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作为新时代与新世纪的教师们,我们播种希望,我们播种激情,我们播种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约·凯恩斯说过:“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关键词:课堂;激情;学习习惯
【现象点击】
最近在一次听课中发现举手的学生总是那么几个,而其他学生无论老师怎么调动,都不举手。也时常感觉有学生课上注意力不集中、走神和盲从的现象。老师们都说是秋天让学生躁动不安。教师也经常在课上批评许多学生,可学生依然一如既往。教师在上课时的情绪也一落千丈,教学效果很不好。
【深度思考】
培根说:“习惯是一种巨大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渊博的学识,无私奉贤的精神是每位老师必备的,但如果我们要成为新课标下的优秀语文教师,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明媚的阳光、和煦的春风,我觉得我们每一位教师还应具有饱满的激情和幽默智慧。没有激情,就失去了教学的原动力。
一、巧妙地导入——打好良好习惯的基础
在各类各级竞赛课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浓墨重彩的导入语设计,那些被精心打磨的语言,或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心抓住,激发起其强烈的求知欲,促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增强教学效果;或“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或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为学生描绘出一幅多姿多彩、极为绚丽的直观画面。
如,在上秋游这篇课文时,我首先创设了一个情境,师问:小朋友,今天老师带同学们一起去《郊游》好吗?学生兴致一下高涨:好!接着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音乐郊游歌播放,学生跟着一起唱:走、走、走走走,我们小手拉小手,走、走、走走走,一起去郊游。学生兴致很高昂,立刻就进入课堂当中去了。
又如,我们学校陈老师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
师:同学们,你们过年开心吗?
生:开心!有很多零食吃,有新衣服、新鞋子穿。
师:可是,有个小女孩就没大家那么幸福了。(讲到这里,学生们都觉得惊奇)这一年大年夜,天气很寒冷,天又飘着大雪,小女孩又冷又饿,可是还要赤着脚到大街上卖火柴。
师:她究竟遭遇了什么事情呢?后来又怎么样了呢?今天,我们学习了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家就知道了。
陈老师用了一段简短而且引人入胜的悬念式导入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很自然地进入了新课教学意境。
二、巧妙地朗读——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
学生是富有个性、充满创造力的生命体,他们身上焕发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只有把问的权力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写的安排纳入课堂,才能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兴趣、灵感参与课堂交流,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成性和丰富性。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朗读对理解句子含义的重要作用,但我们清楚朗读不仅对理解句子的含义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丰富学生的语言表现力和语感能力,锻炼学生的口才,提高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拘形式地让学生多读,如进行个人读、分组读、齐声读、接力读等,同时,教师也应敢于下水给学生范读,要懂得,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同时也是学生向教师模仿学习的过程,教师激情澎湃的朗读对提高学生朗读的感情和语感能力往往要比播放录音效果好得多。在教学中,教师也可巧妙地将多种朗读形式结合起来教学,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语感能力。
例如,在教学《小露珠》一文时,要让小动物们赞美小露珠,我给学生戴上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的头饰,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是青蛙、蟋蟀、蝴蝶,当你见到这么闪亮、透明、圆润的小露珠,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来跟他打打招呼,来赞美一下小露珠。这样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触动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老师自己也戴上小露珠的头饰,与学生互动,学生就能很好地把自己的体验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使课堂情境宽松和谐,很好地达到了效果。
又如,在教学《长城和运河》一文时,我就采用了男女分读,先分读后合读的朗读方式。如,读“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一曲动人的诗篇。”三句时,男女分读,女生、男生分读一、二句,再合读第三句。这是一种群体的竞读形式,竞读中男女生不甘示弱。最后的合读,加强了语势。先合读后分读,比较适合读一些总分结构的句子。分合朗读的方法,既有变化,又具有竞赛性,是一种较好的朗读方式。
三、巧妙结束语——造就良好习惯的保障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既要精心设计导入语,又要重视结束语的运用。都说“好戏压场”,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使课堂的结束语成为一场压场的好戏呢?这样可以让学生回味无穷,获得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随着一堂课接近尾声,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学习情绪下降,课堂气氛常常会由热烈变得冷清,此时教师必须能精心设计具有思考性、实用性、趣味性的练习或悬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增无减。
例如,在教学《欢乐的泼水节》一文时,我在结束时说:“今天你们和傣族人民过了一个欢乐的泼水节,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节日,希望同学们课下搜集其他少数民族有哪些传统节日?”此言一出,孩子们立刻兴奋起来。
韩佳琪说:“老师,我家里有电脑,我可以上网查资料呢!”(在农村,有电脑的家庭屈指可数)家里有电脑的孩子活跃了,可是大多数孩子家里是没有电脑的。他们显得无精打采,可是在这几个孩子的带动下,他们立刻加入到发言中来:“老师,我可以和韩佳琪一起查资料。”“老师,我可以和××一起交流……”
呵呵,没想到孩子的积极性挺高,这样的安排能促使学生运用已知去获得未知,以此来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我想,这应该归于“拓展法”。语文教学,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应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引向课外,使学生自觉地去课外寻求知识,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因此,教师宜在课堂教学临近尾声时,用简短的话语向学生介绍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
总之,教好每一个孩子是老师的天职,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面对新教程改革的我们,就要以各种新姿态承诺于未来。就像这句话所说的:“回首过去可警策现在,而把握现在便可承诺于未来。”的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非一朝一夕之功。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积累、探索和创新,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培养出具有个性的、具有创造力的学生,才能打造出有效的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于莉,女,本科,就职于金坛市儒林中心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