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东北大秧歌的风格特点

2014-12-24 20:47陈珊珊
艺术科技 2014年12期
关键词:大秧歌传统艺术韵律

摘 要:东北大秧歌这一民间传统艺术,深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尤其在我国东北,提起大秧歌,更是家喻户晓,有口皆碑。它那轻松,柔和的舞姿,和谐舒畅的节奏,多姿多彩的造型,矫劲的动作及诙谐、幽默的说唱,真是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正是这一艺术,不但在国内有着极大的影响,而且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关键词:大秧歌;传统艺术;韵律

人民群众喜爱秧歌竟至如此,年年岁岁扭秧歌,岁岁年年看不够,东北大秧歌的艺术魅力可衷肠大矣,那么其久负盛名也不无原因,我觉得,东北大秧歌之所以长盛不衰,就在于它独到的特点与风格。

东北大秧歌的风格特点在于,火爆而不失稳静,泼辣而不乏幽默,动作既哏又俏,既稳又浪,而且稳中有浪、浪中有稳,刚柔结合。

首先,东北大秧歌也和其他艺术一样,它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地表现生活,有其历史发展的轨迹、逐渐形成了火爆、泼辣、纯朴自然、粗犷豪放,雅人赏的风格特点。东北大秧歌流传于我国东北三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至今约有三百年左右的历史。

清代扬宾所著《抑边记略》载有《上元曲》“夜半邨姑著绮罗,嘈嘈社鼓唱秧歌,汉家装来边关少,几队儿簇拥过”,说明早在二百八十年前,扬宾便在东北看到,当时流传的秧歌。

东北大秧歌也属于艺术的范畴,它也是经过对生活的提炼,艺术加工而形成的,进而艺术地表现生活。据说“元代忽必烈称帝后,把百姓每五十家编为一队,派一元兵看管,元兵为寻欢取乐,集合百姓唱歌跳舞,并在其中乱窜乱跳,戏弄妇女,以后经过艺术加工,作为一种表现形式流下来,辽沈地秧歌中由一手持长鞭的克力叶指挥,按其鞭声,变化各种花场,并能在队伍中任意窜来窜去,这种表现形式和上述传说近似。

不难看出,生活为艺术的源泉,艺术为生活的反映,东北大秧歌这一艺术园林中的奇葩根于东北这块广阔而肥大的黑土地,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它多层次、多方位地反映了东北亿的生活习俗和思想,感情与性格,那长长的烟袋锅,飞旋的手帕,韵味十足的腰胯动作,各种戏剧人物的扮相,都能出黑土地文化的渊源,那隆隆的鼓点,悠扬的唢呐,洒脱的动作,欢快的韵律,无不展示出东北大秧歌纯朴自然,粗犷豪放的风格。

其次,东北大秧歌的风格特点还在于它融舞蹈、音乐、戏剧、造型等艺术于一炉,形成了一种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舞蹈,东北大秧歌的主要表现形式。任何舞蹈都属于艺术的范畴,舞蹈艺术是经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以此来表达人们丰富的思想感情,一个事实上的社会生活。东北大秧歌也不例外,它的表现形式是由表达者的优美舞姿,协调动作,明快节奏,丰富表情所构成的,东北大秧歌的表演形式主要包括大鼓秧歌、小鼓秧歌,地秧歌三种。

舞蹈贯穿于秧歌的始终,仅以大鼓秧歌为例,它的大象、跑大场、清场、过街楼四个部分,都不能离开舞蹈,而清场中的“逗场”则更是舞蹈艺术在秧歌中的集中表现,这是上下装的小场,内容以男女之间互相爱悦,逗趣嬉戏为主。先由慢板开始,那稳静而俊俏的舞蹈动作,妩媚而幽默的情感传递,无不恰到好处地介绍了人物关系及性格特征,而进入中速时动作是那样的欢快而活泼,配合是那样的协调而默契,当快板时,则以快而稳,稳而浪的表演,很快把舞蹈情绪推向高潮,在热烈的氛围中,结束表演。

东北大秧歌的舞蹈,在韵律方面,确以“哏俏、稳、浪、颤”扭法上的“上身扭摆圆,两膝软硬颤、腕臂肩腿活”堪称舞蹈艺术中的一绝,而看了东北大秧歌则是极妙的舞蹈艺术享受。

