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备而来教作文

2014-12-30 18:15陈海燕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作文语文教师

陈海燕

对于大多数语文教师来说,作文教学的摸索经历都可谓是一言难尽,个中滋味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前不久,一位青年教师跟我说,陈老师啊,我一个数学老师突然间就改教了语文,这个作文可咋教啊?其实,不光是这样初教语文的新手,就是很多资深教师对于作文教学也都有着“欲说还休”之感。

作文应该怎么教呢?我想,每一个正在教作文或者即将教作文的教师,都应该是“有备而来”。我认为,要想教好作文,教者应该先冷静地问一问自己:教作文,我准备好了吗?

一颗炽热的文心——爱读

很多教育大家在谈“写”的著作里,常常用很大的篇幅来谈“读”,这是有其深邃意味的。一个语文教师,如果不爱阅读,真的很难想象他会爱写,他会爱教写。因此我们说,教作文,其首要准备是“爱读”——让自己爱读,让学生爱读。

让自己爱读,至少有两点好处:一是丰厚个人文化积淀,为指导写进行技术储备;二是以身垂范,为学生树立最具说服力和感召力的阅读榜样。我们常常会发现,那些醉心阅读的教师,往往感情细腻,目光敏锐,他们对于生活,对于教学,对于学生,常常会有着更为深入的观察和思考,他们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常常蕴含着人文思想的光辉。学而思,思而行,手不释卷的生活方式促就了他们对于语文教学,尤其是对于作文教学的一份独特的认知,成为其精神的“底基”。

爱读的教师,对于文字自有一份体悟。遣词造句之精,布局谋篇之妙,若能了然于胸,则教起来,必能切中命脉,事半功倍。反之,则似夜路盲行,不得要领。

教师阅读中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注重童书的阅读。关注过童书的教师都知道,这是一个极其丰美的文学世界。

熟悉儿童文学路径,有助于帮助学生阅读。教师在自身“爱读”的同时,也应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学生们都“爱读”。组织丰富的班级活动,开展师生共读,指导亲子共读,利用各种方式营造班级读书氛围,成为班级阅读领袖,是每个有责任的语文教师应该着意筹谋的大事。

教师自己爱读并引导学生爱读的同时,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考虑鼓动家长“悦读”。通过家长会、家校联谊会、家校联系册、家长学校等途径,增强家长的阅读意识,提升家长的阅读品位,指导亲子共读技巧,使家长成为促进学生阅读的另一股强大力量。

教师读,学生读,家长读,氤氲书香的童年给予孩子们的是牵引和唤醒,更是熏陶和浸染。读得多了,积累厚了,下笔行文便会畅快很多,所谓量变走向质变,很多作文的技巧、意识,已意会在心,只等“在今后的作文中‘不期然的‘化用” 。

爱读,怀揣一捧炽热的文心,使得作文教学在启动之初,就充满底气、灵气和锐气。

一支快意的文笔——能写

要想教学生写好作文,首先要让自己爱写能写,拥有一支快意的文笔,才是一个语文教师教作文前最大的一项备课任务。

教师写作,能写些什么呢?我觉得,至少有三项内容,是值得老师们常常写一写的——教学思索、下水作文、生活随笔。

1.教学思索。

这类写作主要有两种形式:教育叙事和教学论文。教育叙事比较感性,教学论文相对理性。教育叙事重在“多思多品多记”,有感而发,有感而记。一个教育花絮,一个教学细节,一个问题困惑,一段师生逸事,皆可下笔入文,成为生动而又鲜活的原创文字。写作的人往往会在“记”的过程中有意外的收益,获得教育境界的提升。当对某一问题的观察、实践和思索已经比较深入的时候,教师可以尝试进行教育教学论文的写作,把自己的教学思索进行梳理并诉诸笔端。来源于教学实践,脱胎于教学思索的论文往往比较“饱满”。精心提炼的观点,真实丰富的教育教学案例,将使论文显得有理有据,有血有肉,成为教师学术研究最具个性化的成果。

2.下水作文。

我们常常给学生布置命题作文、看图作文、周记、日记、随笔,甚至大大小小无处不在的小练笔,我们是否曾问过自己——我会写吗?我能写好吗?应该说,写下水文是语文教师教作文必备的一项硬功。 “下水文”既可以是整篇,也可以是片段;既可以先于教学撰写,更可以与学生同步下笔。在作文教学中,下水文的呈现也颇有讲究,要注意选择呈现时机,注意设计呈现方式,注意审视呈现效果。下水文的运用要因班而异,因课而异,甚至因人而异。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用好用活下水文,不仅可以为作文教学助力,更可能使其成为作文教学的亮点。

