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业产业集群的西部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

2014-12-25 02:12揭筱纹
天府新论 2014年2期
关键词:农业产业工业化集群

李 菁 揭筱纹

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基于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日益突出的现状,提出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和相应的改革措施,包括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等多项重大举措,明确了推进农业产业集约化、适度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的扶持政策,为农地资源有效配置和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依托区域优势农业资源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推动西部农村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关于农业产业集群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研究

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大都认为,农业产业集群对促进产业链延伸、产业结构优化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利用既有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结构和特征,我们从集聚资源要素和关联产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乡村人员就业三个方面探讨农业产业集群对城镇化的作用机制。

1.农业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

国际经合组织 (OECD)提出,农业产业集群是在一定区域内,基于具有区位优势的农业资源,以农业生产基地为中心,大量有产业关联的企业和相关支撑机构由于共性或互补性而在空间和地域上集中,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而形成的集合体。〔1〕我国学者向会娟、宋玉兰、武云亮等人从地域范围、农业产业链构成、企业与相关组织柔性集聚、组织合作网络特征等不同的侧重点界定农业产业集群的范围和概念。〔2〕〔3〕

尹成杰依据农业资源与主导企业类别把农业产业集群分为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养殖业产业集群、农产品流通产业集群、种植业产业集群、农业科技产业集群五种类型。〔4〕李继红等结合环境动因将农业产业集群划分为五类,分别为:依据区位优势建立在农村或乡镇工业基础上的专业化小城镇集群,依靠科技与专业优势建立的高科技农业集群,依托市场形成的贸易集群带动生产集群,通过配套企业集聚形成的集群,公有企业改制基础上形成的企业集聚。〔5〕

依据国内外学者对农业产业集群的概念与类别分析,农业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1)区域特性,即在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中心的一定区域范围内相对集中,以地理邻近性为界限而不以行政区域划分,且与区域资源禀赋等要素相互作用形成鲜明的地域根植性;(2)产业特性,即以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销售等经营活动为核心形成农业产业和农业关联产业的集聚,并逐渐引导金融、服务、旅游、文化等多元产业共同发展;(3)网络特征,即集群内具有共性和互补性的企业、组织和支持性机构之间能够有效调动和匹配技术、组织、市场等资源,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系紧密的合作关系。

2.农业产业集群对集群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农业产业集群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正向作用。Barkley、Lee&Schrock等学者从农业生产经营相对分散和农产品市场规模较小的角度探讨了农业产业集群在农村地区发展的必要性。〔6〕〔7〕Kimetal认为,农业企业对自然资源投入的依赖性、劳动力投入强度等因素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更倾向于在农村地区集聚。〔8〕Todd选取集群发展相对成熟的农村地区分析商业投资结构,认为产业集群发展吸引资本向农村地区流动。〔9〕Surenetal通过建立农业和食品业的投入产出和劳动力就业模型分析了农业产业集群对农村经济的直接和间接影响。〔10〕Kelsey研究提出,农业产业集群中子集群的经营活动都具有增值能力,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11〕Rosenfeldetal认为农业产业集群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12〕向会娟等提出,产业集群为提升我国农业产业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12〕尹成杰认为农业产业集群作为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有助于把中国农业“小而散、小而全”的生产经营方式引向专业化产业区,为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农业产业升级提供一种借鉴思路和拓展模式。〔4〕Zepponi&Fisch 的研究提出,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是实现农业产业集约化经营、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有效方式,并对提高农村城镇化、工业化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14〕速水佑次郎提出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助于发展大城市之外的块状经济,能够平衡城乡发展。〔15〕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农村地区更应该应用集群发展模式克服农业生产与市场结构中存在的劣势;集群内产业各类资源和要素的投入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产业集群作为新型的农业组织形式对农业产业发展和区域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并有助于推进农村城镇化、工业化水平以及平衡城乡经济发展。

