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芳珍 周兆望
南昌大学历史系教授
“赣派教育家史话”系列之二
社会转型期,往往是教育家涌现最多的时期,这是古今中外教育家成长的一条重要规律。
发掘剖析多地域、多时期教育家产生的根由,对研究今日之教育家成长和教育家办学,将有很深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江西素有“钟灵毓秀”之誉,历代涌现的文化名人、教育大家不计其数。古有朱熹创立庐山白鹿洞书院,盛名流芳;近有熊育钖办学心远,媲美明德南开……
本刊特此推出“赣派教育家史话”,以飨读者。
近代中国社会,为挽救民族危机,不少有识之士强烈呼吁改革教育,培养有用人才。民国肇始,共和政府也为教育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在此背景下,中国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当时的江西教育也遇到了空前的发展机遇,除兴办了大批公办学校外,各类民办学校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如心远、剑声、鸿声、青年等,从而蕴育出了一批有影响的教育家。除本刊前两期介绍的熊育锡外,熊恢也是一位颇具特色的平民教育家。
熊恢(1894~1974),号琢如,晚号竹如。晚清时期出生于江西省丰城县槎市村一个乡村教师家庭,家境殷实。熊父名应占,号渭豪,中过秀才,有些学问,也有些才干,人称“翰林秀才”。在父辈的影响下,熊恢从小立志于学。年十五,转入南京两江师范附中,毕业后升入师范文科,所至成绩则冠冕群曹。
年青的熊恢充满爱国之情,求学南京期间,愤清政腐败,国势日颓,即参加共进会(后并入同盟会),并剪发辫以明志。辛亥革命爆发,他奔走呼号,广为宣传。民国二年(1913)讨袁之役,奋臂投效,不幸战事失利。次年赴日深造,就读于京都帝国大学,适逢中华革命党(后并入国民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应邀参加。袁世凯称帝,熊恢返国,曾被通缉,得朋友之援获释。
熊恢归国后,与陶行知、朱其慧、晏阳初等人在北京发起成立《中华全国平民促进会》总会,被推举为理事,以平民教育作为救国和改良社会的措施。返赣后即组织了江西平民教育促进会,任董事兼总干事,一时平民教育风行全省。民国十三年(1924)春,兼任江西义务教育筹办处处长。同年秋与同志创办私立剑声中学,作为平民教育的范例。
熊恢作为江西丰城近代教育的先驱和杰出的平民教育家之一,其热爱家乡教育事业,倾力兴学办校,毕生执著教育,究其原因,一是深受其父熊渭豪先生的熏陶。熊渭豪虽系晚清秀才,但思想进步,提倡新学,热爱教育事业。清末废科举后,他在家乡槎市村创办了一所新式的汇明学校,地方风气为之大开,为当地培养了不少人才。熊恢在汇明学校接受启蒙教育,还曾帮助父亲办了两年的乡村教育,这为他日后创办剑声中学奠定了实践基础。
二是深受平民教育促进会的影响。平教会认为,中国的大患是人民有“四大病”,即贫、愚、弱、私;救治的方法在于教育,故而提出了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模式,而“四大教育”要通过三种方式(学校式、家庭式、社会式教育)进行,培养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以造就“新民”,从而达到强国救国的目的。熊恢作为平教会的董事兼干事,无疑是这种理念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
三是熊恢比一般平教会成员更重视教育的作用。他认为人一定要受教育,有了知识,才能使人变得聪明,目光远大,心胸开阔,有思想抱负,从而给生活带来力量和勇气,而使社会富裕,国家强盛。因此,他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把办好学校、培育人才作为自己的毕生职志。
熊恢对家乡教育事业的主要贡献,是一手创办了著名的私立剑声中学。
剑声中学最初是以“黄产”作为兴学基金。黄产的主人黄仕林曾在丰城置下丰厚家产,后因临阵弃守而获罪,家产全部抄没,充作丰城公产。民国十二年(1923),时任江西平民教育促进会总干事的熊恢,鉴于丰城县中等学校缺乏,即以方便丰城学生升学为由,要求创办一所中学,将“黄产”充作教育经费。
