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
摘 要:学生自步入三年级,阅读理解的学习呈现出了“急转直下”的局面:教材文本发生了变化——由重音转为重义;书写工具发生了变化——由铅笔变成钢笔;阅读要求发生了变化——不仅关注课内,更关注课外延伸。面对这些情况,学生适应需要一个过程。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关键词:学生;阅读理解;思考
一、借助课外阅读,启发学生边读边思
课外阅读素材蕴含着大量的人文思想和深层价值取向,使用好这类文本,对于促进学生终身阅读能力的发展大有裨益。《不来梅的音乐家》是《格林童话》中的名篇,背后所蕴含四位音乐家不断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却往往易被学生忽略。教师在学生阅读文本之后启发学生思考:从这件事中你觉得驴子的主人是怎样的一个人?驴子具有怎样的精神?通过学生的讨论逐步明确:主人在驴子老了驮不动粮食之后,要把驴子杀了,可以看出主人是没有同情心的,比较残忍;驴子知道了这件事后并没有自暴自弃,很快地想好要开始新的生活,成为一名音乐家,从中可看出驴子乐观向上,珍惜生活中的美好。通过类似的阅读,拓宽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尝试以数学的追问“为什么”的精神和态度来阅读文本,提高学生阅读中的思维参与度。
二、依托课内训练,凝练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笔者在从事阅读教学实践和指导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凝练了一些让学生可以轻易入门的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1.另辟蹊径法
在教学《航天飞机》时,让学生感悟航天飞机飞得快,学生很容易找到航天飞机和普通飞机的对比话语,此时可追问“文中还有那个词也能看出航天飞机飞得快?”学生发现“无影无踪”,这就是种另辟蹊径法,从而让学生知道视野要开阔,不要纠结于某一处。
2.还原法
把题目中的关键语句还原到文中,然后反复读这些关键语句前后的句子,在其中找答案。比如,在教学《番茄太阳》时,“太阳”出现了三次,分别指的是什么呢?学生必须把“太阳”这个词语还原到文中然后感悟,这样就不难发现三次太阳分别指:明明心中的太阳、明明的笑脸、明明善良的心灵。
3.延伸拓展法
苏教版教材有很多课本是以反映道理、体现精神为内容的,教学时做些相关拓展,介绍一些主人公的生平轶事,让学生结合这些材料感悟课文,就能相得益彰。比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时,补充介绍林冲的相关情节,学生就能轻松地了解人物性格。
4.讲练结合法
在教学《开天辟地》时,设置“请同学们认真默读第7节,看看有哪些变化?还会有哪些变化?”环节。“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少讲多练是永恒不变的主题!老师课上得轻松了,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还有了自己更丰富的理解。同时通过题目讲解,将方法贯彻,让学生明确解题思路,也落实阅读指导策略。
阅读指导是十分宽泛深远的,要着重从积累阅读素材方面多下工夫,才能真正为今后阅读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编辑 张珍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