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eb2.0技术的高校图书馆学科化信息资源体系建设研究*

2014-12-24 08:23王燕娇麦淑平
图书馆研究 2014年5期
关键词:数据库学科图书馆

王燕娇,麦淑平

(广东药学院图书馆,广东 中山 528458)

1 引言

知识服务是从各种显性和隐性知识资源中按照人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提炼知识,并用来解决用户问题的高级阶段的信息服务过程。张晓林提出知识服务是一种“基于一切信息资源(馆藏物理资源和网络虚拟资源)”的增值服务,在知识经济时代环境下,只有建立知识服务才能打造图书馆的核心能力,从而塑造图书馆形象和地位[1]。高校图书馆应从用户个性化需求出发,挖掘学科服务资源,整合各学科的信息资源,围绕学科提供专门化的知识服务,为学科建设提供有力的文献保障,以实现图书馆的价值。

2 高校图书馆学科化信息资源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2.1 必要性

图书馆学科化信息资源建设是应对用户信息需求的必然要求。从用户角度而言,通过网络获取学术信息已经成为科研人员的一种基本要求和行为习惯。高校科研人员的信息行为主要围绕课题或项目进行的,在项目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信息需求。胡昌平等对高校科研人员的调查研究显示:在获取学术信息途径方面,58%的科研人员是以图书馆资源为主,配合使用网络搜索引擎作为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方式,24%的人员只用网络搜索引擎获取信息。而且与专业相关的学术论坛或BBS成为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一些综合性网站或政府网站、专家学者的博客站点也成为科研人员获取资源的重要途径[2]。近年来开放存取运动的蓬勃发展进一步提升了网络学术资源的权威性,OA资源成为图书馆网络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要更好地服务用户,必须进行学科信息资源建设,以满足科研人员对各类“散状零星”信息资源聚合和开发利用的需求。

2.2 意义

2.2.1 学科化信息资源建设是高校学科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对高校而言,学科的专业性发展以及各个学科之间的平衡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对高校综合评价的重要指标。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在高校学科化建设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校图书馆一方面紧密结合学校的学科建设,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信息资源建设方案,集中现有专业资源,形成具有本校学科化特色的馆藏体系;另一方面建立学科或专题的信息服务平台,将互联网上或其他资源库的动态学科信息进行整合,形成个性化的知识产品,从而为高校的学科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2.2.2 学科化信息资源建设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基本要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校图书馆的职能和内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图书馆成为信息网络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自从20世纪80年代谢拉等提出“知识交流说”以来,随着人们对知识活动的不断深入理解,图书情报学中的知识论研究也一直在发展。王子舟首次提出了把知识集合作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这一命题,所谓知识集合就是“用科学方法把客观知识元素有序地组织起来,形成专门提供知识服务的人工集合”。[3]因此,从图书馆学的本质或图书馆的客观发展来说,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化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在泛在知识环境下,我国图书馆存在资源不足、资源整合不充分、图书馆间的合作匮乏、资源重复建设严重、对用户的需求和行为研究不够等问题,信息资源不能满足用户各方面的需求,信息资源组织及管理服务手段和方式面临挑战。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开放存取资源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图书馆学科化信息资源建设成为改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现状的有力法宝。

3 基于Web2.0技术的图书馆学科化信息资源建设策略

Web2.0更加注重用户之间的交互作用,更加注重人的因素,网站的所有活动都围绕人来开展。随着Web2.0技术在图书馆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一些大学图书馆如重庆大学图书馆、上海大学图书馆等综合运用AJAX技术开发出的个性化图书馆门户,实现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集成化、知识化。学科化信息资源建设的目的是建立可利用的学科化资源体系,笔者认为学科化信息资源建设主要内容与信息资源建设的内涵是一致的,主要包括信息资源体系规划、信息资源选择和采集、数据库建设、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组织管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六个方面。

3.1 信息资源体系规划

从微观层次上来说,学科化信息资源体系规划就是图书馆根据本馆的性质、任务和读者对象的需要,确定学科化信息资源建设的原则、资源收集的范围、重点和采集标准,提出本馆学科化信息资源构成的基本模式,形成有内在联系和特定功能的信息资源结构,建立有重点、有特色的专门化的信息资源体系。学科化信息资源体系规划的前提是明确用户的信息需求。在Web2.0技术的支持下,图书馆能从各种渠道获取用户的信息需求和兴趣。从客观角度看,图书馆可以利用分析软件,进行用户的信息行为分析,挖掘用户的信息偏好;从主观角度看,图书馆则可以利用社交网站平台,建立用户激励和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用户的创造力进行信息需求的表达和发布。在了解用户信息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学校重点学科建设的目标和计划以及图书馆联盟信息资源建设分工,从微观和宏观不同层面把握和控制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方向。

