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俊
东阳木雕发展中技术进步对艺术表现的影响
邢俊
通过对东阳木雕发展过程的考察,发现技术进步与艺术表现息息相关。在纯手工生产时期,技术与艺人的劳动器官相结合,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东阳木雕的艺术表现;而在工业化生产时期,技术与艺人分离以“体外物”的形式存在,此时技术进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艺术表现的提升,但总体上却起到阻碍作用。
技术;艺术;东阳木雕;工具
从本质上讲,技术是一种人造物的规则,“是人作用于物的手段”,而艺术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特殊的精神生产”。但无论“技”还是“艺”,都是人类重要的创造活动。自古以来,它们便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构成了人类文明中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古代,“技”与“艺”并不像现在一样分开,而是作为整体存在,并且都统一于人。当时,无论是从事技术活动的人还是从事艺术活动的人,都可以被称为“手工艺人”或“工匠”。而现在,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复杂性达到了非技术人员难以理解的程度,“技”与“艺”成为了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但无论“技”与“艺”的关系如何,技术进步又影响着艺术表现。东阳木雕也不例外,在其发展历程中,出现了纯手工雕刻技术和机械雕刻技术,两种截然不同的技术。在这两种东阳木雕制作技术进步同时,也都影响着木雕的艺术表现。
(一)纯手工雕刻技术的特点
自唐朝出现东阳木雕以来到1959年卷地机的出现,东阳木雕一直处于纯手工生产时期。该时期,东阳木雕生产技术的特点是,技术与艺人劳动器官相结合,以艺人为主体,通过手工的方式进行雕刻。纯手工生产时期的艺人具有双重身份,他们即是艺术创作的主体,同时也扮演技术专家的角色。纯手工生产时期,技术的“实体要素、智能要素和工艺要素”等“三要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智能要素中的经验因素和技能因素。此时,技术的进步伴随着艺人经验和技能的提高,及对当前艺术风格、雕刻技法等方面进行创新意愿的出现而产生,并通过对现有工具的改良或新工具的发明而实现。
(二)传统生产工具
纯手工生产时期,东阳木雕的雕刻工具虽然只有平凿、圆凿、蝴蝶凿、脱地凿、三角凿、雕刀,但要论述每种工具的生产时间则实属不易。由于最早的东阳木雕艺人和工具源于专制家具的“细木”工种,加之东阳木雕历史久远,所以许多工具的产生时间已经无从考证。。目前,关于雕刻工具的产生时间,有据可循的只有三角凿和脱地凿。据亚太地区工艺美术大师陆光正大师介绍,民国初年,东阳木雕开始从建筑装饰向家具装饰和欣赏品转变,物象越来越精细,工具的种类和数量也越来越多,三角凿和脱地凿两种工具便应运而生。
(三)三角凿对艺术表现的影响
1.对艺术风格的影响。在三角凿出现之前,东阳木雕的类型以建筑装饰为主。由于欣赏建筑装饰木雕时,人们通过仰视的方式从低往高处看,所以这类木雕的造型较为夸张。例如雕刻人物时,头长与身高比多为1:5,外型上表现为头大、胸凹、肚凸、细足的夸张造型。这类木雕的艺术风格被称为“雕花体”,此风格的木雕图案简洁、古朴,注重塑造人物的神和形。因为“雕花体”不注重线条刻画,所以当时并没有专供雕刻阴线的工具。当木雕类型从建筑装饰类为主发展成家具装饰和欣赏品之后,对物象的精细度的要求不断提高。在类型转变初期,艺人只能利用雕刀雕刻线条,然而雕刀是一种专门用于雕刻人物眼睛、嘴巴等图案的工具,雕刻的线条呈柳叶形。因此,初期的家具和欣赏品中植物叶脉,人物毛发,衣服褶皱,动物翎毛等阴线的精细度十分有限。而三角凿的出现则改变了这种情况,三角凿的发明促成了“画工体”的出现。“画工体”讲求“以刀代笔”,通过雕刻刀雕刻的图案来临摹画谱中绘画的神韵,突出线条刻画,对阴线和细节的雕刻有极高要求。三角凿“V”形的结构加上型号最小的三角凿只有缝纫机针般大小,使它雕刻的线条在稳定性和精细度上较雕刀雕刻的作品有了较大提升。
2.对表现手法的影响。三角凿的出现还促成了“东阳式”丝翎檀雕这一手法的诞生。“东阳式”丝翎檀雕是一种将传统木雕艺术与中国画中的工笔画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工笔画是中国画中以细致著称的一种画法,画者作画时使用极细的毛笔,因而也被称为“细笔画”。翎毛工笔画是其中一种,它通过对禽类翎羽的精细描绘,实到达“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并实现神形合一。而“东阳式”丝翎檀雕正是将绘画艺术中的翎毛工笔画技法与木雕艺术中的浮雕技法结合,以刀代笔达到东阳木雕作品的神形合一。它与“画工体”相比,对阴线的雕刻达到了极致,光一片羽毛就要刻上百刀,通过深浅、粗细不同的阴线和表面的清漆模拟出羽毛的光泽。而目前,唯有最小号的三角凿才能实现这种东阳木雕艺术中的“工笔画”。
