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磊
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研究
蔡磊
我国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是提高两业核心竞争力,增速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重要途径。但是现在我国信息交换程度不足、物流企业服务能力低、外部环境欠佳等因素阻碍了联动发展进程。需要通过刺激物流需求,打造标准化物流信息平台和完善政策环境等措施促进两业联动发展。
联动发展;制造业;物流业
近年来,中国经济呈现持续稳定的高速增长态势,随着制造业总体规模的快速增长,以及制造企业对于物流认识的深化,中国各地政府都非常重视当地物流业发展,积极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之间联动发展、融合发展,嵌入式发展。2009年3月,国务院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清晰地指出物流业在提高社会经济价值,加速经济社会转型步伐等方面的产业地位和功能,更可以为制造业起到带动作用。两业联动发展已经升级到了国家重点产业规划的高度,不仅仅是提高彼此之间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增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我国的发展模式转型的重要途径。
(一)制造业物流外包比例低,物流费用率下降
据统计,2013年工业、批发和零售业重点企业对外支付物流成本比上年增长13.5%,其中外包物流成本为892亿元,占企业物流成本的62.9%,同比增长1.9%,制造业物流外包的比例持续走高的趋势,说明了制造业正逐渐剥离自营物流,同时寻求现代复合型物流企业的合作,但比起发达国家,这一数字仍不具竞争力。而从不同登记注册类型看,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物流外包比例明显较高,分别高于全部调查企业14.6个和10.6个百分点;内资企业物流外包比例为57.2%,在内资企业中,私营企业物流外包比例高于其他内资企业,为62.4%,这表明我国制造企业在与物流企业的外包合作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内资企业应吸收和效仿外资企业物流外包合作方式,加快转变经营模式从而促使两业联动发展。
通常物流费用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物流发展总体水平及其运行效率的重要指标。2013年工业企业物流费用增长10.1%,物流费用率为9.1%,下降0.14个百分点。在物流费用的总体构成中,运输费用增长9.0%,增幅回落0.2个百分点;管理费用增长12.5%,增幅提高0.2个百分点;保管成本增长10.3%,增幅回落1.7个百分点。在保管成本中,仓储成本增长9.9%,增幅回落1.6个百分点;利息成本增长3.9%,增幅回落8.8个百分点。这说明通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国降低物流成本的比率,同时运行效率也得到了改善。
(二)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低,处价值链底端
我国制造业体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总体生产技术水品较弱,产品附加价值和劳动生产率低,行业整体处于价值链微笑曲线的低端位置。导致我国制造业竞争力弱小,大而不强的重要原因是产业结构的短板,产品组装、加工等低附加值生产环节是我国制造企业的主体,而设计、品牌、营销、研发,产品配套服务等高附加值生产环节却是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的薄弱环节。因此,我国的产品输出也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以及能源密集型产品,前者利润率低、对产业的发展驱动力有限,而后者耗费了大量国家不可再生资源,同时造成环境污染并抬高了环境治理成本。反观西方一些制造业先进的国家,以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产品输出为主体,大力发展当地高精技术产业以及装备制造业。
我国众多的贴牌生产企业的从侧面反映了制造业的另外一个问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和对自主品牌重要性的忽视。以电子元器件制造企业为例,虽然我国相关产业的生产规模居世界前列,但其中相当一部分核心技术仍需要从国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引进,从而导致企业利润微薄,研发自主技术积极性低产生阻碍行业发展的恶性循环。据国家科技部统计,我国制造企业的科研经费仅占销售额的1.5%左右,远低于发达五百强企业5%-10%的标准。创新能力低,品牌意识差成为了阻碍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合作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之间缺乏高效的信息互换
制造业与物流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一方面导致物流企业不了解制造业企业的真实需求,另一方面制造企业又因为缺乏对物流企业的了解,不能把一些重要的物流业务完全外包给对方,双方合作程度低,效率差。物流信息化是现今两业高效合作的重要标志,例如EDI(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和物流信息共享平台等现代化信息交换技术可以保证供方企业物流管理各环节的顺畅,可控和有序,同时也可让物流服务需求企业了解即时信息,提高决策反应速度并且便于调整经营战略计划。这一方面,我国的应用范围还相当有限,主要集中于进出口企业等部门和行业之间,应用程度不足,限制了制造企业物流外包的范围。
(二)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有限不能满足现代制造业物流需求