3.2 信息资源选择和采集

在印刷型文献的选择和采集方面,图书馆可利用Web2.0技术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作为信息资源选择和采集的依据了解用户学术信息需求。直接方式是指利用网站调查系统、图书馆微博和社交网站调查互动、新书推荐系统创建网上选书购书平台等形式直接征求用户意见。如中山大学图书馆联合北京人天公司以网络为平台推出“网上荐书”活动,鼓励用户在网站上推荐图书。图书馆定期汇总推荐数据进行购买,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实现良性互动。间接方式是指通过采集用户注册时所填写的相关资料,如专业和兴趣;保存和跟踪用户的检索式,统计用户借阅和下载情况等方式对读者的潜在信息需求进行分析。

在网络资源采集方面,图书馆可利用RSS技术聚合网络学术资源。RSS是基于XML的文本描述规范,致力于建立开放、标准、简易的频道描述框架和内容收集机制,其核心概念就是聚合。RSS技术应用的核心是通过动态网站技术将各个单一门户中需要推送和共享的学术信息资源摘要(或索引)从数据库中提取出来,动态生成若干RSS Feed并将其链接发布到网站中供用户选择。同时图书馆要不断采集和整合更多的信息资源,与其他图书馆联合建设信息来源,探索开放建设模式,让更多的用户参与到各个门户和频道的建设中。如清华大学图书馆根据不同学科进行的学科信息推送,上海大学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等的学科新闻聚合系统。

机构内部产生的知识资源也是图书馆学科化信息资源采集的重点。高校在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中产生的资源,是高校中最具特色的资源,是高校的重要资产。机构内生资源具有异构性特点,整合这些资源可采用内容聚合模式:对拥有自身元数据的结构化资源系统(如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学术著作、论文、讲义数据库等)利用某种元数据采集协议采集元数据建立联合资源仓储,并整合到学术资源整合平台,提供多种数据的整合检索;对网页、FTP资源则自行建立专门的搜索引擎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和索引;对于分散在各站点的无格式未经索引的资源则采用P2P的方式进行建库索引[4]。

随着开放存取运动的发展,开放存取资源也应成为图书馆网络资源建设的重点。国内各高校图书馆都重视开放存取资源的采集和揭示报道。代表性的有清华大学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等按照学科和文献类型组织网络学术站点,建立学科资源导航系统,其中包含丰富的开放存取资源。

3.3 数据库建设

数据库建设是数字资源建设的核心。图书馆数据库建设主要包括书目数据库建设和特色数据库建设。书目数据库是图书馆开发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基础,它关系到联合数据库的建设。特色数据库是图书馆特色资源的集中体现,也是图书馆展示个性和提高社会影响力的核心资源。无论是书目数据库还是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在Web2.0环境下必须体现Web2.0的特征:开放、互动和个性化。

图书馆书目数据库系统是读者获取馆藏书目资源的重要途径。从传统的馆藏检索到现在的知识检索,用户希望通过OPAC能够检索到图书馆能够提供的所有文献和知识,而不仅仅是图书馆的馆藏。因此,在引进Web2.0和图书馆2.0理念的基础上,图书馆出现了新一代OPAC系统——图书馆知识搜索LKS(Library Knowledge Search)。LKS是以图书馆馆藏为基础,通过XML技术,与各个文献数据库、互联网资源和其他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进行元数据整合,广泛提供包括图书、期刊、报纸、专利、标准、论文、视频、图片等知识的搜索,实现检索数据本地化,实现一键搜索。OPAC2.0的功能包括评论、评级、标签和基于借阅记录的图书推荐,充分发挥用户的参与积极性,让用户主动上传图书的封面、目录、作者简介等信息,参与书目数据库建设工作。如重庆大学图书馆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为高校图书馆OPAC2.0建设提供了参考[5]。

特色学科数据库是具有相同知识结构特征和层次范围的知识集合的数据库。基于Web2.0的特色学科数据库建设应以用户为中心,满足用户通过Web2.0技术平台对数据库的内容以及各项服务的关注、利用和分享的需求,而且能够主动参与数据库的内容建设,提供微内容。图书馆可结合高校学科特色,利用已有的数字资源建立知识结构合理的资源保障体系。在技术上,特色学科数据2.0系统的核心是P2P,在遵循统一的数据库规范如软硬件平台、元数据标准格式规范、文献著录标准等规范的基础上,可以创造属于用户个性化的目录网络,提供以“兴趣爱好”为纽带扩展人际关系的可能,即提供用户发表意见、充分沟通的交流互动平台,提供较为贴近研究和学习的话题,形式上既有学科化信息资源的展示,也有延伸的知识内容。在信息资源组织上,通过引文链接和知识元链接形成知识网络,将分布异构的资源纳入统一的知识库,从而将不同的知识信息依据知识元自动链接为知识网络。还可以通过诸如相似CNKI文献链接、机构链接、基金链接、作者链接等具体的链接方式使各节点资源发生直接的内容关联,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3.4 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

