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秀会 姚瑞云 李海芹 耿爱香
(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天津 301800)
近年来,随着我国围产医学的不断发展,早产儿特别是极低出生体重儿成活率不断提高,现代NICU医护理念已不仅仅是单纯救治患儿,而是同时关注远期预后的新型模式,早产儿营养供给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完全经口喂养,因此维护早产儿胃、肠道功能尤其是摄食功能成为突出问题[1]。由于早产儿呼吸和吸吮吞咽的协调能力较差,且常同时伴有呼吸窘迫,故一般采用管饲喂养,管饲喂养容易导致喂养困难而延迟出院时间,并带来并发症及感染等诸多问题[2]。口腔运动干预是指通过对早产儿嘴唇、舌头、下颌、软腭、咽喉部等进行感觉刺激,影响其口咽部生理学机制,从而加快经口喂养进程。口腔运动干预包括非营养性吸吮(NNS)及口腔刺激[3]。本研究对胎龄≤34周的早产儿,采用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口腔按摩、口腔支持对其口腔运动功能实施早期干预,观察对早产儿经口喂养表现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6月-2014年5月入住我院NICU的早产儿。纳入标准:孕26~34周;人院日龄为生后3 d内。排除标准:有生后窒息、呼吸窘迫、颅内出血、感染、先天畸形、呼吸暂停等合并症者;患有影响经口喂养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或遗传代谢性疾病者。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共81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干预组42例和对照组39例,两组患儿在胎龄、性别、出生体质量、Apgar评分、分娩方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一般情况比较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早产儿常规护理,安置于温箱中,持续心电监护,首先采用静脉营养,一般情况稳定后经口留置胃管接受肠内营养。同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及非营养性吸吮干预。非营养性吸吮指喂养前30 min给予早产儿吸吮灭菌的无孔橡皮奶头,每日3次,每次30 min,直至早产儿达到完全经口喂养后停止干预。非营养性吸吮也属于口腔运动干预,在对照组及干预组患儿中均实施。
经口喂养采用早产儿配方奶,先从每次3~5 mL开始,每隔 3 h喂养 1次,每次喂养 8~10 min,奶瓶喂养的余量从胃管内注入。每日奶量根据胃功能耐受情况、体重、纠正胎龄等情况进行调整。能耐受者每天增加奶量15~20mL/(kg·d),耐受不良者中断喂养并观察。随奶量增加,逐渐减少静脉营养的热量及输液量。当奶量达120 mL/(kg·d)、喂养热量供给达到418 kJ/(kg·d)维持2 d,即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拔除胃管。
1.2.2 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口腔按摩及口腔支持。
口腔按摩:从胃管喂养之日起,由受过统一训练的研究者用戴无菌手套的手指给予早产儿口腔按摩刺激,每天3次,分别在 9:00、12:00、15:00进行,每次10 min,早产儿达到完全经口喂养后停止干预。本研究中的口腔按摩操作方法参考Boiron等[4]的研究,具体流程见表2。
表2 口腔按摩操作方法
口腔支持指在每次喂奶时辅助支撑小儿下巴、脸颊及下颌部,保证其下颌骨的稳定,一定程度的支撑可给予下颌骨轻微的压力,支持小儿处于最佳的吸吮状态。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时间 (首次奶瓶喂养每次≥5 mL)、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经口喂养阶段喂养不良发生率、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3周后体质量及住院天数。
达到完全经口喂养的评价标准:患儿经口吃奶吸吮有力,吸吮吞咽协调,能及时吞咽奶液,无呛奶,吸吮时无血氧饱和度下降;喂养良好的评价标准:喂养成效≥30%、喂养效率>3 mL/min、摄入奶量比>80%,上述指标未达到则为喂养不良[5],其中喂养成效指进食初始5 min摄人奶量占医嘱奶量的比例(%)≥30%;摄入奶量比指单次经口摄入奶量占医嘱奶量的比例(%)。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早产儿从入院第1日算起,开始经口喂养时间、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住院天数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早产儿喂养进程比较(d,±s)