3.农业产业集群对集群区域人员就业的影响

国内外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农业产业集群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居民就业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农业产业集群对农村居民就业的影响机理和作用方式。Henry研究提出,产业集群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扩大就业和提高员工收入。〔16〕宣杏云等通过美国农业和农业关联产业就业人数的统计分析研究提出,农业服务业和其他农业关联产业就业人数远高于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17〕Gibbs&Bernat研究证明,相同条件下农业产业集群内企业员工收入高于非集群企业员工。〔18〕Korea Rural Economic Institute 研究提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将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加,并一定程度增加妇女就业机会。〔19〕樊天霞、刘俊杰(2007)从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效应和小城镇效应的角度提出农业产业集群拓宽了农民的就业渠道。韦光等 (2005),谌新民等 (2006)从产业集群的成长、促进城镇化和提高农民的素质三个方面分析,认为产业集群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刘世锦认为集群内分工专业化促进就业链延长并增加就业机会。〔20〕黄海平等、杨黛、刘玉清的研究提出,发展产业集群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21〕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产业扩散效应、规模经济效应和小城镇效应等因素将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创造和提供出更多的就业机会,而集群内专业化分工有助于拓宽农村居民就业渠道与空间,并通过数据分析证明,集群内员工收入相对较高。

二、西部城镇化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实现稳步发展。但是,受区位条件、经济环境、资源禀赋、技术水平等多方面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西部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与同一时期全国及中、东部地区均存在差距,而农业产业的发展更是严重落后于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且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性障碍更为突出。

1.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截至 2012年,全国城镇化率①本文中城镇化率的测算采用人口城镇化率的计算方法,即,用某一区域范围内城镇人口占区域全部人口 (人口数据均用常住人口而非户籍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已由 1978年的17.92%提高到52.57%。但是,从区域层面分析,东部和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2011年,东部地区城镇化率为61.01%,高于同年全国平均水平 (51.27%)约10个百分点。但同年西部地区城镇化率仅为42.99%,如表1所示。其中,甘肃、云南、贵州等省份城镇化率尚不足40%,西藏地区城镇化率仅为22.71%,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1 2011年西部地区各省 (区市)城镇化与工业化水平 单位:%

从城镇化发展一般规律看,工业化演进将导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化,引导资源和要素在城镇与农村间流动与匹配,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和动力。2011年,我国工业化率②本文中工业化率的测算以工业增加值与生产总值的比值表示。为44.40%,东部地区为44.01%,西部地区则为43.02%,西部地区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表1所示,西部各省区市工业化率也呈现较大差异,其中,内蒙古、重庆、四川、陕西和青海的工业化率均在45%以上,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但贵州、云南工业化率不超过35%,西藏地区仅为7.95%。

美国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选取100多个国家为样本,通过实证分析城镇化进程中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正常发展型式,认为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合理比值范围在1.4-2.5之间。〔22〕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为1.09,而西部地区比值仅为1.01,低于霍利斯·钱纳里合理比值范围下限,说明我国及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整体滞后于工业化水平。

图1 西部各省市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示意图

如图1所示,西部各省区市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均未处于合理比值范围,除了西藏自治区较为特殊可以不作讨论外,其他省区市比值均低于正常范围的下限 (1.4)。其中,四川、甘肃、青海等省份比值低于1。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发展,可能会导致第三产业发展受阻,进而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导致形成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等负面效应。

2.农业产业发展比较落后

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持续推进过程中,农业资源大量流向非农业部门,导致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严重落后于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造成相对分割的城乡与工农业发展态势,且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远低于非农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根据2011年数据统计,我国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34.7%,却只创造了10.04%的第一产业增加值。③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第一产业增加值是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 (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从事第一产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而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④三次产业贡献率是指三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等于各产业增加值增量与GDP增量之比。依次为:第一产业4.6,第二产业51.6,第三产业43.8。其中,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最低,第二产业的贡献率则超过了50%。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总体进程来看,相对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

表2 2011年西部地区各省 (区市)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 单位:%

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来看,2011年,我国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依次为34.7%、29.5%、35.8%;三次产业的增加值比重依次为10.1%、46.8%、43.1%。我国西部地区乡村人口占常住人口的57.01%,但是,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仅占12.74%,远远落后于第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分别为50.92%和36.34%)。其中,内蒙古、陕西、青海、宁夏、重庆等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处于10%以下 (如表2所示)。上述数据显著表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的演进不够协调,工业化和城镇化没有充分发挥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3.居民收入较低且城乡差异明显