学校取名“剑声”则源于丰城的地域历史文化。丰城古有“剑邑”之称。“剑声”为书声剑影之简称,意为文武兼长,为国效力,学校校徽图案即两柄交叉利剑下放置一本张开的书。
剑声中学于民国十三年(1924)五月创办于南昌,校董会设筹备处于南昌百花洲,推举熊恢先生为校长。
学校创办后发展迅速。据丰城市档案馆所藏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六月版《江西剑声中学同学录》之《本校沿革》载:剑声中学“数年以还,进展甚速,内分中学、师范、职业、女子、小学五部,学生数逾二千,为赣省规模最大之学校。”短短十余年间,不论是学生人数还是教育经费,剑声中学都能与当时江西省创办最早、社会影响最深远的王牌私立学校——心远中学比肩,堪称奇迹。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剑声中学辗转迁徙,颠沛流离,历尽艰辛,但由于熊恢等人坚忍不拔的办学精神,剑声中学仍保持一定的规模。
男生须受军事训练,女生须学护理。
抗战胜利后,剑声中学迁回南昌市。1949 年南昌解放,心远、剑声、青年三所私立学校由政府接管,合并为南昌省立第二联合中学,后更名为江西省南昌第二中学,即现在省内知名重点中学——南昌二中。
熊恢
熊恢始终把培养人才作为办学宗旨,提倡“有教无类”。学校的指导思想是:好学生要教,坏学生更要教;把坏学生教好了,比教好好学生意义更重大。富学生要教,穷学生更要教;教好了穷学生,让他有出头之日更重要。对于家境贫寒或遇到灾难的困难学生,他不仅在精神上予以同情与鼓励,还想法在物资上给予帮助。学校对贫寒学生有一项优免政策:凡家境贫寒而有志求学者,按照办法减免其学费。这样,剑声中学的名声大振,许多贫寒子弟纷纷报名入学,“要想翻身,去读剑声” 一时传为佳话。
熊恢的教育主张大体有四:一是“有教无类”,二是“教而后富”,三是“文武兼长”,四是“手脑并用”。
“有教无类”是至圣先师孔子最先提倡的,但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广大的底层人民基本没有受教育的权利。而熊恢能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并坚持身体力行,虽谈不上至善至美,但实在难能可贵。
“教而后富”是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头脑,具备生活知识,掌握生产技能,树立服务观念,以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从而使民族、国家逐步富强。
“文武兼长”和“手脑并用”是熊恢尤为重视的两大教育主张。剑声中学的校徽是两柄交叉的剑和一本张开的书,便寓意“文武兼长”; 剑声中学的校歌歌词也强调:“讲学集英才,手脑并用,文武兼长。”学校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较严格的要求,平时练习、月考、期考中,若有任何一项在60 分以下者,留级或退学。全校师生禁止吸烟,禁止穿长袍,披马褂,一律身着制服,戴军帽;男生须受军事训练,女生须学护理。熊恢认为,教育本身可作潮流,是推动社会的原动力。常说:“学校厉行军国民教育,是为转移风气,使国家转弱为强之根基。”当省教育厅对其学校呈报“男生须受军事训练,女生须学护理”的规定批以“前所未有”、“殊属骇闻”等语时,熊恢则一再据理力争,迫使教育厅无可奈何,改批“姑准所请”为止。
为使学生做到“手脑并用”,提高动手能力,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不论中小学生,每学期都安排一定时间,在教师的带领下,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
平民教育运动,是“五四”运动前后,一部分爱国的青年知识分子通过开办平民学校,争取人民教育权利的进步运动。熊恢无疑是这场运动的倡导者和先行者之一。
他创办的剑声中学,无论从招生对象、办学宗旨、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看,绝非普通的私立中学,而是名符其实的平民学校,实行的是平民教育。这种平民教育运动,办学规模之大,成效之显著,对江西地区来说,是空前绝后的;从全国角度来说,在当时也是难得的范例。