随着制造业生产能力的发展以及国内产业结构的转型,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变得不再单一,转而寻求一种整合的、一体化的综合物流服务。在国外,很早就有行业研究者提出物流“一站式”服务,旨在提供多元化服务,满足不同类型客户企业的所有物流需求。此类高端物流服务在国内的物流供需市场中还鲜有存在,大部分国内的内资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类型还局限于仓储,运输等传统物流业务,而诸如个性化运输方案,物流管理服务等一系列的现代增值服务,国内的物流企业还处于空白或者起步阶段。
同时,我国部分物流企业基础设施,装备和技术已经与现代化物流标准脱节,传统的手工搬运、缺乏信息化管理的简易仓库、敞篷货车等都是技术装备落后的具体表现,是物流效率低、安全性差、管理受限的重要原因,使得物流企业很难提供高水准的综合物流服务。物流市场供需双方得不到有效匹配,阻碍了物流业与制造业之间联动发展。
(三)联动发展的外部环境不佳
我国现在欠缺推进联动发展的、有实质性管理权力的主管机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涉及到多个行业及政府部门,所以很难明确具体的管理职责。联动发展是一个有机整合,协同推进的过程,由于涉及部门及行业众多,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因此,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应该由谁来主导,遇到问题又该去向谁沟通是一个难题。在交流平台构筑方面,相关部门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力求形成制造业和物流业之间常态化的交流平台机制,但大部分还是试行性的,操作性和推动作用有限。
(一)提高制造业物流外包比例,刺激市场需求
我国制造业现阶段物流外包比例虽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上涨幅度有限,总体比例仍与一些发达国家有着较大的差距。在这方面,应该继续贯彻鼓励和支持制造业物流外包的基本方案,刺激并释放物流需求,从而使两业联动发展的目标落地。从转变传统的,落后的物流服务理念入手,加强双方企业对于联动发展优势和重要性的认识,破除传统制造业“小而全”,“大而全”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将自营物流的发展理念向与现代化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引导,争取高效合作,协调发展。这大大加强了制造业核心竞争实力,也为物流行业的发展增添动力。
(二)加快物流信息化进程,打造标准化信息交换平台
物流信息化与标准化是两业联动发展的重要指标,完善信息化技术不仅对于双方企业本身的管理和运营有积极作用,同时能改善合作效率,实现真正的信息共享,实时监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多功能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使供应链管理各个环节透明化,标准化。物流标准化包括专业工具、机械设备等技术标准化和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等作业标准化,标准化是保证物流各环节紧密链接,高效运行的保障和前提,对加快物流系统建设,提高效率并降低成本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三)了解制造企业真实需求,提升物流企业服务能力
从物流企业的服务层次和装备技术入手,改变物流企业“小,散,弱”的行业现状,实现物流产业升级和集约化发展。物流企业应针对不同制造企业的物流需求,对市场进行细分,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
提供个性化物流需求方案,需要深入了解客户企业真实需求和问题解决能力。根据物流企业自身条件制定未来发展战略,不断深化专业化分工,甚至跨界服务,提升增值服务水平,扩大业务范围,从传统储运业务向仓库管理,组装,代理,供应链管理等综合物流方案提供商发展,进一步强化企业联动能力,推动船业升级转型,促使产业融合,推动两业联动协调发展。
(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速两业联动发展
政府应给予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互动合作,联动发展一定的指导。优惠政策和补贴,积极营造两业联动良好的外部环境。宣传优秀的合作案例,示范重点工程,为双边行业树立模范企业,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积极优化相关的法律及规章,规范行业发展秩序,敦促研究机构就如何设立行业综合管理机构等问题进行研讨;设立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扶持基金,鼓励物流企业剥离制造业,促进双边协调、健康、有序发展。
[1]中国物流与采购网.2013全国重点企业物流统计调查报告。[EB/OL]http://www.chinawuliu.com.cn/lhhkx/201412/26/296933. shtml.2014-12-26.
[2]王佐.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本源和创新[J].中国流通经济,2009,(02):16-19
[3]江银娟.河南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3.
[4]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2009]8号)[Z].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务院,2009.
蔡磊,江苏赣榆人,上海海事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海运物流。
F253
B
1008-4428(2015)03-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