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评估指标及对策探讨*

2014-12-31 09:47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上海200083
图书馆建设 2014年12期
关键词:馆藏纸质图书

严 丹(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 上海 200083)

教育部于2004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合格标准》(教发[2004]2号)中关于图书的两项指标“生均图书”和“生均年进书量”的规定,对全国各类高校图书馆收藏纸质图书的馆藏数量及每年的新增图书量提出了明确的指标和要求。这一指标体系对促进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和改善教学条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多年来,图书馆界对这一指标一直存在争议。原因在于这样的评估指标体系没有体现出在教学与科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电子资源的权重,与当前的出版业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数字阅读日益普及、图书馆电子资源发展迅猛的趋势不相符合。

随着近年来电子资源的迅猛发展和电子阅读的不断普及,高校图书馆要严格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合格标准》中关于“生均图书”和“生均年进书量”两项指标的规定,进行文献资源采购和配置建设则日益显现出困难和问题。高校图书馆既要保证馆藏纸质图书建设符合基本办学条件的评估指标,又要努力满足读者与日俱增的对电子资源的需求,这就在资源建设的经费分配上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因此,尽管高校一方面在努力增加电子资源的投入经费,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对电子资源增长幅度进行有效控制。这对于电子资源的健康发展和满足读者的使用需求都产生了制约,对于高校图书馆向数字化和信息化的趋势发展也是不利的。为此,教育部很有必要对当前的评估指标进行改革,将电子资源也作为一项重要的馆藏资源列入高校图书馆的馆藏统计指标。

1 电子资源的迅猛发展与日益普及

1.1 电子资源的出版量不断增长,电子出版成为趋势。

在2013年7月8—10日召开的第五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2012-2013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该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数字出版继续保持强势增长势头,全年收入规模达1 935.49亿元,比2011年整体增长40.47%[1]。短短两年时间,中国数字出版产值实现了从千亿元向2 000亿元的迈进,中国数字出版保持了高速增长[1]。值得注意的是,过去的一年,数字报纸、电子图书均保持了高速增长势头,增长幅度均超过30%以上[1]。其中,互联网期刊收入达10.83亿元,电子图书 (含网络原创出版物)达31亿元,数字报纸(不含手机报)达15.9亿元[1]。

此外,就近期的案例来看,在英国,有着244年出版历史的纸质版《不列颠百科全书》停印,改为只提供电子版。在美国,老牌的《新闻周刊》从2013年起停止出版纸质版,推出全球统一的电子版,定名为《全球新闻周刊》。这都反映了电子出版已成为当前发展的趋势,电子化阅读的普及已不容逆转。

1.2 各类电子阅读技术不断涌现,数字阅读日益普及。

随着硬件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以苹果公司电子产品iPad和iPhone为典型代表引领的移动终端革命的到来,拉开了平板电脑与智能手机代替台式电脑的序幕。数字出版的重心也已经从台式电脑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转移,与之相关的移动应用研发也正在成为IT界的主流。当前,手机已经成为用户上网的第一终端,移动阅读也已经成为广大用户逐渐接受的阅读方式。因而,在各类移动阅读终端和应用技术的推动下,电子图书的阅读日益普及,数字化阅读已然成为潮流。

2 高校图书馆对电子资源的投入与日俱增

2.1 国外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投入状况

美国高校图书馆统计主要有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简称ARL)和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简称ACRL)的统计。ARL和ACRL为高校图书馆界的行业协会组织,与我国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为高校图工委)相似。他们的统计参与面较小但更专业,比较注重电子资源和电子服务方面,每年统计一次,数据公开,范围为其成员约100多所研究型高校的图书馆。

表1 ARL连续3年的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购置经费统计[2]

研究者对ARL连续3年的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购置经费数据进行了统计,具体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参与统计的100多所高校图书馆文献建设总经费呈增长态势,用于购买电子资源的经费也在逐年增加,而电子资源所占比重在逐年增加的同时呈现增幅加大的态势,且已超过了50%。所以可以看出,电子资源在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中所占比重日益上升的趋势,其在馆藏中的地位也正不断强化。

