游可持续发展,有的采用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提法,也有二者混用的情况。

同样,学者们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等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经济学角度的研究主要和旅游经济相挂钩,文化学方向主要和旅游资源相关联。这些都可以融入到旅游管理学的角度,即旅游可持续发展既立足于我国社会生活体系的基础,又具有较为狭义的学科定义性内容,具有完整的社会性和体系性特征,并与当地生态环境特点和区域治理模式相结合。旅游管理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建立在自然生态环境下,继承人类社会学视角,迎合经济学需求,具有较强的科学技术要求的综合性观念。

二、长白山北景区旅游资源现状

长白山以它独有的魅力与五岳齐名,风光秀丽,景色迷人,是作为中国十大名山之一的关东第一山,2007年成为国家首批5A级风景区;以长白山天池为代表,集瀑布、温泉、峡谷、地下森林、火山熔岩林、高山大花园、地下河、原始森林、云雾、冰雪等旅游景观为一体,成为集生态游、风光游、边境游、民俗游四位一体的旅游胜地。长白山北景区,坐落在长白山北坡的山麓地域,行政区划在长白山池北区内,是最早开发的旅游景观地带,设施完善、功能齐备,每年接待游客量超过百万人次。

实现长白山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既要不破坏原有自然生态环境,又要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和开发,并对已开发的资源进行适度保护,不损坏现有和潜在的旅游资源。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环境、社会、经济三方面的和谐与统一。

(一)长白山北景区的自然资源

长白山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北景区作为长白山开发较早的旅游景区,其旅游自然资源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植被资源。长白山北景区有多层植物资源垂直分布,包括针阔混交林带、针叶林带、岳桦林带及高山苔原带。在60千米的旅游路段、海拔高差1500米之内,可以连续清晰地观赏五种具有明显差异的景观带。这里汇集了从北温带到北极地区的多种植物,形成了独特的植物区系,堪称“典型的自然综合体”。这样的林带分布不仅构成了我国重要的森林资源屏障,同时也具有鲜明的视觉分层特点,兼具生态性与观赏性。二是自然景观。长白山北景区可以望见主峰环抱天池的奇特景观和秀美绝伦的长白山瀑布。长白山天池四周奇峰林立,池水清澈湛蓝,犹如一颗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群峰之中,是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三江之源。温泉群和地下森林也是长白山北景区的特色景观。其温泉群属于高热类型温泉,水温在60~82℃之间,富含矿物质,具有极高的医疗价值。地下森林也称谷地森林,是长白山火山喷发时地壳下陷形成的一道深谷,谷壁深50~60米,谷地长2500~3000米,经过漫长年代的地壳变迁和植物演替,在地下形成了一望无际、郁郁葱葱、古树参天、巨石错落的茂密原始森林景象。

(二)长白山北景区的人文资源

长白山不仅是自然资源之宝地,同时也拥有丰富的区域性人文旅游资源。从历史文化资源来看,长白山人文历史悠久,历代帝王对此都十分关注,特别是金、元、清朝更是视长白山为祖先发祥地,推崇长白山为神山圣地。[17]由于北景区自然环境优美,景色异彩纷呈,留下了历朝历代祭祀天地的独特遗迹,且在史书中有详细记载,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长白山的名称自古就有很多,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称“不咸山”,北朝时称“徒太山”,隋唐时称“白山”、“太白山”,一直到辽金时期才用汉语定名为“长白山”,并延续至今。长白山称谓的变化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祖先对长白山的认知,也反映了国家对长白山的领属关系。长白山是满族的发祥地,“不咸”之语出自满族先世,合乎满族及其先世世居此地的历史背景和长白山的独有特征。金朝女真人在东北建立政权,将长白山视为“兴邦之地”、“旧邦之镇”,先被封王,后被尊称为帝,并建立庙宇。至今当地少数民族群众仍然遗留当年的生活习俗,其人文资源具有相当高的开发价值。

从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来看,长白山地区为满族和朝鲜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至今仍保留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