依据2011年统计数据,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①可支配收入指调查户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他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总和,是居民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个人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以及调查户的记账补贴后的收入。为20,607.3元,东部地区为25917.3元,西部地区为17,550.5元,其中甘肃省仅为14988.7元,与东部地区以及全国平均水平存在明显差距。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相对更加显著,2011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②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是按人口平均的纯收入水平,其中纯收入指农村住户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为7480.2元,东部地区为10,485.5元,西部地区仅为5221.0元。

表3 2011年西部地区各省 (区市)城乡居民收入情况

居民收入分析中一般用收入差异系数来反映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程度。其计算方法为: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 (S)=1-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S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S2)。差异系数(S)越大,表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大;当S>0.5时,表示城乡二元结构较为明显;当0.2<S≤0.5时,表示城乡结构处于由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过渡时期;当S≤0.2时,表示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23〕如表3所示,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平均值约为0.7,说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中,四川和新疆差异系数为0.65左右,差距相对较小;而贵州、云南、甘肃差异系数在0.75左右,城乡差距更为明显。

三、农业产业集群推动城镇化发展路径探析

由于历史、经济、区位、资源、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工业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经济发展对农业生产的依赖度较高。面对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农业产业发展缓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明显的现状,依托区域优势农业资源,布局和发展与资源要素相匹配、与区域环境相适应的农业产业集群,从而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和提升农业产业辐射范围,引导农业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产品加工领域的拓展、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推动西部农村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产业集群成员不仅包括在农业产业链上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等经营活动的经营组织,还包括农资生产、农业科技、配套设施、金融与信息服务等关联产业组织,以及政府部门、协会、科研机构、大学、咨询中心等支持性组织。随着集群发展过程中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结构的扩展,将引导和带动多元产业共同发展。

因此,应从农业产业升级优化、关联产业集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资源配置等方面综合考虑西部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1.以集约生产提升农业产业效率

差异化的农业资源禀赋是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前提条件。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资源富集,各具特色的优势农业资源一直以来都是支撑西部众多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在西部农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以农户为基本组织单元的家庭农业生产方式,效率较低,分散化的组织结构和粗放式经营方式,阻碍着区域农业产业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改革措施,要求在规范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的基础上,鼓励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为农业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创造了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合理的制度规范。

西部各省、区、市应依据区域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环境特征、产业价值等多重因素的综合评价,选取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资源,通过政府宏观引导与推动,统筹规划农业资源生产的适宜区域,以行政村为单位组织农户集聚的方式,通过土地使用权流转,引导土地逐渐向专业大户或农业企业等经营主体集中,将家庭式小规模生产的农户组织集聚于大规模生产的专业化经营组织,从而实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和市场化经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并有效解决农产品流通中分散化生产组织与市场对接存在的偏差问题。增加的农业剩余产品为关联产业提供充足的原料供给,为丰富加工产品结构、延伸加工产业链和扩展产业范围奠定基础;同时,促使增加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其他产业流动,从而逐步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

2.以集群效应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产业集群以农产品生产、流通和加工为核心产业形成关联产业集聚,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农产品流通的分工深化形成采购、存储、包装、运输与分销等多个专业化产业组织,二是通过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及配套产业的发展延伸现有的产业链,三是通过挖掘农业资源在不同领域的价值研究开发新的产业范畴。

以农产品生产、流通、初级加工、精深加工等上下游交易活动组成垂直的产业关联,通过地理位置的集聚作用,将节约运输、库存、交易、销售等多项经营活动的成本,并以专业化分工和专业化交换形成前后向联系密切的、具有连续性的生产经营体系。以产业链上同一环节或不同环节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形成水平的产业关联,通过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形成相对稳定的联盟组织,可以促进集群内技术扩散和组织间协同发展,并以集群内资金、技术、信息等共享资源以及公共技术平台的应用,实现规模经营并产生范围经济效果,对促进集群内产业效率提升与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外,随着集群内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体系逐渐完善,农业产业集群充分发挥资源与经济要素集聚、知识溢出、技术扩散等效应,吸引集群外技术、资金、人才经济资源向集群内集聚,提升和优化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从而有效带动投资和消费,增加就业需求,加快城镇化的发展速度。