2.2 国内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投入状况

为了调查当前国内高校图书馆在电子资源和纸质资源建设上的经费投入状况,笔者根据高校图工委网站上公布的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2012年448所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购置费排行榜显示,排在前10位的高校图书馆当年在电子资源购置费上的投入均超过了1 000万元,清华大学图书馆更是超过了2 000万元[3],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2012年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购置费排行(前10位) [3]

可见,高校图书馆在电子资源建设上的经费投入已相当巨大,电子资源已成为了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已经成为师生教学和科研的重要文献来源。因此,若如此巨大的电子文献建设不纳入高校图书馆的馆藏统计评估指标,实为对图书馆资源建设的一种否定。

2.3 纸电比例分配出现转型

为了更进一步地对比、分析当前国内主要高校在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经费投入上的比例情况,笔者选取清华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和南京大学图书馆进行了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在经费投入比重上的统计,并结合了高校图工委提供的2012年545所高校图书馆纸质资源购置费排行榜提供的统计数据[4],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2012年国内主要高校图书馆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购置经费比重统计

由图1可见,这几所高校在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购置经费的分配上出现了两种比例模式,一种是以复旦大学图书馆和浙江大学图书馆为典型代表的纸质资源优先型,其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的投入比分别在6.4∶3.6和6.2∶3.8左右,属于传统的图书馆资源配置模式,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和南京大学图书馆也基本接近6∶4的比例,但其电子资源所占比重略高,均超过了40%;另一种模式则正好相反,是以清华大学图书馆和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为典型代表的电子资源优先型,其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的投入比分别在3.1∶6.9和3.7∶6.3左右,电子资源的投入明显高于纸质资源。这说明了当前有部分高校图书馆在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的投入上已经出现了显著转型,清华大学图书馆和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正是其中步伐较大、速度较快的代表。

通过以上国内外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电子资源与纸质资源的传统配置比例正在被打破,高校图书馆越来越重视电子资源的馆藏建设,经费投入也正突破传统的束缚而大步进行着改革,因而将电子资源作为馆藏数量进行统计评估已然成为不可违逆的趋势,教育部在进行高校图书馆相关馆藏数量评估指标的设置时,理应考虑将电子资源数量计入其中。

3 教育部评估指标与文献资源建设间的矛盾

3.1 教育部评估指标对图书收藏量的具体规定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合格标准》中关于图书馆纸质图书收藏的两项指标包括对“生均图书”和“生均年进书量”的规定。其中,生均图书是指“折合在校生数”①平均拥有馆藏的数量,即“生均图书=图书总数/折合在校生数”,对合格本科院校按院校类型要求生均图书在70~100册不等;生均年进书量是指“折合在校生数”平均每年新增图书的数量,即“生均年进书量=当年新增图书量/折合在校生数”,对各类本科院校要求生均年进书量在3~4册[5]。同时其在说明中指出,电子类图书已在相关指标的定量中予以考虑,测算时均不包括在内[5]。也就是说,指标中所要求达到的数量均只对图书馆的纸质资源做出统计,而并未将电子资源计算在内。

当前,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上,与教育部要求的“生均图书”和“生均年进书量”这两项指标均还有着一定的差距。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近年来各高校的办学规模和招生人数急剧增加;另一方面,在图书馆的资源建设经费投入上却仍显不足。此外,电子资源在投入经费上却在逐年增加,而教育部的评估指标却并未将电子资源计入馆藏统计。具体而言,高校图书馆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与教育部的评估主要存在着以下两方面的矛盾。

3.2 教育部指标的数量要求与文献资源建设质量要求的不适应

馆藏数量是图书馆文献收藏规模的标志,也是文献收藏质量的依托和保障,因此,合理的馆藏数量是评价图书馆馆藏的标准之一。馆藏数量评价的数据比较容易统计,可以用来对本馆不同时期的馆藏增长进行纵向比较或与他馆进行横向比较,方便图书馆对馆藏的规模进行测量。但其缺点是无法测量馆藏的质量和效用[6]。

从主观上说,各高校对文献采集的质量是很重视的。但从客观上看,却存在着为迎接评估,追求数量,忽视质量的突击采集现象。因此,当前各高校图书馆都可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对馆藏文献资源配置与保障的科学性、针对性、合理性和预测性考虑不够,导致文献资源的采集质量与读者对文献需求的满意度受到一定影响[7]。

