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
摘 要 新的时代背景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高规格的要求,如何从长期的高校教改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加快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步伐,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了我国高校教改的重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针对高校教改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提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重素质的教育思想,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高校 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College Teaching Reform and Quality Education
LI Yan
(Linyi University Feixian College, Linyi, Shandong 273400)
Abstract New era proposed high specification requirement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university personnel, how to sum up the long practice of university reform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learned to accelerate the pace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became the reform of China's key universities. "Long-term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Plan"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Program") for universities reform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to improve the scientific quality and humane quality, actively promot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carry forward the fine traditional culture", reflecting the heavy ide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aimed at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man.
Key words college; teaching reform; quality education; strategy
教育是強国之本,是国家总体战略中一个最重要的策略。高校教学改革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方法改革为根本途径,以教学管理改革为根本保障。1999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至此,素质教育理念作为高校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逐渐形成。《决定》为高校从知识、能力到素质多方面推进素质教育、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①高校教学改革已经走过了十多个年头,高校教学改革实际上不单纯是教学本身的改革,而是教育理念、培养模式、教学体系、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中国高校育人方针正在由过去的单一技术专业性,向全面综合的素质型复合人才转向。《纲要》针对高校教改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提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重素质的教育思想,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 素质教育下的高校教学改革
如何找准改革的突破口是当前大学普遍遇到的难题。教学改革需要有科学的制度保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务之急。因此,培养并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我国高校需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以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以尽快实现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
1.1 高校我国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
当前我国的国民素养还远远满足不了新时代的发展要求,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竞争的日益激烈,我们在很多领域特别是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领域,缺乏起引领作用的一流顶尖人才,这就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了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大力提升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如何尽快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成为我国现在必须尽快完成的艰巨任务。素质教育是一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需要教学各环节的创新,也是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其中,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培养创新人才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1.2 我国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条件
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高校教学改革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我国的高校具备以下条件:首先, 高校是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的主阵地,是人才的聚集地;其次,高校具有浓厚的人文环境氛围,能激发潜在的创新思维,萌发智慧的火花;再次,高校与其他机构相比较具有两大科研优势,集中在基础科学和高新技术研究领域。同时高校汇集了多种学科,学科之间大跨度的交叉融合和不断涌现出人数众多的创新型人才,这些使其优势转化成了可能。最后,国家进一步完善了奖贷助学金制度,并逐年增加高等教育经费,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不断加大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 高校教学改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教学改革的现状
我国的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走过了30多个年头,开展了各种改革工作,也代表了不同了发展模式。其中,成效显著的是在针对拔尖人才培养或全面实施通识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进程中五所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在其元培计划实验班的基础上成立于2007年7月,具有教育教学改革和跨学科组织专业和跨学科建立课程体系的双重功能。旨在培养在各个行业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创造性的专业人才。
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前身是其基础学科教育学院,是南京大学为了推广实施“2+2”通识教育模式,培养探索性较强的基础学科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中起引领作用的高级人才的预备力量,于2006年4月重新命名的试点学院。它是南京大学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形势的需要,培养科学研究与创新精英人才的摇篮。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是为培养世界级一流的创新人才,面向其优秀本科学生实施英才教育的重要基地,创建于2000年5月,是浙江大学特别培养未来领导和精英培养的荣誉学院,侧重于培养高科技创业人才、创新性工程科技人才、战略性科学家和各界领袖人物。
为深化本科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实行书院制教育管理体制,复旦大学于2005年9月成立了复旦学院。复旦大学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成为全面系统实施通识教育的学术研究和管理机构。
四川大学为培养顶尖的一流创新人才,借鉴了其他优秀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2006年6月成立了吴玉章学院。它是四川大学面向优秀本科生教学的最高平台,也是培养具备较高科研能力、探索能力的人才的荣誉学院,旨在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全面协调发展。
上述五所中国著名的大学承载了国人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梦想,在社会各方的大力支持下,立足于其良好的学校发展基础,五所高校在人才培养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既为教育的长远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为其他院校提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在广泛学习的同时,也应注意到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要根据学校自身发展情况科学定位,准确规划,找准人才培养优势,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是所有名校的东西都可以为我所用。第二,要发掘潜力,有效地利用各方面资源,争取得到各方面的支持,积极优化办学条件,拓宽办学空间。第三,重视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已成为人才培养的共识,如何设置通识教育与学科基础教育课程是问题的难点,应当认真学习国内外相关内容,准确认识、科学设置。第四,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学院制只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一种形式,是否正确或必要,都要看是否能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做出实质性贡献,是否能促进人才培养,只有能促进人才培养的才是适宜的。”②
2.2 高校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2.2.1 传统的教学观念,忽视全人的发展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高校教师,加上在多年教学工作中所养成的教学方式与方法要改也难,另外还有环境、政策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使得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根深蒂固。殊不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没有彻底的真正的观念上的转变,落实在行动上就更是难上加难了。由于长期受中学阶段文理分科以及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学生在文化底蕴、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缺陷会在进入大学之后慢慢显现,中学阶段看似减轻了学生负担的文理分科,实际上最突出的就是使学生习惯于单方面接受教师知识灌输,既缺乏批判思维、创新精神,又缺乏独立探究与协作能力,盲从书本又只相信标准答案,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通过对大学生‘床头书种类的调查发现,现在大学生阅读的书除了专业课本外,就只是外语、电脑、经济类和面试、如何社交等方面的书籍,至于提高自身素质的人文类书籍则鲜有人问津。”③这种心态是十分务实的,可能会很快收到明显的效果,但却不利于个体的全面长远发展,这就切实需要教师及时予以点拨。
2.2.2 教学内容陈旧,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高校普遍存在专业设置和学科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而老学科又成为申报新专业和传授新知识的巨大障碍,如此恶性循环将严重制约新老学科的健康发展。有些老学科和陈旧的教学内容已经完全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教学内容或单一固定或交叉重复或相互割裂或僵化教条,已经明显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理论知识和书本内容的传授,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流于口号或形式,很难开展实质性工作,因此,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者较多,不能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局面。④
3 推进高校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策略
3.1 转变观念,促进全人的发展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引导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让学生多想多说多做,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校教学应教会学生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提高获取信息知识的能力,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当下学科之间虽然高度分化,但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整合、高度渗透的趋势,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必须打破狭隘的学科分界,将素质教育的内容纳入教学体系。对全体学生实施必要的文化艺术教育和文理知识互补的相关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2 整合、创新教学内容,融入通识教育
要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教师要注重教材的更新和完善,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不拘泥于课堂和书本,要启迪学生的思维。根据学科发展的最新前沿成果,整合出一套既适合教学课堂,又能反映学科发展趋势的课程体系。同时,教师要根据自身学科的特点,并在日常教学中摸索出新的教学方法。
“通识课是一套旨在拓宽基础、强化素质、培养通识的跨学科基础教学新体系,課程力图引导学生从本科教育最基本的领域中获得广泛的知识,让学生了解不同学术领域的研究方法及主要思路,从而为能力和经验各异的大学生提供日后长远学习和发展所必备的方法和眼界。”实行通识教育的核心在于,以素质教育作为本科教育的中心,突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注释
① 胡建华,杨启光等.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C].2008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
② 董瑞.国内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5所名校学院建设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1(12) .
③ 韩奇生,卿中全.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与培养[J].高教探索,2008(5).
④ 曾智洪.高校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高等建筑研究,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