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芳
摘 要: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对一道课后习题有值得完善的地方,从该题的答案及设问方式两方面阐述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温度;酶活性;曲线;饱和点
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课后习题拓展题的第1题第(2)问(第86页):
图1表示的是在最适温度下,反应物浓度对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如果在A点时温度升高10℃,曲线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请画出变化后的曲线。(如图1)
■
教师教学用书给的参考答案如下:如果温度升高10℃,曲线上身的幅度变小。因为图中原曲线表示在最适温度下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变化。温度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反应速率都会变慢。(如图2)
按照教师用书的答案来讲,温度升高10℃,B点将往正下方移动。但笔者认为,B点将往左下方移动,理由如下:
■
1.B点表示酶作用的饱和点,即单位体积、一定浓度溶液中的酶全部被底物饱和,增加底物浓度也不会有更多的中间复合物生成,酶促反应速率达到最大。
2.与底物相比较,酶分子很大,而活性部位只比底物稍大一些,一个巨大的酶结构对稳定活性部位的构象是必要的。
3.酶一般是蛋白质,温度过高,蛋白质的结构变得伸展、松散,即发生变性,这样肯定会影响到酶活性部位的构象,影响酶活性,本题中在最适温度的基础上升高10℃,酶活性部位的构象遭到不可逆的破坏,从而使酶促反应速率变慢,既然如此,同样体积浓度溶液中能发挥作用的没活性部位就更少些,随底物浓度的增加,酶更容易达到饱和,或者说,只需较少的底物(反应物)就可使同体积浓度酶溶液中的所有酶达到饱和,酶促反应速率达到最大,故B点应往左下方移动。
另外,题目的问法不够严谨。本题中绘制反应速率—底物浓度曲线的数据是在最适度下,测定若干个梯度浓度下的反应速率。按照原题:如果在A点时温度升高10℃,曲线会发生什么变化?可以理解为只在A点时将温度升高10℃,A点以后的实验还是最适温度,则曲线只在A下移。
显然出题人的意思是A点及之后的试管温度都升高10℃。
因此,笔者认为,第86页拓展题第1题第(2)问的题目应该为:如果在A点及以后的底物浓度下,温度都升高10℃,曲线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请画出变化后的曲线。参考答案改为:如果温度升高10℃,曲线上升的幅度变小,B点往左下方移动。因为图中原曲线表示在最适温度下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变化。温度高于最适温度,酶的结构遭到不可逆的破坏,酶活性降低,酶促反应速率会变慢。曲线图应改为:(图3)
■
参考文献:
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生物化学.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08:355-379.
?誗编辑 杨兆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