3.3 高校图书馆对电子资源的投入与教育部指标电子资源不作馆藏统计不相适应

教育部对各类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都有具体的评估指标要求,其合格标准为:生均藏书量70~100册,生均年进新书量3~4册[5]。据笔者调研所知,目前大多数高校为了保证评估达到合格及以上指标,重点强调印刷型文献的采集,原因是在评估时不包括电子文献,只是在相关指标的定量中予以考虑[3]。而高校的教学、科研人员除了依赖纸质文献外,目前更多地是对各类电子资源具有日益增长的需求,电子资源对于教学和科研的重要作用已逐渐超过了纸质资源。正如前文所述,当前很多高校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经费上的投入比例也已出现了转型,电子资源的建设经费已经超过了纸质资源。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图书馆若仍只按照教育部的评估指标不断增加纸质文献资源的建设,而限制电子资源发展的话,便会使图书馆与读者之间产生供需矛盾,不利于对读者文献资源需求的保障。

4 将电子资源作为馆藏统计评估指标的对策和建议

当前对电子资源的评估有两种认识,其一是图书馆将电子文献折合成印刷型文献计入馆藏评估,从电子文献的版本和数据库类型两方面测算,基本方法是将检索型和全文型数据库根据不同的更新周期和网络用户数,折算成数据涵盖文献总数的百分比,事实型文献则根据图书馆能同时供多少用户使用,折算成该馆拥有该文献的套数。另一种观点认为,电子文献的数量并不是最重要的,对电子文献的评估不能参照印刷型文献的人均总数和复本量来衡量馆藏的大小,而应考虑已提供给读者的电子文献覆盖学校学科的广度和深度来测量。即主张对电子资源的评估,除了电子资源内容指标之外,要更多集中在其存取能力和易用程度等方面[8]。

受到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合格标准》的评估要求所限,高校图书馆对于纸质资源的购置和建设仍无法松懈,使得其在总体资源配置和建设上出现了一定困难。因而,高校图书馆很有必要将电子资源也列入馆藏统计数量以缓解当前的文献资源评估指标与电子资源建设的矛盾。为了解决当前高校图书馆纸质资源馆藏无法达到教育部的评估要求与高校图书馆对电子资源的需求和投入却在日益增大的矛盾,同时也为了适应当前出版业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数字阅读方式日益普及、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迅速发展的趋势,笔者建议在评估指标体系中增加电子资源的权重,可以通过如下一些途径将不同类型的电子资源按照一定的标准计入馆藏统计指标来予以缓解和应对。

4.1 可借鉴高校图工委发布的图书馆馆藏统计评估指标

高校图工委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修改稿)》在相关馆藏指标的设定上已经考虑到了电子资源的统计,因而教育部在指定相关标准时可以借鉴和参考该评估指标。《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修改稿)》中对“生均文献量”指标的规定为:“a.生均册数(100册/生及以上);b.近五年的生均年购新书量(5/研究生、4/本科生、3/专科生及以上)(电子版按1∶1换算)。”[9]可见,高校图工委的评估指标已明确考虑到了对电子资源的馆藏统计,且规定按照1∶1换算,但没有给出更进一步的转换方式,也没有对电子资源的不同类型和订购模式的统计标准作出深入探讨。

4.2 将镜像版电子图书视作馆藏图书,增加“生均图书”数量。

相比较而言,图书馆纸质资源具有可长期保存和永久使用权的优点,而电子资源的购置方式则有本地镜像存储②和逐年付费购买访问权两种模式。对于本地镜像存储的电子资源,图书馆可以长期保存并具有永久使用权,而对于逐年付费远程访问方式的电子资源,则无法保证永久使用权。因此,目前较为可行的统计方式是,高校图书馆将那些通过镜像方式在图书馆本地存储且具有永久使用权的电子图书视作馆藏图书,计入到图书馆的馆藏总量之中,从而大幅度提升“生均图书”数量,应对该项评估指标提出的要求,并兼顾了电子资源的馆藏统计。