从人文历史遗迹资源来看,长白山北景区还有位于天豁峰下的八卦庙,该庙位于峰下缓坡地至山根约200米,南距离天池100米,西与龙门峰相对,为木质结构,三重壁,最外层为不等距的八角形,有崇德寺、宗德寺、尊德寺之说,为1928年崔时玄建造。庙内有两个高70厘米、宽40厘米、厚3厘米左右的圭形木牌,正面楷书汉字,背面为篆字,正面碑文分左右,右边正面碑文竖向3行:道根载源舍堂更造——地于灵宫本五币寺——北接法大道主张宇白氏月氏善愿文。此外,北景区还有位于天池东钓鳌台上的女真祭台。据《长白山江冈志略》载“台上有一石堆,相传女真国王登白山祭天池曾筑石于台上,故今尚有遗迹。”

景区内还有许多有待研究和开发的人文旅游资源。如何可持续地开发和利用长白山北景区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是景区管理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长白山北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长白山地区自然和人文资源都非常丰富,近年来在政府和有关方面的重视和推动下,在旅游相关设施建设和旅游景点开发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游览和观光。但是,长白山北景区在开发和管理工作中也暴露出一些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不相协调的问题。

(一)旅游要素市场不完善

旅游要素市场结构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构成整体旅游产品的食、住、行、游、购、娱等服务要素体系;二是形成旅游产品的资源、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体系。服务要素体系和生产要素体系的有机组合共同构成了旅游要素市场体系,为旅游产品体系的形成和优化、旅游供给体系的丰富和完善创造良好的条件和基础。[18]

长白山北景区在开发过程中,在服务要素、生产要素及其有机结合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服务要素方面的问题。众所周知,要提高旅游的满意度,必须在旅游过程中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虽然长白山北景区开发较早,设施设备比较齐全,但是随着旅游市场的发展和旅游者需求的提高及其变化,长白山北景区出现了部分服务设施不到位、服务人员不配套、服务体系不规范、接待能力和礼仪有待提升等问题。表现为一些设施设备陈旧老化,缺乏保养、管护和维修;服务体系配套性不足、衔接性不够,缺少差别化的服务,难以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一些服务人员素质不高,服务质量不尽人意等方面。二是住宿方面的问题。长白山北坡最近的城镇是距长白瀑布50公里的二道白河镇,属于北景区范围外,游客住宿主要集中在二道白河镇、山门附近的几家宾馆,住宿条件和费用可选择,但是景区内的住宿则只集中在瀑布、倒站口附近的几家大宾馆,住宿费用较高,而且都是各旅行社长期预定,旺季几乎天天爆满,零散游客和自助游游客预定成功率较低。三是旅游消费方面的问题。作为当前国内旅游区的共性问题,长白山北景区也存在着区内物价过高的问题,并偶有个体业主宰客的现象,旅游消费市场秩序需要规范。景区内对市场利益主体的约束较为薄弱,旅游消费价格随意性较大,价格监督管理工作存在漏洞和死角,这在损害旅游者切身利益的同时也破坏了长白山整体的旅游形象。四是娱乐项目开发不足,接待能力有待提升。长白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兼有历史、文化国际影响力,但长白山旅游却在文化元素上存在短板。景区内没有充分利用长白山地区特有的民俗文化娱乐性资源,缺乏文化内涵与品位,娱乐活动项目很少,而且与旅游相配套的购物、饮食和住宿难以满足需求;旅游高峰期景区客流量剧增,超出景区承载能力。需要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研究解决这些问题。

(二)旅游产品市场单一

近年来生态旅游、民俗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等发展势头强劲,在旅游产品市场中所占的份额持续上升。从属性上归类,长白山景区旅游应属于生态旅游。虽然景区内景点较多,而且天池、瀑布、地下河、峡谷森林、高山花园、美人松等均为原生态的自然资源,集独特、神奇、秀美、壮观等“大美”之旅游元素于一体,然而从旅游资源有效利用角度分析,景区内旅游项目几乎都集中在了观光旅游上,旅游产品显得过于单调,旅游项目不够丰富多彩。如果辅之以民俗、文化等旅游项目,在游客休息区或住宿区开展长白山民俗、人文历史遗迹等演示或展览,无疑将拓展旅游产品的深度和广度。虽然存在景区内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问题,但只要科学规划、精心组织、严格管理,就能够将旅游产品开发与可持续利用有机结合起来。

