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道管理优化流程在机械通气中提高吸痰效率的应用效果研究

2015-01-01 08:15程秀玲
天津护理 2015年5期
关键词:气管气道人工

程秀玲

(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天津 300450)

世界第一台呼吸机是德国人Draeger Pulmoter于1907年发明的,自此人们开始尝试建立人工气道,气道管理的研究也应运而生。如何提高人工气道患者有效排痰率、保持呼吸道畅通、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广大医务工作者不断探寻的目标。本文提出的气道管理优化流程即根据气道生理及反应过程而制定,旨在探求其临床实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4年9至12月在重症医学科行机械通气的患者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26~75岁,中位数45岁;疾病种类:呼吸衰竭12例,多发伤9例,感染性休克4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7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8例,均实施气管插管并按入院时间顺序和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纳入标准:①气管插管患者;②呼吸机机械通气,通气模式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ynchronized inter-mittent mandatory ventilation,SIMV),通气时间>48 h;③持续进行心电、血压以及血氧饱和度监测;④行气管插管前无呼吸道感染 (患者肺部听诊无啰音;胸部X线检查无纹理增粗、无实性阴影;痰培养无病原体)。排除标准:①气管插管前患者有液气胸;②心肺手术后患者;③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因类型、通气时间状况、治疗前血气分析结果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人工气道管理方法

1.2.1.1 试验组 应用优化流程将关键部分的气道管理措施集束起来,环环相扣连续给患者实施:吸入气体加温加湿—雾化以稀释痰液—使用振动排痰机拍背排痰—吸痰,按此优化流程对机械通气患者进行气道管理。

气道管理优化流程提出的四个步骤及实施过程即模拟了人体生理情况下吸入气体过滤、加温、湿化,维持纤毛上皮细胞分泌及摆动功能,以及咳嗽反射等一系列生理过程进行。

1.2.1.2 对照组 按人工气道护理常规及医嘱执行气道管理措施,如:雾化bid,吸痰prn,振动排痰bid等分次执行。

1.2.2 观察指标 分别于吸痰前及吸痰后3 min动态观察记录患者的心率(HR)、呼吸(R)、血氧饱和度(SpO2)、潮气量(VT)、平均气道压(Pmean)、吸痰次数。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试验组吸痰前后与对照组吸痰前后各项指标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吸痰前指标及吸痰后各项指标变化幅度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吸痰前后呼吸循环指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吸痰前后呼吸循环指标比较

2.2 两组患者吸痰后呼吸循环指标变化幅度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吸痰前后呼吸循环指标变化幅度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5天内总吸痰次数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5天内总吸痰次数比较

试验组吸痰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人工气道优化流程提出的依据

3.1.1 气道加温、湿化 临床依据吸入肺内气体的温度为37℃,相对湿度约为100%的理论,应用气道加温湿化装置对呼吸机送气端管路气体进行加温、加湿,从而替代上呼吸道的生理功能。

3.1.2 雾化 雾化可使药物微粒直径达到 2~5 μm,并直接作用于呼吸道末端,稀释痰液,结合有效地拍背,便于痰液排出。

3.1.3 拍背排痰 振动排痰机以其设计合理、操作简单、移动灵活、具有独特的低频振动、深穿透性、扣振结合等特点,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振动会使支气管扩张,淋巴管扩张,使气道通过性增强,分泌物吸收增加。扣击所具有的垂直力可松弛、击碎、脱落粘性分泌物,水平力可推动分泌物定向移动。临床采用振动排痰机和人工拍背相结合的方法对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定期翻身拍背,使痰液松动并向气管端移动,从而部分替代了纤毛摆动功能。

3.1.4 吸痰 吸痰是气道管理优化流程中的最后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护士应严格掌握患者的吸痰指征[1],如除外特殊情况患者出现:在病床旁听到或肺部听诊有痰鸣音时或导管口溢痰;出现频繁呛咳、发绀、SpO2下降;呼吸机流量或压力曲线呈锯齿状振荡;定压控制呼吸时出现潮气量不足报警,定容控制呼吸时出现气道峰压升高报警等。当出现上述指征时应及时按吸痰操作规程为患者实施彻底的吸痰。此时的人工吸痰就替代了患者咳嗽排痰的功能。

3.2 吸痰前后两组患者观察指标结果的意义 表1可见,两组吸痰前数值比较除H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吸痰前两组患者HR值均在正常值范围内(60~90次/分),虽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但并不影响吸痰前后两组值变化幅度的统计学比较;对照组患者吸痰前后 HR、R、Pmean 3项指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即患者吸痰后出现心率、呼吸增快,平均气道压升高,出现呼吸循环不稳定现象,且通气及换气指标VT、SpO2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P>0.05);试验组患者吸痰前后HR、R、SpO23项指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即试验组患者吸痰后有两个呼吸循环指标HR、R出现不稳定,Pmean无明显变化(P>0.05),通气指标 VT 变化虽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换气指标SpO2吸痰后有了明显提高;试验组与对照组吸痰后指标比较,除 VT外,HR、R、SpO2、Pmean值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从表3 可见,两组患者吸痰前后 HR、R、SpO2、VT、Pmean 5项指标变化虽有相同的趋势,但变化幅度存在着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吸痰后 HR、R、Pmean增加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SpO2、VT增加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试验组患者吸痰后呼吸循环指标变化情况优于对照组,吸痰效果亦优于对照组。

3.3 吸痰对患者的影响 有研究证实[2]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时常会引起或加重低氧血症,导致组织缺氧,也会引起心律失常、气道损伤、颅内压增高、血流动力学异常等不良事件,从而影响患者的康复。还有报道[3]吸痰时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压增高、心率增快、心肌耗氧量增加。本研究证实,试验组患者吸痰安全性更高。

本研究两组患者治疗5 d后的总吸痰次数,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总吸痰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吸痰次数的减少,既避免了因反复多次吸痰导致的气管黏膜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又减轻了护士工作量、减少了患者吸痰所致的痛苦。

本研究运用循证护理的思路,提出优化人工气道管理流程、气道管理措施集束化实施的理论。研究证实,应用气道管理优化流程进行人工气道管理确能减少患者的吸痰次数、提高患者吸痰操作安全系数、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提高人工气道管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1〕 李爱玲.机械通气适时吸痰的护理与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0):170-178.

〔2〕 迟春妹.循证护理在使用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患者有效吸痰中的作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4,36(8):82.

〔3〕 毕红月,王欣然,韩斌如.气管内吸痰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7):775.

猜你喜欢
气管气道人工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人工,天然,合成
人工“美颜”
84例儿童气道异物诊治分析
新型多孔钽人工种植牙
新型多功能气管切开堵管器的制作与应用
气管镜介入治疗并发大咯血的护理体会
探讨早期气管切开术对防治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作用
利奈唑胺片剂有效治疗气道支架相关肺部MRSA感染
吸入式气管滴注法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