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过列举三种不同类型的生活情境,充分说明情境教学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独特作用。
关键词:生活;情境;数学;问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作为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们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怎样才能将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易于运用,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呢?情境教学的诞生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希望之光,为数学与生活搭建了互动的舞台。巧妙地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将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的生活问题,并迎刃而解。充分让学生感受数学自生活而来,又为生活而用,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领悟数学的魅力。
结合这几年自身的教学实践以及对名师课堂的观摩交流,现列举以下几例妙用生活情境点解数学问题的教学案例。
一、巧用生活情境——化难点易于理解
数学知识都是很抽象的,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形象思维能力占主导,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正逐步发展,在学习高度抽象的数学知识时,给小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鉴于此,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让深奥的数学知识变得浅显易懂,需要每一位数学教师为此做连接纽带。
很多数学知识的理解,特别是一些数学概念的教学,需要教师列举一些熟悉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这样学生才会对知识理解地更透彻、更明白,留在脑海中的印象才会更清晰。当然,在列举生活实例的时候,也要选择最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最好是学生经历过的、感受过的、见到过的或是听到过的,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否则如果例子举得不太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也还是一知半解。
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射线、直线和角”这一课时,当教学完“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这一知识点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概念,教材列举了生活中的两个例子,一个例子是建筑工人砌墙时所用的一根水平线,另一个例子是跑步比赛时放置在终点位置的终点线。虽然这两个例子都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典型的“利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例子,但仔細想想就会发现,现在的学生恐怕很少去过建筑工地,即使去过可能也没有亲眼见过建筑工人用的这根水平线。跑步比赛的终点线也是如此,学校的跑步比赛都是没有终点线的,也只有在电视里面见到过。所以,当教师解释完这两个例子后,学生的反应也是比较木讷,似乎想象不出到底是怎样的两根线。鉴于此,我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列举了一个更为常见的例子,过程如下。
师:老师要在墙上钉一根木条(课件出示图片:木条只钉一个钉子),你们看,现在这根木条有没有被钉牢?
■
生:没有。
师:那它会怎样呢?
生1:另一端会掉下来。
生2:它会动的。
师:哦,是这样吧。(课件演示木条转动情况)
那怎样才能使木条牢固地钉在墙上呢?
生:再用一个钉子钉在右边。
(课件出示)
■
师:一根木条要牢固的钉在墙上,就要用两个钉子才能做到,这就是利用了我们今天学习的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知识。想一想,你还能找到这样的例子吗?
生:教室里的日光灯,用两根线吊着。
两根电线杆之间的电线。
晒衣服的杆子。
……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但学生需要有一双发现数学的眼睛,教师更要有这样一双眼睛,才能将数学与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二、妙用生活情境——助理解一臂之力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学习某一新知识点的时候,由于学生自身基础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差别,对于新知识的习得,必然会出现不同层次的理解。可能大部分学生已经理解透彻,但也会有一部分学生还是一头雾水。作为教师,就应该想办法让那些还没理解的学生也能够理解知识,学好新知。
在四年级上册“四舍调商”中,有这样一道习题:
根据乘法算式,写出每道除法算式的商。
41×7=287
300÷41( )
283÷41( )
这一道题目的重点是让学生根据上面的乘法算式来判断下面两道除法算式的商,即41×7=287,那么300大于387,则300÷41的商就是7;而283小于287,则283÷41的商就是6。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知道很多学生都不会利用已知的乘法算式来思考,而是直接列竖式把下面两道除法算式的正确得数写出来,即300÷41(7……13),283÷41(6……37),或是有的学生直接用四舍调商法估测300÷41的商是7。
虽然这两种方法得到的答案是正确的,但从方法上来讲是错误的。题目要求根据乘法算式来写出除法算式的商,其实已经提醒学生不需要列竖式,而是要利用已知的乘法算式判断出商是多少。
为了让学生能更加容易地理解题目意思,能按照题目意思来做题,在教学中我把这三道算式放入一个生活小情境中。首先41×7=287,我把这道算式理解为一个书包41元,买7个这样的书包,一共要287元。那么300÷41就是300元最多能买几个这样的书包。学生根据300比287大13,也就是最多能买7个书包,即300÷41的商是7;同样283比287小4,那么最多只能买6个书包,即283÷41的商是6。用这种方法,学生都能很容易地理解,下面的两组题,学生都能一下说出答案了。
买东西的情境学生是最清楚的,所以把难理解的数学题放入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难题也就变得简单,学生也就更容易掌握。
三、趣用生活情境——添数学妙趣横生
当前数学课程改革中也特别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最终达到应用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如果能把数学中的问题回归到生活中,用生活情境来呈现数学问题,将枯燥的数学问题变得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学生也会更加容易地理解题目了。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射线、直线和角”中两点之间的距离这一概念时,我设计了一个小蚂蚁的生活情境。
课件出示图片(A,B两点之间有三条路线,折线、线段、曲线)。
■
师:A,B两点上面分别来了两只小蚂蚁,(课件出示)如果老师把左边的这只小蚂蚁叫做“左左”,那边右边的这只就叫?
生(很兴奋地):右右。
师:左左很想念右右,想去看看它,有这样三条路可以选择,(课件演示分别三条路线),你觉得它选哪条路能最快到达右右那呢?
马上有学生说道:选中间的路线。
师:为什么?
生:这条路最短。
师:怎么知道这条路最短?
生:因为它是直的,而另外两条都是弯的。直的比较短。
结合学生的回答,我用课件演示折线和曲线拉直,发现都比中间的线段要长。我顺势向学生揭示概念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就是这两点间的距离,所以选择中间这条线段,左左就会很快到达右右那。小小的情境,不但增添了数学的趣味,更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会选择最短的路线,而且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身边就有数学,学好数学知识还能为自己的生活服务。
综上所述,好的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用一双善于发现眼睛,为数学知识寻找生活中的原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学好数学,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会数学中的生活,领悟数学的魅力,享受数学的乐趣。
作者简介:张丽芳,女,1982年出生,本科,就职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小学,研究方向:数学教学。
?誗编辑 李 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