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晓恩
(南昌工程学院图书馆,江西 南昌 330099)
作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图书馆发展和演变的每一步都与科学技术发展紧密相连,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对图书馆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从最早的计算机发明、通信工程的改进,到网络的流行、知识发现技术、Web2.0的发展,再到RFID技术的引入,这些科学技术的应用,无不给图书馆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图书馆无论在业务流程还是在服务模式方面都不断地呈现创新式的发展态势。
自20世纪90年代,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无线电射频识别)技术开始应用于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之日起,就预示着RFID技术将会给图书馆带来新一次管理和服务上的创新发展。作为高校学习与科研坚实后盾的高校图书馆来说,更应利用RFID技术,创新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融合无线射频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网格技术以及软件中间件等技术,主要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及获取相关数据,非人工干预进行大量数据自动化快速识别、实现处理和信息交互[1]。其典型的系统构成要素主要有:电子标签、读写器和应用管理系统三部分组成。其工作原理是当标签进入磁场后,阅读器发出射频信号,标签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或者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阅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将其送至后台系统进行相关数据处理[2]。
其技术应用优势在于,相对于条形码识别技术,RFID技术具有非接触性能、读取快捷、距离远,并可多物扫描、存储数据容量大、寿命长、可重复使用等明显优势。这些优势使RFID技术将逐步取代条形码技术,广泛应用于智能交通运输、零售物流管理、医疗药品管理、公共安全管理、图书馆管理等领域。
21世纪初,RFID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管理中。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吸取公共图书馆应用RFID技术的经验,不断地实现RFID技术在高校图书馆建设中的应用。如国内的集美大学、汕头大学、北京农学院、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图书馆先后应用了RFID技术,更好地拓展了高校图书馆在学习和科研中的知识服务功能。
在高校图书馆中,RFID技术应用的基本功能主要有自助借还、智能分拣、智能盘点、智能系统管理、安全防盗等。
(1)自助借还设备的使用,简化了大量的人工操作程序,带给读者更好的自助体验,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利用率。高校图书馆使用RFID自助借还设备后,图书借阅率得到显著提高,这对困扰图书馆已久的馆藏利用率如何提升的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办法。
(2)智能盘点、智能分拣、智能系统管理等功能,不仅能帮助馆员更好更快地完成图书的整理工作,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读者的信息需求满意度,使读者更快地定位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或缓解了图书馆乱架的问题,充分发挥了图书的利用价值。
高校图书馆在应用RFID技术过程中,也开始应用RFID技术的扩展功能,如智能行为侦测、智能书架、机器人智能服务等,这些智能技术的应用将使高校图书馆提供更有效的个性化学科服务、更专业的参考咨询服务、更有力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服务。
(1)目前,许多图书馆已经实现了一些RFID的扩展功能。如中国台湾世新大学图书馆RFID的行为侦测功能、日本九州大学图书馆的智能书架等[3]。智能行为侦测及智能书架对图书的取阅情况进行统计,统计数据可以用来数据挖掘,挖掘后的信息可以用来指导馆藏的配置,也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学科定制,扩展图书馆的服务内容。
(2)机器人智能服务是更深层次的RFID的扩展功能。机器人设备是图书馆向更智慧的方向发展必配的资源。当读者需要一本书时,只需通过语音或触摸屏告诉机器人,机器人就能智能地帮助读者找到其所需信息资源。机器人可以记录下读者的查阅行为,为下次的读者来访提供更加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
RFID技术基本功能和扩展功能的应用,能够拓展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服务对象、服务空间、服务手段,智能地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和管理的水平。通过表1,可以清楚地看到传统高校图书馆与基于RFID应用的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之差异和基于RFID应用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拓展情况。
表1 传统高校图书馆与基于RFID应用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比较表
高校图书馆传统的主要服务内容就是为师生提供科研和学习所用的图书、数字资源等,并开展有参考咨询和定题服务。基于RFID技术应用的高校图书馆,其服务内容将会升级、延伸。RFID系统的OPAC给读者带来更便捷、更准确的图书借阅;智能的RFID管理系统所统计的读者信息、借阅行为数据能够给图书馆提供更专业化的个性化学科定制、参考咨询、课题追踪、信息素养教育等服务内容。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应用RFID系统,使其“焦饭团”的工作范围更多地扩展到个性化学科定制、参考咨询等更广的图书馆服务内容上,并获得了广大读者的支持,更好地发挥了该校图书馆服务学校和社会的功能。
高校图书馆应用RFID技术,可拓展读者群,服务对象由本校学生和教师转向社团、学校之间、校外师生、社会大众等等更广泛的读者,构建整体学习社区服务模式。
以匹兹堡大学图书馆为例,其服务对象范围拓展后,其主校区及分校区之间的信息服务得到更好的联络与合作,并且校内和校外的团体与图书馆建立伙伴关系,创造丰富的学习机会,让学生更多的参与,从而使图书馆将变得更有意义,更具吸引力。
RFID自助借还设备的使用,不仅延长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时间,实现“7×24小时”借还服务,更重要的是拓展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空间,即实现在学生、教师相对密集的教学楼、行政楼、宿舍区、食堂等公共场所提供面向重点用户群或专业用户群的拓展式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和教师的信息获取满意度,使图书馆的服务更加人性化。2010年,香港大学图书馆拥有120万个RFID标签,并在用户群集聚的地方安放移动书亭,给学生和教师及高职称研究人员提供方便的、专业性强的图书借还服务,提高图书的利用率。
自助借还、RFID管理系统、智能盘点、智能分拣、智能书架等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有利于高校图书馆突破传统的纯手工或半手工的服务手段,开发和采用技术与理念融合的更高效更丰富的服务手段。
根据河北师范大学的调研显示,所有图书馆的借阅量都大幅提高,成倍或成几倍的增长,使用自助借还服务的读者约占读者总数的80%左右,使用自助还书的有50%。深圳图书馆新馆开馆后读者到馆人数增加7~8倍,外借数量增加5~7倍[4]。这就表明,RFID技术的运用,可以把人力资源从大量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有时间、有精力开展深层次的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高校图书馆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以集中专业技术强的人才来提高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水平。
RFID技术的广泛应用,给高校图书馆带来技术上的革新,从而推动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与拓展。虽然RFID技术应用成本较高,系统的整合、隐私的保护、安全防盗、技术标准等问题仍然存在,但随着RFID技术的不断升级、完善,它的优势将远远超过以上不足。RFID技术延伸图书馆服务时间和拓展图书馆服务空间,使高校图书馆更好地发挥其学习和科研的支柱作用,让高校图书馆“走出”校园,提供更广泛的知识服务。
[1]陈进,邓景康,景祥祜.图书馆RFID技术及应用[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2]姚媛.RFID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1:12-13.
[3]蔡孟欣.图书馆 RFID研究[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
[4]张玮一.变革、创新——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探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3(11):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