3.以关联产业带动城镇要素集聚

随着农业产业集群内生产、流通、加工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范围的扩展,会通过产业辐射和带动作用催生和吸引餐饮业、旅游业、文化产业、教育培训产业等多元产业发展。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葡萄酒产业集群为例,围绕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这一核心产业,首先形成了相关的辅助型产业,如葡萄种植所需设备生产、葡萄酒运输物流、酿酒设备加工、酒桶生产、标签制作等;随着产业群体的发展,逐渐形成相关的服务性产业,如专为葡萄种植、贮存以及酿酒工艺等技术研发设置的科研机构、专业教育和人员培训、产业咨询服务机构,以及相关金融、中介组织等;之后,又逐渐带动了新兴关联产业的集聚,如乡村制酒旅游业、葡萄酒文化传播涉及的出版业、广告业等。

依托具有区位优势的农业资源,发展具有市场价值的农业产业集群,会吸引多种资源和要素向区域内集聚,从而使产业集群所在的区域逐渐具备城镇形成和发展的条件。例如,随着产业的发展和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会有效吸纳区域内农村劳动力就业,并吸引周边人口向本区域集中;而随着多元关联产业在区域内集聚,会有效带动相关的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发展,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学校、医疗机构等生活服务机构的配套,逐渐形成以集群为支撑的城镇,并推动其持续性发展。

四、结 语

西部地区要改变以土地规模扩张和集中发展工业产业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城镇化模式,基于农业产业集群推动城镇化发展,以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提升农业产业效率,以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关联产业带动城镇要素集聚,配合城镇空间体系设计引导产业要素有序聚集、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和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从而实现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前提的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1〕Porter,M.E.Clusters and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11).

〔2〕〔13〕向会娟,等.农业产业集群: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途径〔J〕.农村经济,2005,(3).

〔3〕武云亮.农业集群的网络结构与链接模式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2010,(5).

〔4〕尹成杰.新阶段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及其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6,(3).

〔5〕李继红.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之探讨〔J〕.农村经济,2007,(4).

〔6〕Barkley& Henry.Rur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o Cluster or Not to Cluster〔J〕.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7(19):308-325.

〔7〕Lee& Schrock.Rural Knowledge Clusters:The Challenge of Rural Economic Prosperity〔D〕,State and Local Policy Program Staff Working Paper,2002.

〔8〕Kim,Barkley& Henry.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Linked to Establishment Concentrations in Nonmetropolitan Areas〔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2000,40(2):234-259.

〔9〕Todd.Industry Agglomeration and Investment in Rural Businesses〔J〕.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5,27(1):89-103.

〔10〕SurenKulshreshtha&Wayne Thompson.Economic Impacts of the Saskatchewan Agriculture and Food Cluster on the Saskatchewan Economy〔D〕,Saskatoon: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2005.

〔11〕Kelsey.Louisiana Economic Development:Value-added Agriculture Opportunities〔OL〕www.Louisiana economicdevelopment.com,2004.

〔12〕Rosenfeld.Community College/Cluster Connections:Specializ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J〕.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2000,2(14):51-62.

〔14〕Zepponi&Fisch.Industry - Driven Leadership is Vital for Rural Communities〔J〕.Economic Development America,2007(12):20-23.

〔15〕速水佑次郎.从大城市中心制到城乡平衡发展〔A〕.吴敬琏.比较 (第28辑)〔C〕.中信出版社,2007.

〔16〕Henry&Drabenstott.A New Micro View of the U.S.Rural Economy〔J〕.Economic Review.1996,81,(2).

〔17〕宣杏云,王春法.西方国家农业现代化透视〔M〕.远东出版社,1998.

〔18〕Gibbs&Bernat.Rural Industry Clusters Raise Local Earnings〔J〕,Rural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1997,(12).

〔19〕Korea Rural Economic Institute:Agro-Industry Sector and Agro-Enterprise Cluster Development in Selected Transition Economies〔OL〕,www.unescap.org,2005.

〔20〕刘世锦.产业集聚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J〕.改革,2003,(3).

〔21〕黄海平.农业产业集群的就业创造效应研究〔J〕.农业经济,2009,(4).

〔22〕霍利斯·钱纳里.发展型式 (1950—1970)〔M〕.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

〔23〕孙菊生,张启良.我国城乡发展八大差距及其变化趋势〔J〕.统计研究,2005,(7).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工业化集群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