(四)脱地凿对艺术表现的影响
脱地凿看似一种专用于脱地的工具,实际上并非仅限于此,还用于深浮雕作品的镂空、脱地。由于脱地凿的刀头有一定弧度,它扩大了雕刻的角度。其他工具虽刀口的大小、形状各异,但刀头与刀身呈一条直线。而脱地凿则有所不同,平脱地凿的刀头与刀身呈90°,圆脱地凿的刀头弯曲角度则达135°,它们可以“挖”出物象下多余的木头,实现物象的镂空。平脱地凿可用于挖去物象下的“地”,能对平面物象进行深挖脱地。圆脱地凿刀头的弯曲角度比平脱地凿更大,可用于雕刻“藏”在物象下的其他物象,它不但能完成单层镂空,还能雕刻多层的物象。因此,脱地凿的应用增加了东阳木雕平面浮雕类作品的雕刻层次。
(一)机械雕刻技术的特点
1959年,卷地机的出现标志着东阳木雕工业化生产的开始。工业化时期出现了以机器设备为工具的机械雕刻技术,最大的特点是技术与艺人分离,以“体外物”的形式存在,并以雕刻机、仿形机等机器设备为雕刻主体。在工业化生产时期,虽然艺人还是技术专家,但是技术专家并不一定是艺人。此时东阳木雕生产技术,存在着手工雕刻技术与机械雕刻技术并存的现象。手工雕刻技术的技术专家仍然是艺人,而机械雕刻技术的技术专家则是那些专门从事各种木雕机器设备研究的科研人员。并且在技术“三要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智能要素中的知识因素。此时技术进步不再以艺人的技能和经验为前提,而是以现代科学为基础。机械雕刻技术的进步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良和革新使之赋予新的生产能力;另一种是将科学转化为新的生产技术。但无论那种途径,技术进步的过程都不是由艺人实施,而是由科研人员来主导。由于现代社会的技术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活动,“技术的目的是求利,追求功效、利益的最大化,发明新的人造物、新的改造物的手段”,“技术的思维方式是权衡利弊、趋利避害,如何使低效变为高效”。因此,机械雕刻技术进步对艺术表现产生影响,实际上是人们追求高生产效率,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结果。与手工雕刻技术相同的是,机械雕刻技术同样也以其实体要素——工具来影响东阳木雕的艺术表现。
(二)现代生产工具
东阳木雕的现代生产工具,包括机械化工具和信息化工具。其中,机械化生产工具有卷地机、仿形机和电动雕刻刀。卷地机于1959年由东阳木雕工艺厂的艺人自制而成。仿形机则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由当时南下打工的木雕艺人从广州引入。20世纪90年代,电动雕刻刀开始出现,它并非单件工具,而是由大、小牙齿机和电磨共同组成的一个大类。2005年,木雕工具步入信息化,电脑雕刻机开始应用于东阳木雕。最初的电脑雕刻机是由计算机和平面雕刻机或立体雕刻机两部分组成。后来,又出现了更为先进的扫描雕刻机,它在电脑雕刻机的基础上增加了扫描设备,形成了一个描雕刻系统。
(三)机械化工具对艺术风格的影响
卷地机、仿形机和电动雕刻刀等机械化雕刻工具,虽然在雕刻精度上远不如传统雕刻工具,却并未对东阳木雕的艺术风格产生太大影响。卷地机由于雕刻精度有限,只能进行“粗脱地”。仿形机与卷地机相比,在雕刻精度和性能上均有进一步提升,可用于制作木雕粗坯。然而,它们属于辅助性雕刻工具,只能完成脱地、打粗坯等工序,打细坯、修光、精雕这些对木雕艺术风格有着重要影响的工序仍需手工雕刻。因此,这些机械化工具对艺术风格的影响并不大。
电动雕刻刀对木雕艺术风格则起到了一定正面作用。现代东阳木雕红木作品中,树干、岩石等景物的表面通常刻有众多不规则的纹路,而这些纹路均由电动雕刻刀雕刻而成。若要手工雕刻,只能采用小号圆凿,但红木质地坚硬,圆凿刀头极易折损。所以电动雕刻刀出现之前的红木作品,通常不会对树干、岩石表面进行太多修饰。电动雕刻刀的出现弥补了这一不足,它可用特型刀头雕刻这种纹路。而通过纹路的雕刻,增强了木雕的艺术表现。如树干表面的纹路,能模仿出树皮的效果,不仅增加了树干的层次感,而且也使作品更逼真。
(四)信息化工具对艺术风格的影响
信息化工具对东阳木雕艺术风格的影响,既有积极一面,也有消极一面。其正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图案的一致性上。由于信息化工具的整个生产过程均由计算机进行精准控制,所以信息化工具生产的图案纹路呈现一致性的特点。虽然,艺术讲求独一无二,但装饰性艺术却也需要一致性,如家具上的花板。如果一张椅子左右两边扶手的图案,在大小、深度、精细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则会影响椅子美观。而纯手工生产时期,或多或少都会出现图案不一致的情况,只是技术纯熟的艺人雕刻的图案差距较小。采用信息化工具生产,则可以避免出现类似情况,它们生产的花板图案相当一致,起到了很好的装饰效果。