(三)交通设施有待完善

交通问题在旅游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交通的便捷与舒适程度直接决定着景区的吸引力和游客的满意度。长白山座落在吉林省东南部,位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和白山市抚松县范围内,同时也是中国与朝鲜的界山,地理位置、经济利益以及地缘政治因素均对长白山地区的交通环境产生影响。就北景区而言,在外部交通中,游客从出发地到达目的地的可选方式包括陆路和航空两种。陆路中的公路交通状况近年有了很大的提升,高速公路的修建大大地缩短了全国各地抵达长白山的时间;而铁路运输则还需要经二道白河镇才能到达长白山池北区,继而乘汽车至北山门进入北景区。航空交通方面,虽然长白山机场已建成,但是开通航线的城市较少,机场坐落在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松江河镇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池西区,距长白山北景区120公里。显然,乘飞机赴长白山北景区旅游也不便捷。虽然长白山北景区外部的旅游交通方式可选性很多,但是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弊端,如航空运输需要中转,下机后还要再转公路交通;铁路运输大多为慢车,旅途耗时较长;公路交通囿于东北的气候条件,季节性太明显,冬季不适合由公路进山。内部交通基本上是景区内的电瓶车、旅游大巴,上天池则必须换乘专用越野车,这些内部交通方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旅游大巴的数量及站点乘降设施与游客数量及客流规律不匹配,游客常常需在站点排长队等候乘车。因此,需要从满足旅游者的交通需求和维护自然生态环境两方面综合考虑、科学规划长白山旅游交通设施的建设和利用。

四、长白山北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由于长白山拥有极其丰富的生物和自然资源,自然、原始、生态、特色是其核心旅游资源,因此长白山旅游必须依托和凭借这种自然资源优势,以生态旅游作为旅游发展的主体模式。学者张建萍所著的《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一书将生态旅游理论划分成核心理论、支撑理论和相关理论,其中的核心理论就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即要达到“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层次之间的协调发展。[19]

长白山作为吉林省旅游业发展的龙头和优势资源、东北长白山文化的重要集聚区、全国重要的生态旅游经济示范区、东北亚重要的休闲度假目的地和集散地,必须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规模化开发、特色化运营”的原则,大力发展长白山旅游产业,同时要求在更高层次上、更广范围内保护与开发长白山生态资源。作为长白山开发较早、设施配备较齐全的北景区更应该注重景区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针对长白山北景区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措施:

(一)把握机会,加强薄弱环节建设

针对北景区旅游服务要素市场出现的问题,北景区应该着重从以下方面加以改善:一是积极开展业务培训。通过培训,提高景区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提高接待服务人员的服务理念、服务技能及礼仪修养。人员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问题是决定景区旅游服务质量的最基础、最根本的环节,必须高度重视,常抓不懈。同时,还要加强对环境的治理和对设施设备的升级改造与维护,并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教育和引导游客爱护旅游环境和旅游设施。二是可考虑在不破坏景区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在景区内适宜的地点建设一部分绿色环保的居住设施,提高旅游者在景区内逗留的时间,在提高景区内消费水平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向游客渗透和传递“融入自然,爱护自然”的理念。三是加强景区内价格管理与监督。统一制定、规范管理景区内商品和服务价格,对景区内出售的所有商品和提供的所有服务制定统一的价格,并明码标价,让游客放心消费、明白消费。同时加强价格监督和检查,对质次价高、掺杂使假、强买强卖、欺诈蒙骗游客等价格违法行为,一经发现,严惩重罚,维护游客的合法权益。四是挖掘、开发、建设体现长白山民俗文化特色且绿色环保的娱乐项目及设施,在提高景区经济效益的同时,平衡游客在景区内不同区域的逗留时间,调节自然观光景点在旅游高峰期的客流量,并达到宣传和推介长白山和吉林省旅游的效果。

(二)提炼升华,探索开发旅游新产品

旅游产品的种类和层次不仅取决于原始旅游资源的既有状况,也决定于人们对于旅游资源的挖掘、提炼和升华。长白山除了具有适合打造生态旅游产品的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外,还拥有适合开发其他旅游产品的独特的旅游资源,例如冬季适宜开展冰雪旅游项目,其特有的温泉资源适宜开展温泉旅游项目,还可利用其特色森林资源开发探险旅游项目、利用其东北抗联历史资源开发红色旅游项目等。在改进和完善已有旅游项目的基础上开发适合国内外旅游者兴趣的旅游新产品,有利于吸引国内外客源,提升长白山旅游的市场份额;同时也可分流旅游者,减轻自然景观景点的压力,提高自然景观的自我修复能力和调节能力,进而保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长白山风景区包括西景区、北景区和南景区,三个景区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景区内建设各具特色。因季节性原因、国家法定节假日以及学生假期等因素,长白山旅游常常出现出行集中、游客集中的现象,旅游高峰期各景区(点)“人满为患”,从而破坏了自然景区的自我调节能力,导致景区压力大、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严重。由于北景区开发较早、设施较全、知名度较高,因而较其他两个景区的客流量更大。鉴于此,有关管理当局应站在战略的高度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合理布局,围绕发展旅游业,加强北景区外周边地域的开发和建设,以长白山生态旅游为主线,着力开发富有民族特色、民俗特色、地域特色的休闲旅游、民俗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等旅游产品和项目。这不仅可以缓解旅游高峰期客流高峰对北景区的自然和生物景观造成的冲击,而且有利于改善区域交通环境和生态环境,全面提升长白山地区的旅游承载力。

