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萍
摘 要: 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文明的产物,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要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教育中去,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和学生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读。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育 传统文化 文化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独有的民族文化,是人们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产物,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高中教育是培养人的关键时期,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塑造人格品质,而如今传统文化的教育在逐渐淡化。要想在高中语文教育中逐渐渗透传统文化,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双重努力,分析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现状非常有必要。
1.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现状
1.1高中传统文化教育缺失
近年来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重视程度不断降低,国家虽然不断出台政策强化传统文化教育,可是长期以来中国社会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逐渐被淡忘。现如今有人觉得国学经典生涩难懂学不进去,更有甚者觉得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毫无意义,逐渐形成了一股家长不重要、老师不认真、学生总轻视的不正之风。传统文化经典是经过千百年历史沉淀的经典,其价值和意义是无法估量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孔子《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经典,正道出了学习和思考之间的关系,这样的经典却被一些人忽视了。
1.2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教授能力分析
语文教师应该有一股文人之气,可是现如今某些语文教师淡化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将国学经典的教授变成照本宣科。甚至有的人自己也搞不清楚文章的内涵,这大大降低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教师文化素养的缺失和教授能力的差距导致传统文化在日常语文教学中难以渗透,导致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无法体现。
2.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渗透的方式
2.1课堂教学方法
“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只有对传统文化有足够通透的了解,才可以在教授过程中运用自如。在现代教育教学中要合理运用设备,课件的制作必不可少。只有图文并茂才可以丰富单调的文化典集。教师可以选择性地在语文课堂中插入一些国学讲座,例如百家讲坛等。尤其在传统文化著作的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朗诵要延续,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气只有通过朗诵才能够体会到,完善课堂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慢慢渗透传统文化,让文化真正渗透到教学中。
2.2课外实践方法
传统文化的学习仅仅靠课堂教授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的课外生活中,教师需要给予合理的指导。例如学习《蒹葭》这一课,可以组建学习小组进行讨论模仿,并且将学习成果进行展示,让学生多体会,多写一些自我体会,从而获得一些对自己有影响的感悟。可以组织学生去文人墨客的故居参观,感受他们的成长过程,品味故居主人留下的书籍和文稿,感悟内涵,从而塑造品质,陶冶情操。课外实践的方法在于以学生为本,多层次宽领域地感悟和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3组织与举办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区别于课外实践,它需要学校和老师的组织和投入,这样的教育活动会达到比较好的效果,例如传统文化诗会、讲座、交流会等,这样的教育活动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文化诗会的组织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创作诗词,这样就能够培养文化创作能力。语文教育的意义在于塑造人的思想,这样的讲座和活动能够启发人,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甚至形成思想,值得组织和推广。
2.4自主研读及品析
文化经典特别多,课本上选择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要让这些经典发挥作用,学生就需要自主研读及品析,例如《东周列国传》、《史记》等。自主研读是一个比较困难的尝试,因为有的典集生涩难懂,要读懂这些就需要进行专业指导。教师可以进行部分解读,但是需要把握度,因为毕竟是自主研读,只要点开难点就足够了。学生通过自主研读能够提高古文化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品析,真正理解经典内涵,深厚自身文化底蕴。只有在语文教学中真正渗透经典文化,传统文化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3.结语
传统文化经典在高中语文教育的渗透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高中语文教育只有融入传统文化这个重要因子才能更有价值。学习传统文化是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塑造完美人格的关键,我们需要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教育中,让学生学习经典、品悟经典,从中提炼出培养素质的东西,从而真正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苏微微.浅论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文学教育(上),2012(09).
[2]赵晓辉.探讨为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