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透视下的科学发展观

2014-12-29 11:20何纯渊
启迪·教育教学 2014年12期
关键词:唯物辩证法科学发展观唯物史观

何纯渊

[摘 要] 本文将用唯物辩证法中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原理、否定之否定规律、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对科学发展观进行剖析;以实践观点和群众理论为基础,从唯物史观和认识论的角度对其进行全面把握,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发展观联系起来,体会科学发展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   唯物辩证法   唯物史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是其形成的历史根据;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是其形成的现实依据。用唯物辨证的、唯物史观的和认识论的观点对其进行全面把握和深刻领会,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上认识科学发展观,我们才能在理论上达到新的高度,在实践中实现新的发展。

一、唯物主义认识论角度剖析科学发展观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全部哲学,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指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第二方面是指“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对科学发展观进行哲学思考同样要考虑到这两方面,第一方面要求我们用实践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来了解科学发展观;第二方面则必须用遵守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角度来理解它。

1.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实践的观点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提出了著名的论断“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认为一切理论来源于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在实践中发展,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正确的认识。

1978年前,由于历史原因,十年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经济趋于瘫痪,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改革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另一方面也面临一些问题,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以实践为基础,处理好经济社会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

可见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它既实事求是又解放思想,既理清过去又与时俱进,既顺应世界潮流,又符合中国实际。

马克思主义哲学还认为,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发展观是符合时代需要的正确理论,在现代化建设中,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正确的指导作用,有利于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2.必须懂得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但能动性的发挥不能随心所欲,必须尊重客观条件和规律。

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是几代中共党人孜孜以求的共同主题,纵观我们的历史,从提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到提出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提出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梦,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逐步深化。科学发展观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二、唯物辩证法视角下理解科学发展观

片面的发展观会离开唯物主义辩证法,在思维方式上陷入主观主义、形而上学的误区,而科学发展观则在形成中注意到了各种可能性,不断完善自己、否定自己,最终形成了全面的、联系的、科学的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给我们带来“好的可能性”

世界的联系、发展是通过一系列的基本环节得以实现的,对于这些基本环节的逻辑反映即是辩证法所说的基本范畴。其中可能和现实范畴与科学发展观有着紧密的联系。

科学发展观的制定体现了党首先看到了经济发展的可能性,同时又看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等现实的可能性,所以问题的关键就落到第三点上,即好的可能性和不好的可能性。党中央努力实现我国经济向好的可能性方向发展,于是对以往的优秀理论继承的同时又扬弃了不足的地方,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从而便于实现人民全体小康、共同富裕这么一个好的可能性。

2.科学发展观要坚持否定之否定规律,扬弃社会发展“坏的方面”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形成了科学的辨证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即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和扬弃。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深刻体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从我国国情出发,冲破苏联模式,恢复了战后经济,但由于部分原因导致了文化大革命,出现了经济萧条的现象。 1978年后党继承了过去好的方面,把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和扬弃的结果,是第一个否定。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又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环境污染等,此时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倡导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统筹兼顾,最终实现和谐相处。这是第二次否定,否定之否定,是对以往社会理论的继承和扬弃,是与我们的实际相吻合的科学理论。

3.用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审视科学发展观

辩证唯物主义主张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就体现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坚持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它坚持“协调发展”,要求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等。endprint

三、唯物史观视角下分析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坚持群众观点,提倡“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是历史的创造者,不仅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唯物史观的历史主体论, 正是我们党坚持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的理论依据。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群众的利益;就是要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 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 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 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 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 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们的事业是人民的事业,因此,我国必须重视并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

2.科学发展观重视处理好“人和社会的关系”

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马克思把实践引入历史观,解决了人的本质问题,克服了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二律背反”的缺陷。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首先具有自然属性,因为人是一种自然机体的存在,具有生命力和自然力,但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人只有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并在社会中实践,才能实现他的本质。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在发展中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真正成为社会中的人,实现他的本质。

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是对以往经验的总结和扬弃,是与中国具体实际相吻合的科学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辩证法和认识论的要求。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蒋金锵.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统领意义[J].人民日报,2007,(09).

[2] 曲昌荣,禹伟良,张志峰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论[J].人民日报,2007,(004).

[3] 王文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意蕴[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5,(增刊).

[4] 欧振宝.从哲学角度谈谈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意义[J].蚌埠党校学报,2007,(2).

[5] 金晓燕,王昌明.从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透视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意蕴[N].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7,(4).

[6]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中国:商务出版社,1961.endprint

猜你喜欢
唯物辩证法科学发展观唯物史观
唯物辩证法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双重视域下的“意识形态终结论”批判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WADA运动员行踪报告制度的合法性基础——基于唯物辩证法视角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
唯物史观与思想方法
初中数学教材中量变到质变的素材倒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