表3 两组早产儿喂养进程比较(d,±s)
组 别 n 开始经口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对照组 39 17.28±3.22 21.25±3.45 17.44±3.35干预组 42 14.21±3.01 17.56±3.24 14.38±3.12完全经口喂养时间t P 4.43<0.01 4.96<0.01 5.63<0.01
2.2 两组早产儿经口喂养阶段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比较及体质量变化、住院天数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体质量及住院天数比较
3.1 早产儿尽早经口喂养的必要性 随着早产儿,尤其是出生体重过低的早产儿存活率逐渐提高,其喂养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5]。低于34周胎龄的新生儿其吸吮-吞咽模式未发育完整,协调力差,绝大多数早产儿还受到呼吸窘迫的威胁,因此经口喂养极易产生误吸的危险。尽管胃管喂养可给予充足的营养,但长期应用会对早产儿生长发育产生影响[6]。因此,应当尽早采用经口喂养。经口喂养是多种活动的复杂整合,涉及神经、运动、自主等多个系统。为了实现完全经口喂养,帮助新生儿早日获取所需的营养,国外学者提出辅助以口腔运动干预,包括非营养性吸吮、口腔按摩及口腔支持。
3.2 口腔按摩对加快早产儿经口喂养的积极作用 对早产儿口周、口腔内结构进行叩击、按摩,以使脸颊、嘴唇及舌头都接收到刺激,从而增强口腔的感知觉及反馈,提高口咽部肌肉的收缩性、强度和定向反射,加快进食能力的发育。Fucile等对32例早产儿每日施行15 min口周、口腔内的叩击,发现能够促进吸吮功能的发育,并加大吸吮力和耐量,缩短从管饲到完全经口喂养的时间。国内李智英等也有类似研究,通过对63例早产儿采用口腔按摩,观察其平均胃管喂养时间、出生3周后的平均体重及口腔感染等方面与未进行按摩刺激的早产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提示对早产儿实施口腔按摩辅助喂养,能够促进口腔功能的发育,使其尽快具有正确的吸吮能力。
3.3 口腔支持对加快早产儿经口喂养的积极作用 口腔支持是在喂奶时辅助支撑小儿下巴、脸颊、下颌部,保证其下颌骨的稳定。Boiron M等[7]将29~33周的早产儿进行口腔支持,新生儿从管饲到完全经口喂养的平均过渡时间缩短,且口腔支持可增强小儿的吸吮活动和摄入奶量及喂养次数。
3.4 非营养性吸吮对加快早产儿经口喂养的积极作用 非营养性吸吮对加快早产儿经口喂养的积极作用已形成共识,由于非营养性吸吮和口腔刺激的作用机制不同,本研究即探讨当两者联合使用时对早产儿经口喂养的影响,结果显示两者联合应用优于单纯应用非营养性吸吮。本研究证实,口腔按摩联合口腔支持,提高了早产儿口腔运动功能,促进了经口喂养进程的发展,其可能与3个方面的作用有关:①通过口腔动作的控制,下颌和舌动作之间良好的协调,产生有效的吸吮动作,提供进食所需的吸吮力量;②通过吸吮中枢的调节,提供稳定的阵发吸吮节律,产生长时间、有效、连续的吸吮动作;③吸吮时吸吮中枢与呼吸中枢相互调节,使呼吸与吸吮的节律可以获得良好协调。
综上,早产儿经口喂养是一个系统、复杂的统一机制,过去的研究尽管对口腔运动干预机制有一定的研究,但仍未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干预效果的观察处于描述性定性的阶段,需要深入的探讨。
〔1〕 屈华芳.维护早产儿摄食功能的干预措施探讨[J].天津护理,2008,16(2):64-65.
〔2〕 陈喻萍,翟逢娣,陈丹,等.口腔按摩和非营养性吸吮改善早产儿吸吮能力的比较[J].护理学报,2013,20(3A):1-5.
〔3〕 吕天婵,张玉侠.早产儿口腔运动干预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86-89.
〔4〕 陈喻萍,梁丽清,陈丹,等.口腔运动干预对早产儿经口喂养进程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3,34(4):652-654.
〔5〕 陈喻萍,谢映梅,洪维,等.口腔运动干预对早产儿经口喂养表现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2013,28(8):680-683.
〔6〕 郭顺贤.不同的胃管拔管时间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5):197-198.
〔7〕 周应玲.早产儿口腔运动干预的研究进展[J].医学信息,2013,26(2):615-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