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估算”搭起计算的桥梁

2014-12-26 18:48刘竹君
新课程·上旬 2014年10期
关键词:估算笔算两位数

刘竹君

数学运算就其运算形式而言,主要有口算、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计算教学的思维价值、应用价值得到进一步挖掘,估算教学不断被加强。新课标强调“加强估算”,明确提出了“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第一学段)“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第二学段)的目标要求。“估算”成为教材中增加的内容,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对“数量”的估计,有对纯算式的估算,也有根据实际问题进行的估算。

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发现估算的意义价值还是不能得到体现,特别是在纯算式的估算上重视度不够,表现在教材的安排处理上把估算基本蕴伏在练习设计中,缺乏估算方法的指导;估算的数据太过极端,只涉及非常接近整十数或整百数的,不具有普遍性。

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把估算教学放于口算之后、笔算之前,先进行估的一般方法的学习,再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进行灵活估,真正达到“加强估算”的目的,因为估算是能把口算、笔算、简算相互有机融合渗透的“桥梁”。

一、巩固口算——估算基础是口算

估算都要先对参加计算的数值取其近似值,把一个比较复杂的计算变成可以口算的简单计算。所以说估算的基础是口算,口算水平越高,估算结果的精确性也会随之提高。下表列举了加、减、乘、除四种运算估算的口算基础,可见估算与口算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其中,除法估算难度最大,但是作用却也最大,它可以帮助学生进行除法笔算中的试商。和其他几种运算的估算方法相比,只有除法估算是不能直接把算式中的两个数估成接近的整十数、整百数、几百几十的数,而需要根据除数的乘法口诀来估计被除数,从而估出商。但是,不管是哪种运算,每一次的估算,都在进行口算,不得不说是对口算的巩固。

二、铺垫笔算——思维含量高笔算

1.计算结果的正确

估算结果对笔算结果的正确性有一定参考价值,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强调学生“先估后算再比较”,以增强计算的正确性。如,在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前,如果能把两三位数估成接近的整十数或整百数、几十几百的数相乘算出大致的结果;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前,把两个两位数都往大估和都往小估,得出正确值的范围。通过估计的结果和笔算结果的比较,减少错误率。

如,估算32×58,最大值:都按比原来大的整十数算,最大是40×60=2400;最小值:都按比原来小的整十数算,最小是30×50=1500,则32×58的结果应该在1500~2400之间,如果学生笔算出的结果小于1500或者大于2400,都能以此判断错误。

2.计算算理的理解

再以32×58为例,上述只是估算的一种方法。对于估算,在对纯算式的估算中,我们评判的标准只能以是否在方便的同时更接近确切结果,而不存在估算方法是否正确。对于32×58,我们还可以把32估成30(估小了2),然后计算30×58=1740,得出32×58≈1740(估小了2个58);或者可以把58估成60(估大了2),然后计算32×60=1920,得出32×58≈1920(估大了2个32)。这两种方法,都只估了2个乘数中的一个乘数,可以较为方便地估出近似值,并判断估大了或估小了几个几。虽然在估,但是其实已经用到了分拆的方法,把32拆成30和2分别取乘58,或把58看出60-2,分别去乘32。有这样的一层铺垫,学生在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时就更快更方便。

三、渗透简算——建立模型蕴规律

1.运算变化规律

一年级计算练习的题组设计中,常常就会出现一个数不变,另一个数变化,导致结果的变化。教师在教学时,也时时要求学生在对比中找出相同与不同,从而发现规律。估算中如果较好地运用这样的规律,让学生从估到算,又能拓宽学生的思路,使他们能根据数据灵活运算。

上表是四种运算中,不同数发生变化时对结果的影响,我们用↑表示估大,用↓表示估小。

2.乘法分配律

上述说明估算在铺垫计算算理的理解时,通过估的结果进行实际结果的运算,其实就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过程。估算,虽然在教学中所占比重较少,但其思维含量高,灵活性大,在“四算”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他们的估算水平,对于学生灵活运算能力的提升是功不可没的。

参考文献:

王莹.浅谈新课程下估算教学的有效策略[J].小学数学参考,2010(11).