4.3 按年度新增镜像版电子图书数量的方式统计新增馆藏,提高“生均年进书量”。

对于“生均年进书量”指标,高校图书馆同样可以将当年新增的以本地镜像方式在图书馆服务器存储且具有永久使用权的电子图书作为新增图书统计入当年的馆藏新增图书总量,以此来提高“生均年进书量”,从而实现电子资源与纸质资源在该项指标统计上的统一和平衡。

4.4 对于年度付费远程访问的其他各类电子资源,也应考虑计算一定权重。

除了以镜像方式存储到图书馆本地的电子图书外,目前高校图书馆所订购的大量电子资源基本上都是采取按年付费、远程访问的方式进行使用,而且绝大多数数据库的资源类型是以电子期刊为主,还有一些学位论文、报纸、会议论文等其他类型的电子文献资源。而这些资源却是读者在进行教学、科研时最为倚重的资料来源,其地位并不亚于图书,因而教育部评估指标中若不考虑图书以外的其他类型资源也于理不合。因此,笔者认为,除了“生均图书”和“生均年进书量”这两项指标以外,教育部评估指标还应增设“可用数据库量”等评估指标,对其他类别的电子文献尤其是电子期刊数量进行统计评估,作为衡量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以此来平衡电子资源与纸质资源的共同发展,推动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进程。

5 结 语

教育部关于高校基本办学条件的评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图书馆纸质资源的投入和建设,但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尤其是与当前数字化发展方向的不适应。随着电子资源的日益普及和在馆藏比重上的不断增加,图书馆有必要逐步对馆藏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平衡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一方面尽量使纸质资源的总量及年度新增量满足基本办学条件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使电子资源满足读者对各类文献信息资源的使用需求。

与此同时,教育部在设定对高校图书馆的具体评估指标时,也应充分考虑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型的变化,顺应当前电子资源不断发展及其在馆藏中的比重日益增长的趋势,逐步将各类电子资源纳入馆藏统计和评估体系中来,从而缓解图书馆在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建设投入上的矛盾,充分满足读者对各类文献和信息资源的需求,适应信息化时代读者数字化阅读的习惯。高校图书馆也可以向教育部提出建议,设计和制订自身的馆藏评价指标体系,用科学的方法构建更有利于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新的评估标准供教育部参考,以使修订的评估指标不断适应当前的变化与发展。

注 释:

①折合在校生数=普通本、专科(高职)生数+硕士生数×1.5+博士生数×2+留学生数×3+〔预科生数+进修生数+成人脱产班学生数+夜大(业余)学生数〕×0.3+函授生数×0.1

②本地镜像是指将电子资源的原始文件等数据以镜像方式存储在图书馆的本地服务器上,以保证图书馆对这些电子资源的永久拥有和访问权,利于资源的长期保存。

[1]2012-2013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EB/OL]. [2014-05-20].http://www.dajianet.com/digital/2013/1012/202629.shtml.

[2]程艾军, 张兆忠, 马 路. 从连续三年中美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经费统计数据看馆藏电子资源建设发展趋势[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2(1):55-58.

[3]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 2012年448所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购置费排行榜[EB/OL]. [2014-05-10]. http://www.tgw.cn/sites/default/files/attachment/tjpg/1%20(1).pdf.

[4]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 2012年545所高校图书馆纸质资源购置费排行榜[EB/OL]. [2014-05-10]. http://www.tgw.cn/sites/default/files/attachment/tjpg/1%20(4).pdf.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件: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合格标准.

[6]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馆藏评价指南. [EB/OL].[2014-05-12].http://www.scal.edu.cn/gczn/201311050906.

[7]吴志德. 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与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J].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05(5):21-23.

[8]裴 丽, 蒋永福, 胡乃志. 高校教学评估与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机制的研究[J]. 图书馆学研究, 2012(4):43-45.

[9]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修改稿).[EB/OL].[2014-05-20]. http://lib.hfuu.edu.cn/ypzl/pgwj/wj01/3.doc.

猜你喜欢
馆藏纸质图书
馆藏几件残损《佚目》书画琐记
图书推荐
四川省图书馆发布2019年阅读报告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布达拉宫纸质文物修复——以佛经公文为例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班里有个图书角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