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屹超 李宏宇 秦 锋 邹纪平 冯 洁 杨卫平
(云南师范大学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云南 昆明650500)
1)BRDF
不同的物体在同样的光照条件下,从不同的方向观看会有不同的亮度和颜色,以此建立模型的相关理论技术,便是双向反射分布,即BRDF[1](Bidirectional Reflectance Distribution Function,BRDF)。 BRDF已被广泛应用在目标光散射特性、计算机图像处理、地物遥感等领域[2-3]。
2)Phong模型
Phong模型是由Bui Tuong Phong于1975年提出的BRDF经验模型[4]。基于Phong模型原理简单、易于计算,对塑料类物品具有良好的复现能力[5],将使用该模型作为建模的参考模型。
BRDF可视为各方向上材料表面的反射辐亮度与入射辐照度的比值,其数学模型[6]如下所示:
Phong模型提出,物体上一点反射到视点的光强I为环境光的反射光强Ie、理想漫反射光强Id、镜面反射光Is的总和:I=Ie+Id+Is(2)
Ka为物体表面对环境光的反射系数;Ip为入射光的强度;Kd为漫反射系数,且有Kd∈[0,1];θ为光线的入射角;Ip为点光源的强度;Ks为镜面反射系数;α为视点方向V与镜面反射方向R之间的夹角;n是与物体表面光滑度有关的一个常数。
由于要求实验在暗室中进行,故Ia=0。即:
进一步可得Phong模型的BRDF形式:
其中,系数K为出射光强到反射辐亮度的转换系数,已采取测量完全漫反射板相关数据逆推的方式,间接获得系数K为0.134。
为了方便测量与计算,将 φi、φr分别锁定为 0°、180°。
因此,θi,θr,φi,φr可被转换为:
于是:
可得,理论上通过改变PR-715、光源相对于物品的位置,测量适当的数据以获得物体的BRDF模型详细信息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使用美国Photo Research公司PR-715辐射分光光度计 (后简称为PR-715),通过多角度测量,求解式(7)获得其对应的 BRDF模型(基于Phong模型)。
取当 θr为 0°、15°、30°时,在固定 θr的情况下逐渐改变 θi的值(以15°为间隔),获得一系列数据,其中取θr=15°时多组数据取平均值整理为数据表1:
表1 θr=15°时BRDF相关数据Tab.1 BRDF data when θr=15°
取 α>60°、θi<30°的情况多次测量,获得数据,代入公式取平均得归一化的Kd值为0.086。
锁定光源位置,将其固定在θi=15°的方向,仅微调PR-715以获得连续的BRDF镜面反射数据,如表2:
表2 θi=15°时镜面反射相关数据Tab.2 Specular reflection data when θi=15°
带入式(7),取K=0.134,Kd=0.086解得:归一化后的 K值为0.161,n为74,经查阅相关表格[7]可得,符合PVC材料特性。
通过PR-715可分别测量被测物体PVC材料的镜面反射光谱特性Ks、漫反射光谱特性Kd。其中镜面反射特性Ks(λ)近乎为一条直线,漫反射Kd(λ)光谱特性则为在400nm处突起的曲线。依据光谱与实际颜色的转换矩阵[8]推算可得,该物体在肉眼观察下漫反射部分大致应为绿色,镜面反射颜色则与光源本身的颜色一致,与实际情况相符。
至此最终整理得:
不考虑光谱特性时,Kd(λ)取 0.086。
已知PR-715为公认的标准仪器,将不再对通过PR-715测得的Kd与Ks进行验证。数据验证主要集中于f(θi,θr,φi,φr)数值准确性的验证。多次测量值与实验所得理论BRDF数据相比较,整理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PVC材料Phong模型预测值f(θi,θr,φi,φr)与实际测量值(Lr/Ei)之间相对误差Tab.3 Relative error between Phong model’s predictive value f(θi,θr,φi,φr)and measured value(Lr/Ei)
由表3可得,随着α的增大,模型预测数值与实际测量数值之间的误差逐渐增大,这是由于实验精度不足,未能准确把握Phong模型参数n,镜面反射重建不理想导致。漫反射部分基本与Phong模型本身预测的数值相同。
由结果得,实验方法在物体漫反射部分的建模是成功的。此外,若能得到新的解决办法进一步提高实验精度(主要是提高仪器、光源摆放角度的精度),即设计一套专用的采集系统,以获得精准数据,实现被测物体镜面反射部分的精确建模也是可行的。
在实验精度足够的情况下,利用PR-715辐射分光光度计,自行搭建实验环境测量数据,建立PVC材料的BRDF模型(基于Phong模型)是可行的。
[1]Nicodemus,Fred.Directional reflectance and emissivity of an opaque surface[J].Applied Optics,1965,4(7):767-775.
[2]杨卫平.跨媒体颜色复制技术简化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05:12.
[3]李遂贤,廖宁放,孙雨南.传世艺术画作的多光谱图像数字典藏技术[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7,24(12):10-11.
[4]Phong BT.Illumination for computer generated pictures[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1975,18(6):311-316.
[5]张华.基于OpenGL的Phong明暗处理软件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9,30(4):1003.
[6]高郭鹏,熊望娥,等.R-C系统消杂散光设计与效果评估[J].光学仪器,2009,31(5):36-42.
[7]Francis SHill,等.计算机图形学(OpenGL 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49.
[8]徐海松.颜色信息工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