信息化工具的负面影响表现在作品艺术风格上。与作为辅助性工具的机械化工具不同,信息化工具是一种替代性工具。随着技术的进步,信息化工具已经可以进行精细雕刻,替代手工进行脱地、打粗坯、打细坯等多道工序。但木雕是一种“减法”艺术,完成的工序越多,对作品最后呈现效果的影响也越大。因此,信息化工具对艺术风格的影响,很难通过手工雕刻进行弥补。信息化工具生产的木雕在艺术风格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其实这也是信息化工具对艺术风格的负面影响:最高精度在0.4mm-0.5mm间;深度最深不超过4cm;图案纹路以竖纹为主。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雕刻精度方面。雕刻机的精度由刀头决定的,但在实际生产中一旦刀头精度高于0.4mm尤其超过0.5mm之后,在雕刻过程中就极易折断并损坏物象。(2)雕刻深度方面。信息化设备使用的图稿是CAD/CMD等计算机辅助软件绘制的电子图稿。而这是一种比例图,图稿尺寸小于实际所需尺寸,需放大后才能使用。但如果将3D电子图过于放大,便会出现图稿曲线部分失真,造成物象出现瑕疵。(3)图案纹路方面。因为雕刻机的刀头控制器是横向移动的,所以在雕刻横纹时就非常容易出现跳刀的情况,进而损坏物象。为了减少物象的缺陷,只能尽量避免出现与刀头走势平行的纹路。
(五)现代工具对雕刻技法的影响
现代工具对雕刻技法同样有负面影响。由于工具对雕刻技法的影响主要与其雕刻方式有关,如平面工具只能雕刻实现平面浮雕技法,立体工具则只能雕刻圆雕类作品,所以机械化工具和信息化工具对雕刻技法的影响呈现出共性。所有现代工具中,除电动雕刻刀外,其他工具的雕刻方式均较为固定。卷地机、平面仿形机、平面电脑雕刻机和采用平面雕刻设备的激光扫描雕刻机,只能雕刻平面浮雕类作品,如薄浮雕、浅浮雕及深度较浅的深浮雕。至于立体仿形机、立体电脑雕刻机和配备了立体雕刻设备的照相式扫描雕刻机,则只能完成圆雕、半圆雕、圆木浮雕等圆雕类技法。目前为止,所有现代工具中实现雕刻技法最多的是电动雕刻刀,它们手持的雕刻方式在灵活性上远强于比其他工具。三种电动雕刻刀不仅能雕刻其他工具可以实现的技法,而且还能实现镂空雕、多层叠雕、透空雕等其他现代设备不能完成的技法。
在东阳木雕不同发展时期,技术进步对艺术表现所生产的影响也有所不同。纯手工生产时期,技术与艺人劳动器官结合,艺人除了自身的角色,还起到了技术专家的作用。此时,技术与艺人融为一体,技术随着艺人技能和经验的提升而进步。由于技术进步是为了实现艺人在木雕艺术上的创新,所以纯手工生产时期,技术进步对艺术表现起促进作用。
而到了工业化生产时期,机器设备的出现导致技术与艺人分离,技术以“体外物”的形式存在。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提升,机械设备在整个雕刻过程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同时艺人也渐渐与技术专家的角色分离。此时,技术活动成为一项为了商品交换和生产而进行的经济活动,技术进步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利益最大化。虽然,技术的发展使信息化工具比机械化工具在综合性能上更为先进,但无论是在作品的雕刻精度、雕刻深度上,还是在雕刻技法的种类上都存在较大局限性,均无法与手工雕刻相比。因此,在东阳木雕工业化生产时期,即便技术进步使电动雕刻刀、雕刻机等工具对艺术表现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正面作用,但总体上仍然阻碍了作品的艺术表现。
总之,技术进步对艺术表现的影响是随着技术与艺人关系的改变而变化,当技术与艺人融为一体时,技术进步促进了东阳木雕艺术表现的提升;但当技术与艺人分离时,总体上技术进步反而表现为阻碍东阳木雕的艺术表现。
[1][4]林德宏.科技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20,233.
[2]杨先艺.艺术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35.
[3]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96.
邢俊,男,浙江东阳人,南京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与社会。
F062.4
A
1008-4428(2015)03-1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