编辑 董慧红

数学运算就其运算形式而言,主要有口算、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计算教学的思维价值、应用价值得到进一步挖掘,估算教学不断被加强。新课标强调“加强估算”,明确提出了“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第一学段)“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第二学段)的目标要求。“估算”成为教材中增加的内容,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对“数量”的估计,有对纯算式的估算,也有根据实际问题进行的估算。

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发现估算的意义价值还是不能得到体现,特别是在纯算式的估算上重视度不够,表现在教材的安排处理上把估算基本蕴伏在练习设计中,缺乏估算方法的指导;估算的数据太过极端,只涉及非常接近整十数或整百数的,不具有普遍性。

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把估算教学放于口算之后、笔算之前,先进行估的一般方法的学习,再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进行灵活估,真正达到“加强估算”的目的,因为估算是能把口算、笔算、简算相互有机融合渗透的“桥梁”。

一、巩固口算——估算基础是口算

估算都要先对参加计算的数值取其近似值,把一个比较复杂的计算变成可以口算的简单计算。所以说估算的基础是口算,口算水平越高,估算结果的精确性也会随之提高。下表列举了加、减、乘、除四种运算估算的口算基础,可见估算与口算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其中,除法估算难度最大,但是作用却也最大,它可以帮助学生进行除法笔算中的试商。和其他几种运算的估算方法相比,只有除法估算是不能直接把算式中的两个数估成接近的整十数、整百数、几百几十的数,而需要根据除数的乘法口诀来估计被除数,从而估出商。但是,不管是哪种运算,每一次的估算,都在进行口算,不得不说是对口算的巩固。

二、铺垫笔算——思维含量高笔算

1.计算结果的正确

估算结果对笔算结果的正确性有一定参考价值,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强调学生“先估后算再比较”,以增强计算的正确性。如,在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前,如果能把两三位数估成接近的整十数或整百数、几十几百的数相乘算出大致的结果;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前,把两个两位数都往大估和都往小估,得出正确值的范围。通过估计的结果和笔算结果的比较,减少错误率。

如,估算32×58,最大值:都按比原来大的整十数算,最大是40×60=2400;最小值:都按比原来小的整十数算,最小是30×50=1500,则32×58的结果应该在1500~2400之间,如果学生笔算出的结果小于1500或者大于2400,都能以此判断错误。

2.计算算理的理解

再以32×58为例,上述只是估算的一种方法。对于估算,在对纯算式的估算中,我们评判的标准只能以是否在方便的同时更接近确切结果,而不存在估算方法是否正确。对于32×58,我们还可以把32估成30(估小了2),然后计算30×58=1740,得出32×58≈1740(估小了2个58);或者可以把58估成60(估大了2),然后计算32×60=1920,得出32×58≈1920(估大了2个32)。这两种方法,都只估了2个乘数中的一个乘数,可以较为方便地估出近似值,并判断估大了或估小了几个几。虽然在估,但是其实已经用到了分拆的方法,把32拆成30和2分别取乘58,或把58看出60-2,分别去乘32。有这样的一层铺垫,学生在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时就更快更方便。

三、渗透简算——建立模型蕴规律

1.运算变化规律

一年级计算练习的题组设计中,常常就会出现一个数不变,另一个数变化,导致结果的变化。教师在教学时,也时时要求学生在对比中找出相同与不同,从而发现规律。估算中如果较好地运用这样的规律,让学生从估到算,又能拓宽学生的思路,使他们能根据数据灵活运算。

上表是四种运算中,不同数发生变化时对结果的影响,我们用↑表示估大,用↓表示估小。

2.乘法分配律

上述说明估算在铺垫计算算理的理解时,通过估的结果进行实际结果的运算,其实就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过程。估算,虽然在教学中所占比重较少,但其思维含量高,灵活性大,在“四算”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他们的估算水平,对于学生灵活运算能力的提升是功不可没的。

参考文献:

王莹.浅谈新课程下估算教学的有效策略[J].小学数学参考,2010(11).