3.生活随笔。

有句话说,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一个细腻而敏感的语文教师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善感善思的人。观察,感受,体悟,思索,写作,久而久之,这一连串的过程,会形成一种奇异的惯性,让你习惯于把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记录下来,并逐渐享受这个表达的过程,享受这种倾诉的快意。生活随笔可写的内容很多,家庭,朋友,社会,大事小事,悲喜泪笑,丝丝缕缕,皆可成篇。当你觉得写作的素材俯拾皆是的时候,你或许也就找到了让学生们写作上路的窍门,这种灵感会在你今后的作文指导中发挥神奇的功用,将你的作文教学导向通途。

一个灵动的文胆——敢试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盘点那些能把作文教“活”的教师,我们会发现,教作文,同样需要一份胆略,一份敢于尝试的胆略。不断的尝试能帮助我们树立作文教学理想,建构作文教学理念,切中作文教学命脉。

在尝试中树立作文教学理想。作文教学理想是作文教学之胆气,是作文教学之动力,是作文教学之航标,它以明晰的目的性为特征,以丰润的情绪色彩为基调,以坚定的个性主张为基石,是一个教师作文教学的总体走向和宏观愿景。下面采撷的若干语录,或许可以看作是一些教师的作文教学理想——

作文教学发烧友语录

◆ 让写有力地走在读中。让100%的孩子爱上作文。(高子阳)

◆ 不要把生活塞进作文,而要把作文融入生活。(徐鹄)

◆ 少训练“技巧”,多养育“文心”。让学生自由地写作,像大自然的树一样自由地生长,是松树就长成松树,是柳树就长成柳树,各种各样的树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姿态,这就是我所理解和倡导的“独特”。(管建刚)

咀嚼上述语录,你会发现,这些或显得激情、或透着理性的言语,无不浸含着教者对于作文教学个性化的思索,无不承载着他们一路行去的寄望,这既是一种憧憬,更是一种定位。透过这些文字,我们似乎还能感受到,他们作文教学中曾经有过的迂回探寻、辗转揣摩以及痛定思痛后的一份笃定和勇气。这,或许只有尝试过,才能深解其中之味。我想,可能也正因为有着这样明晰的作文教学理想,徐鹄、贾志敏等教育前辈才能在作文教学之路上步履稳健,管建刚、何捷等名师新锐才能在不断的探索中成果卓著。

在尝试中建构作文教学理念。作文是什么?小学生作文是什么?教师如何教作文?小学生如何学作文?高效高品质的作文教学应该是怎样的?如何看待当下作文教学的机遇与挑战……教师脑子里的重重问号,是作文教学理念建构的前奏和预热,问题的答案当然可以有很多,有时因人而异,有时因地而异,有时因班级而异,这是不同的教师基于不同的教育对象,实施不同的教学而产生的效果。这就告诉我们,教师应该在不断的摸索、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比较中,形成一套个性化的、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理念。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名家前辈们比较成熟的作文教学理念,也不能拿来就用,应该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针对具体情况,融合个人思考,灵活借鉴。作为一线教师,在实践中梳理出的、属于自己的作文教学理念,是最务实最切用的。这种积累,无论是对于自己,还是对于学生,都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它将作为一股巨大的推力,增强作文教学实效,提升作文教学品质。

在尝试中切中作文教学命脉。有过作文教学实战经验的老师们都知道,长期的、持续的作文实践和新颖丰富、饶有童趣的主题活动是促进学生作文提升的两大法宝。什么是长期的、持续的作文实践呢?说得浅白一点,就是创造无数机会让学生写,让学生想写,让学生有内容可写。较之某些教师一学期只操心几篇单元作文的做法,这种以大型活动带动持续写作的作文实践,实在是高明。当前,很多教师已经在这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甚至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以学期为单位的主题写作,重视情境营造,强调多元互动,鼓励个性表达,着力养育文心,是学生写作本领提升的炼金炉。例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书信笔友活动、班级小说创编活动、循环日记活动、追读追记活动等等。用浓烈的氛围点燃学生表达的热情,用精准的指导辅助学生迈过技术的难关,用多元的互动和评价激活学生的读者意识,让学生在足够的写作实践中逐渐找寻到属于自己的写作惯性。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意志力也比较薄弱,因此,如何设计能吸引孩子的作文活动就成为了教师的一项重要课题。教师要悉心洞察学生情绪,勤于搜集活动素材,善于捕捉教学契机,适时开展作文活动,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作文活动中享受“精神体操”的快意。