(四)科学管理,三方并进

实现长白山北景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生态、经济、社会三个层次进行筹划、协调和创新。在生态层次上,要基于环境承载力对景区环境进行合理而有序的管理。要在景区内大力宣传环保知识,增强广大游客的环保意识,并通过各种特色活动使环保意识融入游客的潜意识中,进而转化为爱护生态环境的自觉行动。同时,加强景区的环保设施建设和景区工作人员的环保知识培训,加强对景区周边居民的环保知识普及,在景区内外形成珍惜环境、爱护环境的良好氛围,真正使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在经济层次上,要善于有效利用长白山地区的人文、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富有民族特色、民俗特色、地区特色、文化特色的旅游新产品,加强景区内外消费市场管理,发掘与长白山旅游相配套的、迎合旅游者需求的旅游消费产品和旅游纪念品,丰富旅游消费市场,提高景区的经济效益。在社会层面上,要在广泛宣传长白山旅游的同时,注重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长白山生态资源的保护,促进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要开展科学的调研和评估,在摸清长白山自然生态资源家底的基础上,开展相关的研究和论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制定科学的保护和开发长白山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长期规划,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加大对长白山资源开发和保护的财政支持力度;要积极协调景区内外资源,形成优势互补,构建独具长白山特色的旅游资源网络。从而达到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促进长白山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进而推动吉林省旅游业的发展壮大。

[1]Hughes G.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Sustainable 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1995,16(1):49-59.

[2]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WTO).Guide for Local Authorities on Developing Sustainable Tourism[M].Madrid: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1998.

[3]Butler R W.Sustainable Tourim:A State of the Art Review[J].Tourism Geographies,1999,1(1):7-25.

[4]Hardy A L,Beeton R J.Sustainable Tourism as Maintainable Tourism:Managing Resources forMore Than Average Outcomes [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1,9(3):168-192.

[5]Savage V R,Huang S,Chang T C.The Singapore River Thematic Zone:Sustainable Tourism in an Urban Cotext[J].The Geographical Journal,2004,170(3):212-225.

[6]Lansing P,Vries P D.Sustainable Tourism:Ethical Altemative or Marketing Ploy?[J].Jourmal of Business Ethics,2007,72(1):77-85.

[7]Tamg Z,Shi C B,Liu Z.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in China under the Low-carbon Economy[J].Energy Procedia,2011,26(5):1303-1307.

[8]田道勇.浅谈旅游可持续发展[J].人文地理,1996,11(2):12-15.

[9]王德利.试论旅游环境资源计价[J].价格月刊,1998,(8):7-9.

[10]马丽娟,史敏.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研究[J].森林旅游,2003,(2):25-27.

[11]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学刊,1999,(1):15-18.

[12]于蓉,张忍顺.连云港市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及其开发对策[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4):98-102.

[13]方碧珊.通过生态旅游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武夷山生态旅游案例[J].林业经济问题,2004,24(5):303-305.

[14]袁鸾,吴仁海.张家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探讨[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17(2):55-72.

[15]李包相,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美国发展生态旅游的经验及其对浙江的启示[J].规划师,2005,21(7):87-89.

[16]杨桂华,李鹏.旅游生态足迹:测度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新方法[J].生态学报,2005,25(6):1475-1480.

[17]张顺,等.长白山旅游资源综合开发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104-107.

[18]赵士德.旅游经济学[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32-35.

[19]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23-30.

猜你喜欢
长白山生态旅游景区
生态旅游之利弊
生态旅游的不同类型
生态旅游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漫步四季,探索不一样的长白山
长白山册封始于金代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岚雾情吻长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