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幼儿区域活动规则与自主性的兼顾

2015-00-00 00:00王丽娜
文教资料 2015年31期
关键词:自主性玩具规则

王丽娜

(漳州市步文中心幼儿园,福建 漳州 363000)

如何做好幼儿区域活动规则与自主性的兼顾

王丽娜

(漳州市步文中心幼儿园,福建 漳州363000)

摘要: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是培养幼儿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动手能力等多种素质的活动形式。在区域活动中,老师往往会制定诸多规则约束幼儿,保障区域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本文努力探索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主、自由与自发,同时兼顾幼儿区域活动规则的平衡,并就幼儿区域活动规则的重要性与幼儿自主性的相互关系,聚焦其着力点展开论述。

关键词:幼儿区域活动活动规则自主性

3~6岁是幼儿自主、独立意识萌发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幼儿逐渐有了自己的需要和想法,有了自己独立的人格,渴望自主、自由,不喜欢被约束。然而,由于幼儿年龄幼小,行为能力受限制,因此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教师通常会设置条条框框约束幼儿,要求幼儿遵守规则。规则制度自然可以保障幼儿区域活动的有效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的天性。为此,我们需要寻求规则与自由之间的两全其美的办法,使幼儿获得最大限度发展。

一、幼儿区域活动中规则的价值

区域活动是幼儿在园活动的主要途径,具有自主性、个性化、指导性等特点。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是自由的,但是这种自由并非绝对自由,而是要受到一些规则的约束。如果没有这些规则,那么幼儿活动过于自由,活动秩序和有效性就难以保障,且会使幼儿逐渐养成不遵守纪律的不良习惯,不利于其身心发展。

二、幼儿区域活动自主性的必要性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十分强调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倡导教师对幼儿行为的鼓励、欣赏与支持,还幼儿自主、自由与自发。如目标3中的教育建议第二条是这样的:“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支持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或提供必要的条件,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想法。”由此可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整体来说对幼儿区域活动的自主性十分重视,倡导幼儿自主,鼓励教师尽量放手让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即使做得不够好,也应鼓励启发引导,与幼儿有关的事情多听取幼儿的想法,多征求幼儿的意见,多接受幼儿的合理要求。

3~6岁是幼儿自主、独立意识萌发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幼儿不喜欢被约束,他们对自己的活动已经有了一定的支配和控制能力,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游戏、学习等活动,如果教师一味地以规则制约幼儿,他们就会产生叛逆心理,或逐渐丧失自主性与独立性。为此,教师需要给幼儿一定的自由。

三、聚焦着力点,明确区域活动规则与幼儿自主性的主从关系

规则必不可少,但是幼儿的自主性又不可偏颇,因此,教师需要寻求两全其美的办法,明确幼儿区域活动规则与幼儿自主性的主从关系。

(一)简化规则框框,多种方式引发幼儿自觉遵守。

幼儿区域活动的规则有很多,有游戏材料不乱扔、不乱丢纸屑、不大声吵闹、不争抢玩具等,有很多为“不许”“禁止”“不可”等硬性规定,这些复杂的条条框框容易束缚幼儿的双手。我们有哪些方法能让幼儿了解并自觉遵守呢?

1.巧用标识。幼儿年龄小,记忆力不牢固,教师可以巧用标识,利用这种非常适合幼儿年龄认知特点的传递方式,让形象有趣、色彩鲜艳的标记图“站”出来说话,让幼儿比较轻松地接受和理解规则。例如,娃娃家游戏中,教师可以将玩具拍成照片,做成标识贴在玩具柜上,幼儿能很轻松地找到玩具。同理,操作区、美工区也可以利用相应的照片或者图案分类,使幼儿在取放材料的过程中遵守规则。

2.巧用儿歌。很多儿歌都会涉及幼儿游戏规则,教师利用儿歌作为规则,可以使幼儿更容易潜移默化地遵守。例如,整理玩具的过程中,一些幼儿会将玩具随地乱扔。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儿歌《小玩具要回家》,使幼儿在听儿歌的过程中知道用完玩具要归位,玩具从哪里来要放回哪里去的道理。

(二)激发幼儿制定规则,加深幼儿认识。

1.让孩子成为规则的制定者,促进规则的完整性。区域规则的建立,避免教师自己制定,让孩子被动遵守,这样效果肯定不理想。那么在区域活动中遇到一些困难,教师应该如何做呢?这就需要引导幼儿思考,并帮助幼儿自主制定游戏规则,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建构游戏中,很多幼儿反映自己搭建的房子被人推倒或碰到了。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原因,有的幼儿说搭建积木的时候距离太近了,有的幼儿说另外几个幼儿故意捣乱。之后教师鼓励幼儿思考对策,一位幼儿说:“老师,可以在建房子的时候建一条马路,不让别的小朋友碰倒。”另一位幼儿说:“应该不让他们(别的小朋友)靠近。”一时间,很多幼儿提出一些建议,在这些建议中,幼儿搭建积木时的规则也就产生了。

