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5-01-02 03:32张志娟
当代经济 2015年29期
关键词:经济学民办高校应用型

○张志娟

(黄河科技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6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对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成为经济学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课题。当前高校经济学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普遍注重理论研究能力的提升,培养的学生更适合去研究型大学经济学专业进行理论深造。作为民办高校的经济学专业与研究型大学不同,应注重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中,实践教学占重要地位。但从目前大多数高校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看,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所占比重较低,从当前社会对经济学专业人才需求来看,更需要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需要我们对传统的经济学专业教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因此,加强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一、经济学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联系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民办高校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也对经济学专业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求经济学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深化改革,尽快与国际接轨。教学改革能够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适应社会需求的针对性,而人才培养模式又内在地反映了经济学人才需求的质量并能够推动教学质量和效果,二者存在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的关系。

人才的质量取决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取决于专业教学目标与课程体系。从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来看,经济学专业不仅理论性和综合性强,在学科发展上呈现出复合型课程和专业,而且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出现多元化定位,新的变化对经济学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客观上要求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实现课程与教育形式的创新。

二、民办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近年来,高校扩招为社会输送了经济建设需要的专业人才,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细分,对人才需求开始越来越细化,对应用型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而目前多数民办高校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都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第一,专业定位不清,培养人才规格趋同。民办高校培养的学生不论哪个层次,最终都要进入社会就业或创业,所以经济学专业本科定位非常重要。应根据市场对经济学人才需求,选准层次,合理准确定位,特别是地方高校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长项,培养有特色人才,避免培养的人才大众化,流于平庸,造成人力资本的浪费。

第二,专业培养目标和方案没有与时俱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经济学专业培养方案设计与社会需求脱节。在经济发展初期,人才的匮乏,原有模式下培养的学生还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新兴产业的不断出现,对经济学人才的需求不再单单是理论研究型的人才,更多的是需要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只有他们才能满足新兴产业不断发展的要求。

第三,从培养模式设计看,重理论,轻实践。由于注重基础教育,理论课较多,封闭式课堂教学,方法单一,传统课堂教学和考核方式,缺少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启发和培养,实践教学比例过低,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偏弱,不能适应社会需求。

第四,教师是民办高校发展的主体力量,决定着民办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且不稳定是民办高校面临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民办学校不但缺乏稳定的师资队伍,而且现有的师资在年龄结构、团队资历、梯队建设等方面也极不合理,民办高校在师资引进尤其是在优秀教师的聘用上特别困难。一些民办高校被动采用学生评教的方式来评价教学工作,如果学生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就难以达到评价教学工作的目的。从某种层面上说,民办高校并没有完全实现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这严重制约了民办高校学术氛围的提高,不利于今后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从根本上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局面。

第五,从社会实践培养方面看,缺少社会实践教育教学基地。高校与社会缺少互动,高校与政府经济研究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缺少常规互动,信息闭塞,很难建立长期合作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实践教学在高校经济学专业教学计划中所占比重在10%左右,比例偏低,社会实践经费投入不足;学生参与社会考察、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教学计划中的社会实践活动多是在假期学生自主安排,缺少有效监督机制,往往流于形式;学生的专业实习一般也是在大四学年,有的学校有条件带学生组队实习,但更多的学校只能让学生自主实习。但这个时间与学生考研、考公务员、求职就业相冲突,不少学生为得学分,不得不参与,但效果不理想,这些主客因素观上造成了实践教学环节更加薄弱。

三、民办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探索

1、按需培养、合理定位、突出特色

民办高校经济学专业应根据学校实力、层次、特点等差异进行细分,并进行相应定位。民办高校经济学专业定位不求大而全,要求精而细,应侧重应用型人才培养。条件成熟的学校可以尝试建立校企互动联合机制,合作办学,按照企业对人才的“ 订单”要求实行“ 2+2”、“ 3+1”等各种方式联合培养。修改现行的培养方案,大一和大二年级注重基础学习,加强通识教育,扩展知识面;大三和大四年级注重宽口径设计专业方向,特别要注意特色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和方案的设计,突出专业特色定位,强化实践教学,突出能力训练,并不断根据产业结构演进、新兴产业发展和社会人才需求变化调整培养方向,突出人才培养特色,提升学生的从业能力,满足社会对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改革传统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要改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经济学专业培养目标和方案必须与时俱进,改革现行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结合专业的特点,根据经济发展对经济学人才的需要,建立符合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构建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结构上,注意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增加社会实践的比重;教学内容上,注意强化学生参与的实践设计;教学方式方法上,改变“一言堂”的做法,改变一个教师全程授课的方式,可以尝试理论内容一人主讲,专题研究、探讨前沿热点问题实行双讲或多讲,进行思维碰撞,并设计各种项目,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对学生学业的评价方法上,改变一张考卷、一个任课教师评价定结果的方式,采取基础理论卷面笔试考核,创新能力、实际操作应用能力通过项目设计体现,沟通、组织、协调能力通过团队项目合作考察,个人表现通过学生团队集体评价评估等多种方式进行。在课堂教学、综合模拟实训、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知识的热情,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成就感中找到兴趣,从而培养经济学理论功底扎实、有一定专业技能、综合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提升经济学专业学习的价值,满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一方面,要建立高校教师培养选拔机制,对教师选拔不仅以学历来衡量,更应该注重专业工作实绩,从制度上要求没有专业岗位工作实践的教师要利用假期或没课的学期到基层或相关部门调研或参与社会实践锻炼,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以有利于教师把社会实践的感受融会在课堂教学内容中,增加教学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加大经费投入,多派教师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交流、进修、访学等,更新知识,增长才干,开拓视野。这些都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加教学魅力。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满足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4、建立立体实践教学模式,多层次、多种方式参与社会实践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因此需要建立立体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有机会多层次、多形式参与实践活动,开拓视野,增进能力。建议政府相关部门、企业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实习岗位,作为大学生再教育的实践课堂,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和空泛。增加社会实践锻炼机会,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见习活动,使得学生对企业生产流程和企业管理有更直观的认识,对企业的基本情况有初步的了解。学校建立各专业联合实习基地,可根据实习单位岗位需求,各专业联合打包实习。通过各专业联合组队实习,既可以使企业可以获得自己需要的各类人才,又给各个专业学生提供了不同岗位实践锻炼的机会,避免了一个专业十几人到一个部门、一种岗位实习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和管理问题。加强创业综合实验室建设,进行学生创业教育和模拟实践。鼓励校内各专业学生组建模拟公司联合创业,如模拟组建各种研发中心、创意策划公司、生产性服务中心、市场推广中心等,培育成熟的模拟公司,予以奖励资助,鼓励学生在新兴产业方面进行创业。

总之,民办高校经济学专业应努力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立体实践教学模式,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1]杨保成、张锡候: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9( 7).

[2]樊继轩、张锡候:民办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 4).

[3]罗良清:新专业目录下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3( 5).

[4]陈树良: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的国际比较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 2).

[5]肖红叶:高校经济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教育研究,2014( 8).

猜你喜欢
经济学民办高校应用型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新时代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简明经济学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分类管理制度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成果报告
民办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关键因素指标体系研究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焦虑研究——基于社会支持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