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的借贷风险管理及优化机制

2015-01-02 14:06
北方经贸 2015年1期
关键词:贷款风险信用社借款人

王 妍

(泰来县新泉信用社,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2400)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突飞猛进,在农村信贷业务上已经占据重要地位,成为农村金融界的领头羊。在支持三农项目上也起着积极的带头作用,坚决贯彻党中央对农业支持的各项资金政策。当下,农村信用社的金融业务较为简单,风险性较高,特别是信用风险,由于不完善的系统造成的没有经过详细的调查就盲目贷款,借款人逃避还款、无能力还款都对贷款的收回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而信用社对此的防备能力较低,各项管理不完善,没有形成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文化。由此一系列的问题造成了信用风险存量,有很好的平台及国家扶持,但是由于实际操作的原因,近年来,信用社的业务水平急剧下降,这一问题日益严重而没有得到很好的优化,严重阻碍了农村信用社的正常发展和农村金融的平稳度,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正视问题并找到问题的缓解途径,逐渐的控制问题,并稳定农村信用社在农村的重要地位。

一、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的表现和成因

(一)借贷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不良贷款的形成

信息不对等致使贷款风险的产生,一般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信贷双方信息量不对等,二是信贷行为双方信息质量的不对称,三是双方在信息时效上的改变。从借贷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情况来看,在农村信用的借款活动中,贷款对象一系列的经济条件、信誉度、项目风险及收益等都不是十分清楚的,信用社了解的项目信息也是市场上的平均风险程度,因此,在借贷的过程中容易接受风险较大但是愿意支付高额利息的高风险项目。对于那些信用度不高的个人或者企业单位信息不是特别了解,盲目的贷款,这样以来,项目经营者的品质或者担保产品的质量低下,容易致使贷款者做出的错误的判断。如果借款人存在不良意图,企图诈骗资金或者故意逃避偿还时就会增加贷款的风险。另外,信用社本身的管理方式及队伍素质等的内部影响因素,对借款人的实际情况了解不透彻造成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加大了贷款的风险。典型事例是乡镇企业贷款,社会发展较快,企业的经营理念、方式及人们行为观念的变化是不易被察觉的。信息的不对称性是众多不良贷款产生的根源。

(二)贷款资产的间接转移,导致贷款不能按期收回

信用社的贷款市场是对象固定的协议市场并不是一般的公开市场,借贷过程主要是双方依法签订借贷合同并达到资金使用权转移的整个过程,一般贷款的用途,借款人、偿还期限都是确定的,贷款脱离原有的货币形态,受借款人资金周转及生产周期的干扰较大。另外,信用社一般会要求借款人提供可供抵押的担保物,如果不能按时偿还资金时可启动担保物来还款,但担保物品一般是建筑物、房屋、机器等流动性较低的资产,一般来说,流动性越低,风险性越高。

(三)农村信用社经营的政策性因素,导致贷款形成风险

现在农业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大量的对农业生产,农业再生产的政策陆续出台,有优惠政策一般就会有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的来源除了财政直接拨款还有就是银行对农业生产贷款的支持,而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农村信用社首当其冲的要放宽这一审核制度,所贷款项的金额也会变大。但是就目前而言,农业还是属于较为薄弱的产业,不管是生产周期还是生产的产品都不如别的行业,创造的利润也相对较小,其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最后偿还能力很可能不足,而一般的贷款并不是用来增加现代农村产业化规模建设,而只是简单的农业投入。这样的投入规模小、风险高,农业种植一旦由于天气等原因发生重大变化时,信用社贷款就可能收不回来,而矛盾的是此项贷款的弊端已很明显,但由于国家政策的原因,信用社作为支持者又必须发放此类贷款,信用社通过小额农贷发放的资金其实是可以通过财政解决的问题。有些地方政府甚至将信用社贷款用于一些必要的支出,如工资的发放及一些地方性税务的缴纳,而不是投资农业建设。

(四)农村信用社贷款制度的低效性,导致贷款操作程序形同虚设

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制度低效性,一是制度设计上的低效,信用社存在不健全的规章制度,贷款业务中存在盲点,个人职务承担不相容,可能存在道德风险。在贷款决策中,由于制度的不完善,缺乏对错误决定的处理方案,存在家长制现象,这样增加了贷款的风险。二是制度执行上的低效,贷款人员的职业素质不达标,执行能力较低,工作能力差,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实践性差的现象普遍存在。

