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尔蒂斯的少女系列油画谈雕塑创作

2014-12-24 20:48张静赟喻鹏
艺术科技 2014年12期
关键词:启发

张静赟 喻鹏

摘 要:巴尔蒂斯是20世纪卓越的具象绘画大师。他从美术史上的古典大师作品研究入手,再综合个人现实生活经验,创作出了以形象传达神思,借真实描摹心境的艺术。巴尔蒂斯不曾从地覆天翻的社会变动中寻找题材,而是向人的精神世界,特别是少年时期的种种复杂细微的心态——最隐蔽、最神秘的领域进行探究和研究。本文从他笔下的少女系列油画入手分析其绘画形式特征和精神语言,并讨论了其艺术特点对雕塑创作的启发。

关键词:绘画形式;精神语言;启发

20世纪发生的种种艺术与非艺术运动,呈现着纷繁复杂的艺术形态,尤其在二次大战促成纽约崛起之后,在美国背景上出现的此起彼伏的新潮,除了社会、心理、审美等因素作用之外,很大程度上受着商业因素的支配。艺术家沦为弄臣和赚钱工具的时代,艺术创作蜕变为商品生产,从追求发展到追求刺激,从惊世骇俗发展到愚弄世人。这种形势造就了新旧更替的速度周期加快,那种呕心沥血,惨淡经营,十年磨一剑的做法自然不合潮流;讲究技艺,自然是笨伯行径。于是,一种空前的“紧迫感”推动一些人加快步伐,急功近利,以求成名。而巴尔蒂斯在他六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却坚定不移的走着具象艺术的道路。特别是他笔下的少女系列油画从形式到精神语言无不透露出东方审美的韵味。

1 在的精神世界的漫游

巴尔蒂斯作为探索者,主要不是在物质世界中寻找题材,而是在精神领域的漫游,少女是巴尔蒂斯绘画中的主旋律,这些少女尚在发育期,她们或睡或卧或立,她们孤独安静而美好,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这个时期的少女敏感细腻,纤弱的一触既碎,她们正逐渐从混沌中苏醒,在这个多梦的季节里少女情怀萦绕着她们的精神世界,使得周围的一切都变的虚幻如梦。巴尔蒂斯仿佛一个无声无息的窥视者,悄悄闯入她们的梦境,屏住呼息静静的描绘着她们的纯净与美好。她们旁若无人时的神游与遐想状态被巴尔蒂斯敏感的心所捕获,隐秘而躁动的青春就此永远留在了他的画布上。正是这些少女最最本质的精神一下子抓住了我,引起了我无限的怀想,将我扯进了时空的旋涡,停滞在少年时刻的某一天,画中那游离在远方梦境的气息使我无法自拔。

我在思考为什么巴尔蒂斯的人物可以给我以纯粹的精神感受,通过那一个又一个成长中的少女,在她们静穆的姿态中使我不断的感受到巴尔蒂斯的精神世界。我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于,他已脱离了形体的约束而使造型成为表达自我感情的语言,这种成功与中国绘画中的形神论是相通的。我国最早的形神问题发端于人物画,中国画论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是汉代《淮南子》;“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悦),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亡焉。”面美而不可爱,目大而不可畏,说明了徒有形态而无精神实质。事物形象有神才有生命。描绘出对象的外形的同时,而且还要表现出它的精神。人物有精神,山水、花鸟也有精神。这种精神是作者所赋予的,也可以说是通过移情赋予它们具有作者独特感受的精神。在我创作人物雕塑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问题,我不要去复制逼真的形象,而是做出使我感动的东西,让我从作品中看到我自己的某一部分。这个过程不是盲目的宣泄情绪,需要技巧需要形式需要真切的情感需要很多综合的因素,造型的过程让我感到苦恼,我不能离开具体的形象去凭空创造一个完全脱离现实的人物造型,这样可能会导致缺乏细节的空洞,没有回味的余地。雕塑不像绘画,在平面里很多搞不清的部分可以通过技巧朦胧过去,而三维立体的造型,每个角度都在观者的视线中,含糊和粗糙无法逃脱。我必须通过不断的研究现实造型来为我所要表现的人物造型积累经验。这是一个从观察入手到吸收再到重新主观排序的过程,自然是我作品内容的源泉,但我要通过感性的、情绪的、自我的角度出发,最终以一种用恰到好处的造型语言来表达我的世界。就如同中国绘画中的“遗貌取神”遗貌并不是全然抛弃形貌,而是将形降到次要地位,去粗取精,重内忽外,提炼概括,不囿于眼光所及的行色外表,注重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不拘与形毫无障碍的表现精神。这样的艺术形象才更纯粹和本质。多年的造型训练使我感觉没有对具像规律的掌握和认识就无法最终真正挣脱它的束缚。但我又担心自己不觉陷入为造型而造型的怪圈中而舍本逐末了。巴尔蒂斯的画使人感到很亲切,但又有点陌生。亲切,是他使用了大家十分熟悉的传统具象语言,在画家和观众之间建立起通畅的对话关系;那一点陌生,是他的新贡献。巴尔蒂斯,以及历来确有创新的艺术家,就是凭借这点贡献,把他们的观众引到一个新的审美高度上。