让幼儿参与制定规则,不但有利于孩子对规则的认识与理解,而且提高了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使规则成为孩子真正的内需,有助于孩子更好地遵守与执行规则,同时制约不符合活动要求的行为。

2.引导幼儿制定新的活动规则,让活动顺利开展下去。幼儿区域活动中也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发现一些不好或不愉快的状况,如果没有产生新的活动规则,则活动会开展不顺利甚至会乱作一团导致活动开展不了。因此,教师要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鼓励幼儿一起自主制定规则,有效地解决问题。比如:在语言区,老师刚刚新投放了一台卡通故事机,却引发幼儿间发生争抢,有的要听故事,有的要听儿歌,有的要听音乐,顿时乱作一团。教师的介入使孩子们的争吵安静下来:“大家都喜欢这个故事机,可故事机只有一个,怎么办呢?”“怎样大家都能玩得到?”“轮流玩”,“一起玩”。教师继续引导:“轮流玩从谁开始,一起玩又要怎么玩呢?”通过层层设问,一步步引导,既形成规则,又强化幼儿对规则的认识。

(三)关注幼儿行为,支持愉快体验。

幼儿的活动水平和在活动中的创造性,完全取决于他们有多少自由表现的机会。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支持力度,就体现为能否为幼儿创造宽松自由的游戏环境,让幼儿体验到最充分的行为自主性,关注幼儿个体行为,支持愉快体验。

1.参与幼儿游戏,潜移默化引导遵守规则。幼儿对游戏中的规则是需要成人不断强化的,如何面对一些破坏规则的孩子呢?其实,老师可参与到游戏中,以平等的身份与幼儿一起玩,打消幼儿的抵触情绪,幼儿也会更乐于接受老师潜移默化的引导。例如,教师可以参与到老鹰抓小鸡的游戏中,为了决定谁当老鹰,教师可以出主意:“咱们可以剪刀石头布,谁输了谁来当老鹰,小朋友们觉得可以吗?”这样一来,教师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规则制定者,而是游戏的参与者,是幼儿的玩伴,与幼儿是平等的关系,在规则的制定上会更有说服力。

2.关注幼儿行为,在游戏中不断完善规则。游戏过程中,幼儿即便参与制定了游戏规则,也可能会遇到一些突发问题,因此,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就要帮助他们发挥创造力,完善规则。比如,有幼儿玩过小推车之后,其余的幼儿都上前抢车,那个推车的幼儿不知道给谁才好。教师结合平时活动便适时指导,鼓励幼儿想一个比较公平的办法:“排队!”大家觉得很有道理,立刻自觉排好队。之后,孩子们自发站成了三队,不仅缩短了等待时间,而且玩得更为开心了。因为幼儿的游戏活动是在动态中进行的,所以幼儿在活动中常有不同情况出现,所以游戏时活动规则往往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而是需要逐步完善的。由幼儿自己制定、理解的游戏规则才更容易为他们所理解和超越,而且强化了规则意识,获得主动发展,也能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四)合理设置区域环境,为区域规则实施提供隐性条件。

幼儿区域活动中,一些区域位置不合理,设置不科学,这就需要教师合理创造区域环境,投放材料全面充足,分类排放合理,每个区域层次有序,互不干扰,才能使幼儿主动自觉地遵守区域规则。最好每个区域的不同材料设不同的标签,幼儿随拿随放,且用粘贴小脚印等方法限制人数,并每组选拔一个管理员监督组员,使区域内更有理、有节、有序地开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区域活动的规则和自由是相互对立的,也是同步的,区域中的自由必须建立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上。在幼儿区域活动中,教师应该不断观察幼儿行为,不断反思自身教育行为,改进规则的制定方法,使之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幼儿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美琴.浅谈幼儿规则意识与行为的培养[J].现代企业教育,2012(5).

[2]宋晓艳.区域活动的常规建立[J].中国农村教育,2015 (10).

[3]陆春燕.幼儿园晨间桌面游戏的结构化[J].山东教育,2012(9).

[4]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中国教育,2012.

[5]王莉.关注区域活动促进儿童发展——幼儿共享区域实践研究[J].好家长,2012(22).

[6]张琼.探之源,究之乐——幼儿园自主探究式区域活动开展的实践研究[J].生活教育,2012:34-37.

猜你喜欢
自主性玩具规则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让规则不规则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实用英语教材与艺术生自主性培养
发挥主体作用,加强高中数学复习的自主性
维护科学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