中国传统教育是不重视生产劳动的,二千多年前的孔夫子就有些轻视体力劳动,封建社会的读书人习惯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熊恢敢于打破旧的教育传统,倡导并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失为一项创举。这一创举对新中国的教育方针也曾产生积极的影响。
剑声中学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生产技能。学校办有农场、林场、粉笔厂、牙粉厂、肥皂厂、蜡烛厂、化妆品工厂、印刷厂,还建有藕塘、消费合作社、储蓄银行等。为使工厂减少支出,并让学生得到适当锻炼,学校专门开设劳作课,中学生按照课表,由教师率领从事各种劳作,轮流练习消费合作社营业等事项。即便小学生也有一定的劳动安排。因此,生产赢利成为该校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之一。其师范部曾以生产自给方式创办乡村实验小学百余所,获得政府褒奖;其职业部之实习工作,被国民政府教育部督学评为“南州冠冕”。这种办学方式,也得到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散设各处之剑声小学数十所,其一切开支均来自学校生产及师生之通力营谋,不仰给于地方,办法甚是。”
剑声中学除设有中学、师范、女子、小学部外,还专门设立职业部,合为五部。这在以往的中学教育中,是绝无仅有的。职业部的学生完全实行实用教育,他们的学费全免,基本上是半工半读,半日上课,半日在学校开办的手工工厂或农场、林场实习,学习各种生产技能,培养自食其力能力,为走向社会打下择业基础。
剑声中学设有体育处,这在当时也不失为一项创举。其体育目标为锻炼健全体格,养成吃苦耐劳风尚,发扬军国民精神,培养运动卫生习惯,训练优美正确姿势。体育考查除将体操编入普通学业成绩计算外,另以卫生、运动、嗜好三项分数相加,平均计算作为体育成绩。体育成绩是学生的重要学习成绩之一,与学业(智育)、训育(德育)成绩同等重要,即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学校办有农场、林场、粉笔厂、牙粉厂、肥皂厂、蜡烛厂、化妆品工厂、印刷厂……
剑声中学的创办,特别是其中师范部的设立,为江西各地培养了大量的初等教育执教人才,保证了小学师资的来源,为普遍设立乡村小学创造了条件。据不完全统计,自1926 年春剑声中学设小学部以来,至1935 年春的短短十年间,在江西各地开办乡村试验小学、实验小学、独立小学、女子小学等多达五十余所,学生逾千人。
熊恢对剑声中学厉行军国民教育管理,首创师生在校须着制服制度。他规定,全校师生禁止穿长袍、披马褂,一律身着制服,戴军帽,以此塑造他们坚强、勇敢的军人气质。对此,省教育厅赞赏有加:“教职员多能改服学生装,既见精神,又甚整饬;如此以身作则,不但予本校学生以良好表率,更足为其他各校教职员之榜样。”
熊恢一生致力于平民教育,坚韧执着,矢志不移。剑声的办学基金,就是那么点“黄产”,本来就不算充裕,遇上水旱灾害,农田歉收,就更不敷支付。但他总是千方百计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除校产收益、学生学费外,还通过生产赢利、争取官府补贴和临时捐款等方式来解决。当经费严重不足时,他甚至靠典当,变卖自家衣物来支撑。有一年,他竟把自己心爱的怀表和出入代步的人力车都卖掉,以充作学校教育经费,足见其苦心所在。熊恢辛勤办学26年,培养了各类人才数千人,为江西的平民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熊恢的个人生活却极为简朴,终年穿制服,戴军帽,不吸烟,不喝酒,不进补剂;平时讲究卫生,注意锻炼,每日以冷水沐浴,数十年如一日;身体强健,鲜有疾病。他父母早逝,二十岁左右便挑起了抚养六个弟妹的重担。留学日本时,挈带一弟两妹,两份官费(此时他二妹考取官费,入日本女子体育专科学校)四人用,常挨到下午去买便宜菜。到海滨游泳,还要掏几个海蚌而归,用以作汤下饭。其清苦生活令人感佩。
1951 年,熊恢赴香港任光夏学院经济系主任,1954 年赴台。1974 年,因心肌梗塞病逝,终年82 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