编辑 董慧红

数学运算就其运算形式而言,主要有口算、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计算教学的思维价值、应用价值得到进一步挖掘,估算教学不断被加强。新课标强调“加强估算”,明确提出了“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第一学段)“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第二学段)的目标要求。“估算”成为教材中增加的内容,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对“数量”的估计,有对纯算式的估算,也有根据实际问题进行的估算。

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发现估算的意义价值还是不能得到体现,特别是在纯算式的估算上重视度不够,表现在教材的安排处理上把估算基本蕴伏在练习设计中,缺乏估算方法的指导;估算的数据太过极端,只涉及非常接近整十数或整百数的,不具有普遍性。

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把估算教学放于口算之后、笔算之前,先进行估的一般方法的学习,再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进行灵活估,真正达到“加强估算”的目的,因为估算是能把口算、笔算、简算相互有机融合渗透的“桥梁”。

一、巩固口算——估算基础是口算

估算都要先对参加计算的数值取其近似值,把一个比较复杂的计算变成可以口算的简单计算。所以说估算的基础是口算,口算水平越高,估算结果的精确性也会随之提高。下表列举了加、减、乘、除四种运算估算的口算基础,可见估算与口算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其中,除法估算难度最大,但是作用却也最大,它可以帮助学生进行除法笔算中的试商。和其他几种运算的估算方法相比,只有除法估算是不能直接把算式中的两个数估成接近的整十数、整百数、几百几十的数,而需要根据除数的乘法口诀来估计被除数,从而估出商。但是,不管是哪种运算,每一次的估算,都在进行口算,不得不说是对口算的巩固。

二、铺垫笔算——思维含量高笔算

1.计算结果的正确

估算结果对笔算结果的正确性有一定参考价值,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强调学生“先估后算再比较”,以增强计算的正确性。如,在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前,如果能把两三位数估成接近的整十数或整百数、几十几百的数相乘算出大致的结果;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前,把两个两位数都往大估和都往小估,得出正确值的范围。通过估计的结果和笔算结果的比较,减少错误率。

如,估算32×58,最大值:都按比原来大的整十数算,最大是40×60=2400;最小值:都按比原来小的整十数算,最小是30×50=1500,则32×58的结果应该在1500~2400之间,如果学生笔算出的结果小于1500或者大于2400,都能以此判断错误。

2.计算算理的理解

再以32×58为例,上述只是估算的一种方法。对于估算,在对纯算式的估算中,我们评判的标准只能以是否在方便的同时更接近确切结果,而不存在估算方法是否正确。对于32×58,我们还可以把32估成30(估小了2),然后计算30×58=1740,得出32×58≈1740(估小了2个58);或者可以把58估成60(估大了2),然后计算32×60=1920,得出32×58≈1920(估大了2个32)。这两种方法,都只估了2个乘数中的一个乘数,可以较为方便地估出近似值,并判断估大了或估小了几个几。虽然在估,但是其实已经用到了分拆的方法,把32拆成30和2分别取乘58,或把58看出60-2,分别去乘32。有这样的一层铺垫,学生在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时就更快更方便。

三、渗透简算——建立模型蕴规律

1.运算变化规律

一年级计算练习的题组设计中,常常就会出现一个数不变,另一个数变化,导致结果的变化。教师在教学时,也时时要求学生在对比中找出相同与不同,从而发现规律。估算中如果较好地运用这样的规律,让学生从估到算,又能拓宽学生的思路,使他们能根据数据灵活运算。

上表是四种运算中,不同数发生变化时对结果的影响,我们用↑表示估大,用↓表示估小。

2.乘法分配律

上述说明估算在铺垫计算算理的理解时,通过估的结果进行实际结果的运算,其实就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过程。估算,虽然在教学中所占比重较少,但其思维含量高,灵活性大,在“四算”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他们的估算水平,对于学生灵活运算能力的提升是功不可没的。

参考文献:

王莹.浅谈新课程下估算教学的有效策略[J].小学数学参考,2010(11).

编辑 董慧红

猜你喜欢
估算笔算两位数
由“知识本位”到“能力习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教学实践与思考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从“法”到“理”悟本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实践与思考
巧算两位数加法
口算 笔算 估算
特殊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技巧
写出不同的两位数
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策略
两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