说到形神就自然想到了气韵,气韵本指人物的精神气质,在中国画中气韵范围扩大到了山水花鸟各种题材,雕塑中的气韵除了造型和精神气以外,我感觉还包含了体块与体块衔接的流畅,雕塑每个面的二维轮廓线起伏的通畅和浑然一体,手法的和谐统一,形式感与节奏都可算是气韵的组成。就像中国画的起笔与止笔都有力,中间的气不可断,住笔不可轻佻,这是用笔之意,雕塑也一样,无论是简洁还是复杂的形式,气不可断,形不可散。将简洁的造型做出蕴涵丰富的单纯之美不易,将复杂的形式做出浑然的大整体出来也很不易。

2 在形式上给我的启发

上面谈到巴尔蒂斯的强大精神吸引力是由于他创造了一种可传递事物之神并表现现实之美的绘画,他的少女为什么那样静谧动人就在于他寻找到一种适合他的抒情形式,他笔下的人物有他迷人的主观视线和独特的造型风格,他的造型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大形状,简练,概括没有细小的转折变化,他的人物有着优美方整的轮廓,洗练中不失丰富的细节,将物像提炼到很单纯的境界,出发点倒和中国佛像雕塑的造型有些相像,正与我们所推崇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相合。这种手法削弱了琐碎的细节对主体的破坏,使人们更多的关注对象的精神面。并使他笔下的少女更显纯粹。略带僵板的几何化处理,拉远了画境与现实的距离,扩大了非真实感,这种脱离现实感的状态,增强了画面的迷惑感和优雅气质,还有画家那暗藏于胸的冷静的激情。这种形式的夸张与变形更好的表现了作者的心理意图。我希望我的作品看上去是简洁的,没有繁复和堆砌,很多时候繁杂的堆砌是为了掩盖语言的空洞和无力,有点自欺欺人的心虚。将一切破坏整体的细节全部抽离提取更本质的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来表达我的精神语言,但每一个面的轮廓的起伏都是经过推敲和安排使作品经久耐看,丰富而含蓄,我喜欢这种感觉,简单而耐人寻味。这种视觉效果具有东方的审美特点。过于激烈的视觉效果大多大而无当显得粗糙,只是瞬间的刺激。也许我所追求的这种视觉感受是一种聊以自慰的行为吧。我真的很希望人们能更多的关注精神回归本原,用心体验,就像巴尔蒂斯的画那样平静美好把人文主义思想的精髓带到了我们的时代。在这个让人感到忙碌窒息无所适从的年代,什么才能让人停下匆忙凌乱的脚步,去静静的感受超脱于物质之外的美好呢。endprint