大鼓秧歌的乐队,由一二支唢呐、大鼓、大和小组成(有的地区有罗)。如此小的乐队其作用却是那样神奇。你看,唢呐一吹,表演者们便情不自禁地和着那悠扬的音乐而翩翩起舞,鼓声一响,表演者们就应着鼓点变换舞步,表演着各种姿态和鼓相(又叫亮相)乐队的演奏和秧歌的各种扭法及表达的内容,结合得天衣无缝,使秧歌哏、俏的风格特色更加突出。

东北大秧歌中的扮相,与戏剧有相能之处。秧歌的扮相,为我们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各具情态的人物典型,白蛇的美女与忠贞,许仙的俊秀与纯情,不能不使人产对民间美好传说的回味,进而追求自由,向往幸福生活;傻柱子身上仅穿破皮袄,头上戴顶旧毡帽,虽不及戏剧中人物刻画那么细腻,却也栩栩如生。

东北大秧歌中的造型艺术,如大鼓秧歌有十字梅、二龙吐须、四面斗、三连环、卷白菜心等;地秧歌中有长蛇阵、套连环、五凤楼、九连灯等,这些艺术造型,虽是在队形的变化中完成,却也让人们大饱眼福。

再次,东北大秧歌是有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非舞台艺术,这就使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实力众多的舞台艺术所望尘莫及。群众性是东北大秧歌的生存所在。

东北大秧歌融舞蹈、音乐、戏剧、造型等艺术于一炉,却又有别于这些艺术。它没有庞大的条队,仅一二唢呐、一大鼓、一大钹,一小钹足矣;更没有舞台、灯光,音响设备的限制,对场地也不怎么挑剔,且这种艺术,其舞蹈动作优美而易学,风格雅俗共赏,内容特色接近生活,适于男女老幼,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每逢新春佳节,在东北大地上,便锣鼓铿锵,鞭炮齐鸣,唢呐悦耳,鲜艳的服装,轻快的舞姿,优美的乐曲,欢乐的场面,使人心旷神怡。

1991年沈阳秧歌节,就有来自全国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日本、苏联、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的56个参赛队3500名演员登台献艺,正是这种群众性,使东北大秧歌不但深为东北人民群众,全国人民、更为一些外国人民所喜闻乐见。

第四,秧歌是传统的民间文艺活动,以其文体紧密融合的鲜明“两栖”特点,成为最为普通的群众性体育健康活动,它扭起来轻轮,和谐、畅快,柔和、既有情趣,又可祛病健身,所以很受中老年人的喜爱,从我省来说,近年来,不论是城镇,还是农村,每当清晨和傍晚都可以看到踏着秧歌鼓点,翩翩起舞的人群,他们中间多数是老大爷、老大妈,也有不少的姑娘和小伙,应该说,传统的秧歌发展到今天,已经融入了许多时代的特点,传统的秧歌艺术已被推向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试想如果没有在广阔范围内的大普及,何以有县城首届秧歌节,从目前的秧歌群体热,我们进一步地领略了秧歌艺术的真谛。就艺术的群众性来说,东北大秧歌在众多的传统民间艺术中真可谓独领风骚。

最后,秧歌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东北大秧歌产生于封建社会,其表演内容与形式必然掺杂着一些不健康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舞蹈工作者,批判地继承这一艺术形式。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法库秧歌一直得到很好的继承,几乎每年都举办秧歌会演、大赛,深受喜爱。

近年来法库县文化馆保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无论从形式和风格上都融入了现代艺术手法,使这项传统民间艺术在法库传承,经久不衰。县文化馆组建的业余艺术团队——城镇职工秧歌队在全国省市等艺术大赛上屡次获得金银奖。所以,我们要继续做好传承工作,使东北大秧歌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和风格得以进一步改善,为繁荣我国文艺做出贡献。

作者简介:陈珊珊(1980—),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市法库县文化馆文艺辅导部副主任。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秧歌传统艺术韵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海阳大秧歌为例
春天的韵律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夏夜蛙鼓
韵律之美——小黄村
大秧歌扭起来
浅析传统艺术互渗性的当代审美价值
近十年古筝创作特征
论平面设计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借鉴
探索黑龙江新媒体动画对民间传统艺术元素的传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