(五)农村信用社贷款文化的落后性,导致贷款“三查”制度不落实

当下,农村信用社还款思想滞后,难以追赶业务快速发展的步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社会信用严重缺失,主要是借款人的信誉度存在问题,部分人员存在骗取、逃避还款的想法。这样就造成了信用危机,影响了借款人的信誉度,形成恶性循环,“难贷款”,“贷款难”。二是信用社贷款风险观念落后,过于重视作为第二的担保物作用;存在以新补旧、收息换据、债务置换等不良手段,而不是通过正常的借款还款的程序;对贷款质量的评价不够客观。三是信用社贷款风险管理水平低。调查不深入,不彻底,未建立完善的检查制度,对大企业大项目缺少定量定性的指导及规范,后期跟踪制度不完备;档案管理不细致,缺少基本的信息收纳程序。四是信用社贷款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包括业务知识水平和职业素养偏低,存在较大的道德风险。没有做到精益求精,做事不细致,马虎了事,更有甚至从中牟利,自批贷款,假借贷款。

二、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管理思路

对贷款风险要进行优化管理,降低贷款的风险度,贷款风险管理的关键所在是通过对贷款风险进行有目的性、掌控性的优化管理,实现科学合理的处理贷款风险,将贷款损失降到最低。

(一)增强风险意识,强化外部监督

从信用社贷款风险的管理主体讲,监督管理包括信用社外部监管及内部控制,在外部监管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是银行业监管机构对信用社实行的一系列监管,主要是制定贷款风险的预防性措施,按照相关法律要求,保障信用社的合法稳定运行。信用社也应正确的看待被监管这一行为,及时准确的上报信息资料,接受监管部门各方面的考察,促进信用社的健康发展及主动接受监管部门监管,接受外界的各方面监督,进而弥补内部监督不利的缺点,更好的规范自己的经营活动。

(二)优化制度设置,加强内控建设

农村信用社只有建立成熟的制度,良好的设计,强有力的执行力度才可以有效的管理贷款风险,才能够为信用社的业务及财务经营提供有效的保障。制度是企业的根本所在,是对企业进行统筹管理的关键所在。所以在制度的建设过程中应健全企业管理模式,加强企业制度改革。另外,加强内控建设,树立正确的导向理念,建立健全完整的内控机制,从源头上降低贷款风险。具体实行过程中,制定操作手册,实行严格的规章制度,以改善内控的效果。

(三)提高经营理念,加强贷款文化建设

贷款文化定义较为广泛,所有与贷款有关的物质、精神、行为等都可以包含在内。其中物质文化是其重要成分,加强物质文化建设,满足各种借贷需求,实现政府跟企业的双赢。行为文化是企业外在的表现,信用社转变自己的工作方式,严格要求自己的工作行为,以提高信贷服务的水平,而精神文化是贷款文化的核心,是在长期贷款活动中形成的贷款观念及想法。一方面,加强信用度建设。另一方面注重贷款活动中人的作用,降低贷款风险,以保证信用社合理科学发展。

(四)转换观念,增加支农投入

农村信用社要充分掌控贷款的风险,以及投向问题。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来及时调整借贷结构,能够有效的指导农户根据现在的信息分析市场未来的走势,能够保障农户贷款后能够增加收益,不能盲目贷款,及时的收回或者减少风险过高的贷款。改变原有的制度体制,制定新的贷款方针政策,加强对贷款项目的审批工作,从源头上减少贷款项目的流失,不断优化服务机制,加大投入规模大,风险小,国家重点支持的农业项目,对于规模较小的,风险性较高的,尽量减少投入并进行详细的调查预测之后再谨慎进行。

[1] 刘立研,李晓红.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信用风险影响因素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3(13).

[2] 王 沫.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信用风险管理博弈分析[J].商业经济,2013(4).

[3]温家宝在全国银行证券保险工作会议上讲话(摘要)[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3(3).

[4] 杨桂芳,杨 来.海南农信社信贷风险防范化解对策[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2(11).

[5] 贾玉增,王德玉,罗 红.创新盘活机制,提高资产质量[J].中国金融,2003(8).

[6] 周书龙,宋燕华.对不良贷款应实行早(限)期起诉清收[J].中国金融,2003(8).

猜你喜欢
贷款风险信用社借款人
浅论借户贷款情形下隐名代理的法律适用
防范校园网络贷款风险的机制研究
小微企业借款人
晋商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研究
论农村信用社如何加强管理会计建设
热词
抚松农发行开展贷款风险排查
提升农村信用社竞争力的措施研究
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识别及应对研究
新时期创新信用社经济管理的方法与手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