“放胆尝试,留心小结”——教作文的教师只有把握住了这点要诀,才能实现我们期待的教学相长。

一双敏锐的文眼——善导

作为教师,我们倡导“爱读、能写、敢试”,必要的储备和自我锻造能令教学事半功倍——“爱读”让教师底蕴深厚,“能写”让教师来之能战,“敢试”让教师洞悉学情。而这里的“善导”,就是面对复杂多变的教学场景,面对随时出现的教学问题时,我们还应该有一双敏锐的慧眼,善察更要善导。

作文教学中,什么地方需要教师用心去“导”?又如何去“导”呢?我的概括是——难点引导,拐点疏导,弱点督导,亮点倡导。

1.难点引导。

孩子们怕作文,困难主要在哪里?细究一下,不外乎两类:动力性困难和能力性困难。动力性困难,简而言之就是不想写或没话写;能力性困难则表现为写不出或写不好。前者的解决,靠教师想方设法点燃学生兴趣,并着意提升其观察感受能力,使我们的学生面对生活时,都能成为“有感觉”的人,看到好景致会动心,遇到好素材想动笔,最终成为快乐的“写客”;后者的解决则仰仗读书,需要教师下大力气狠抓学生阅读,以达到“养育文心”之目的。学生肚子里有货了,笔下自然有神。此外,具体的指导也非常重要,当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遭遇瓶颈的时候,教师应给予他们及时且富有针对性的帮助。

例如,人教版五下第二单元看图作文,画面表现的是孩子们进行小足球比赛的场景,图中人物形象生动,远景近景交融。但是,在指导孩子们“先想象后描述”的过程中,孩子们往往找不到感觉,打不开思路,对于画面虽有些兴趣,但明显没有兴奋点和共鸣点。基于这样的问题,我想,这与作品展现的是异国儿童生活或许有一些关系。于是,为达到“走进画面、走近人物”的目的,我创设了一个新的教学环节,出示了两组人名——

俄国男孩名字:维塔里耶、瓦吉姆、伊凡、伊利亚、瓦连京……

俄国女孩名字:冬妮娅、喀秋莎、尤利娅、安娜、玛丝洛娃……

我和孩子们一道饶有兴味地念了念这些名字,并引导他们找到一种呼唤朋友名字的亲切感。接着,我们让这些名字“飞”进画里——选择自己喜欢的名字为人物命名,让每个画中人都“有名”。人物有了名字,形象顿时立体起来、丰满起来、灵动起来,有了一种呼之欲出的真切感,他们不再是画面上那个平面的形象,而成为了一个“有故事”的大活人。学生们在这样的氛围里,想象瞬间打开,他们在观察中找到很多“有味道”的细节,开始爱上了画中的这些孩子,想画中人所想,急画中人所急,乐画中人所乐。就此,兴奋点找到了,话匣子打开了,进而拿起笔描述一番也不再是难事了。

2.拐点疏导。

孩子们在参与到作文活动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些情绪的波动,这些波动,或因写作困难,或因生活琐事,或因其他种种干扰,使学生处于一个无所适从的“拐点”,这样的时候,教师须敏锐洞察并及时疏导。

例如,我曾收到过这样的一份学生周记,看上去是首诗,题为《哎,无聊》:无聊,一切事情都那么无聊!/写作文,一提到这三个字,我的脑袋就大了。/一个字,一个词,都是那么无聊,/望望蓝天,颜色是那么单调,/只有淡淡的浅蓝,忧郁的白云。/唉!/平凡,一切都那么平凡!/无数的车辆,无数的人,/在大街上平行。/一切东西根本没有变样。/唉!/学习是那么无聊!/唉!/天空是那么平凡!/唉,无聊!……面对这篇周记,我思索着其背后的原因。我联想到,这个学生近期因为家庭变故,情绪显得非常差。为了舒缓一下他的心绪,也为了对这篇周记有个交代,我临时决定在课堂上“点评”一下。让大家想不到的是,我首先用幽默的语言肯定了这首诗“言为心声”的“写实风格”,又指出了作者对于夸张、拟人、反复等多种手法的“灵活运用”,还点出了其前后呼应、长短句结合的“写作特点”,最后小结,这是“一个思想者的内心独白”。这样“另类”的点评,大出学生们意料,尤其是写这首诗的那位学生,情绪非常激动,很快在老师的帮助下摆脱了生活阴影,并意外找到了写诗的兴趣,走出了写作的“拐点”。

猜你喜欢
作文语文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