3 从画面肌理的联想

巴尔蒂斯的精神语言除了造型上的特殊表现外,还有他对肌理和质感的运用,由于在画布上打了一层透明胶,用画笔触点上色和所有颜料都混上白色的缘故,使它的画呈斑驳古旧的感觉。这种肌理使画面更显悠远宁静。原始的颗粒感使很多地方的刻画含糊而并不明确,这种破缺倒显出一种颇有意味的完美。中国画也讲究肌理质感,只是更复杂些,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皴法了。“皴”让我想到了手上常因触泥而干裂的皴纹,泥色沉在纹里,清晰复杂密密交织蔓延使皮肤的质地和形态更加明确,仔细看来还真是生动有趣。中国画用笔墨纸水恰如其分的模拟出了山石土地的质感,让人们用眼睛看到了触觉。客观物体的质感形成了一定的描法和皴法,反过来一定的描法和皴法也表现了一定的质感。以泥为材料的雕塑创作中,泥水相和如蘸水的笔墨,泥因有了水而柔韧,变化万千,水分足则有圆润的质感,泥土干涩就如枯笔的质地,泥和手相互作用,推挤,堆砌,加减和涂抹,或用刀切拍打压,拍松或用力压实,最后形成自身的质感。材料的痕迹在无意识中形成又被有意识的利用。成为作者与材料之间共通相连的出入口,这感觉就像打开了一扇窗,人与材料两者通气相融,从而使材料成为具有和人性和灵性的物质。我的人物创作在泥塑阶段中除了对形塑造的问题还有就是对表面质感的考虑,虽然我想追求纯净简洁的效果,但将泥塑拍光虽然光洁却并非我所要的感觉。而太多的痕迹又会造成未完成的拖泥带水感,中间的平衡和把握只有在制作过程中慢慢感受了。不管怎样一切质感与痕迹都是对雕塑语言的一种补充而已。

4 结语

巴尔蒂斯是一位情感丰富的艺术家。他的人体画是对性的一种诗化赞美,表现了一种超越自然的永恒美,在欧洲美术史上还没有其他描绘少女的作品达到如此典雅崇高的境界。他创造的优雅、纯净、迷人的艺术境界,重新激起了观众对现代具象艺术的热情。巴尔蒂斯的世界是一个既有可以触摸的美丽的真情实景,又有难以捕捉的玄远的虚无缥缈,他所要追求的是“那种虽然看不见,却又是确实存在的东西”(巴尔蒂斯语)。他一直在追寻,去发现,而不是去杜撰,去虚构。他必须凭借“真实”,他从不追随抽象艺术或达达运动的种种“时髦”依然采用了传统的具像艺术语言。正因如此,他十分重视学习绘画技艺和前人经验,他越是熟悉和掌握传统,也就越是具备创新的深厚基础,罗丹曾说过“独特性,就这个字眼的肯定意义而言,不在于生造出一些悖于常理的新词,而在于巧妙使用旧词。”众所周知,在艺术上似乎不存在那种“今是昨非”式的革命。也不可能出现“焕然一新”的独特面貌。诸如“现代性”、“现代意识”这类含混的概念,随处可见可闻。我们不难从巴尔蒂斯的艺术中看到既不同与古代,也不同于文艺复兴,他的艺术能跨越时空的界限。这很难雄辩的说明:艺术家是否与时代共进或走在时代的前面,并不在于外表的虚张声势或谈论那些很少有人能够说清楚的含糊概念,而关键在于能否真正做到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语言去表达,真诚而不矫情做作。在观察、感受、思考、表现方面做到独立自主。艺术作品体现的精神,必须通过具体的制作才能传递给观众,技艺是重要的是必须的,是过程是基石。在艺术不必以技艺和手艺为前提的“理论”占统治地位时在无视技艺或反技艺的产品充斥世界的时期里,巴尔蒂斯的造型,光线,构成,悠扬深远的气韵令人陶醉。他的执着、自我和一丝不苟的热诚让我钦佩。我从一开始被巴尔蒂斯的画所吸引,到感受他的画中的氛围,研究他的形式语言,再到他的生平和为人,对他了解越多就越感受到他精神力量对我的指引。以最大的热诚去投入到我的生活中,艺术就是生活,在生活中,我是我自己的主宰,在艺术上,我要说出“自己的话”。

参考文献:

[1] 陈英德.世界名画家全集:巴尔蒂斯[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2] 啸声.巴尔蒂斯和他的中国情结[M].文汇出版社,2004.

[3] 张光明.中国画概论[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张静赟,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雕塑系硕士,现为江苏理工学院刘海粟艺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雕塑设计。endprint

猜你喜欢
启发
语文课堂教学自主探究能力培养浅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优化
儿童心理学对幼儿园户外空间设计的启发
日漫当道——中国动漫发展应借鉴的经验
日本城镇化“绿色发展”新动力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启发
杜甫的生态观对现代生态社会建设的启发
兴趣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单词教学中的作用
穷也兼济天下
愉快教学让音乐课堂轻松快乐
音乐课堂活动中教师的观察策略运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