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就是根据用户需求与信息资源建设的需要,搜索、选择、挖掘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下载到本地网络中,并通过分类标引将组织好的资源通过网络提供给用户使用。

Web2.0环境下图书馆网络资源的内容更加广泛,而且学科化信息分散无序、信息源的更迭频繁、学术信息时效性强等分布式动态性特点给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带来很大的挑战。Web2.0应用——Wiki系统可以依靠广大用户来收集分布在世界各地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并对各类资源通过“版本控制”的功能进行资源整合的质量控制[6],是学科化信息资源开发的一把利器。Wiki是一种网上共同协作的超文本系统,可由多人共同对网站内容进行维护和更新。这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所有人可以在Web的基础上对Wiki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数据获取、发表和编辑权利[7]。与其它超文本系统相比,Wiki有使用方便及开放的特点。因此,Wiki系统可以帮助图书馆实现学科化网络信息资源的分享和利用。通过各专业领域科研人员集体智慧形成的知识成果是网络科学化信息资源的精华,用户积极参与和协同产生的信息集合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有机体,更加体现了专业的智能性。图书馆员可以通过维基平台一方面解决用户的某些专业学科问题,另一方面则组织和引导专业用户参与讨论,实现学科化知识的共享。

Web2.0环境下各学科领域的博客也是信息资源开发、整合和利用的重要资源。图书馆构建的学科博客平台是一个基于学科馆员的网络服务平台,利用网络学术资源,提供专业的人性化服务。学科博客突破馆藏限制,以学科为单位报道该学科前沿动态、前沿课题,并把获得的信息资源按专题加以选择和组织,供本学科科研人员使用。各学科基本上都有比较有影响力的学科博客群,国内许多高校图书馆都建立了学科博客平台。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为例,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学科博客平台由“日志”“留言簿”“系统管理”“关于”四大模块构成。其中“日志”是最重要的资源,包括新书介绍、图书馆最新信息、学科资源的介绍和链接。“日志”发布的是本学科最新专业信息以及用户大量评论性的内容,相当于建立了一个新的小型学科导航库,为读者利用图书馆学科资源和互联网学科资源提供了最大方便[8]。学科博客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最核心、最前沿的知识,是图书馆学科化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宝藏。

3.5 信息资源组织管理

信息资源组织管理是指图书馆对本馆拥有的信息资源和存取的信息资源进行组织管理。Web2.0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理念和管理内容的变化促使信息资源的组织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学科化的信息资源组织呈现Web2.0技术与图书馆传统的资源组织方式相结合的特征。

基于标签(Tag)的分众分类法是Web2.0信息组织的特征。Tag是一种开放式标签系统,在用户进行添加内容等操作时,系统要求用户在Tag栏里添加一个或几个类似关键词的词语,并自动将“标签”显示在页面上[9]。Tag是用户能够接受和理解并进行操作的草根式分类法,相对于传统的图书馆分类体系而言,Tag作为资源的知识组织语言具有针对性、动态性、聚合性、导向性等优点[10]。在分众分类法中,关键词间的关系只是词频共现关系,关键词之间形成了一个语义网络。和传统的主题词表形成的网络的区别是,这个网络没有等级关系,它完全是由用户共同构建,用户可以方便快速地浏览全部的资源或特定标签的资源,还可以进行检索。基于Web的特性,访问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资源导航。图书馆在学科化信息资源组织上结合分众分类法与传统分类方法的优势,能对资源进行有效控制,提高分类体系的易用性,便于读者对资源的快速发现。国内外图书馆也都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图书馆允许用户对OPAC添加标签,还可以用课程代码作Tag来指定参考书目[11]。国内浙江大学图书馆设置的学科资源导航对各学科的相关资源——博客、会议信息、经典阅读、数字资源、常用网站、领域著名学者、专业期刊、精品课程进行全面的聚合,并可以通过标签浏览和检索学科[12]。

3.6 信息资源共享

信息资源共享是人类的崇高理想,是图书馆奋斗的终极目标。Web2.0技术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带来了机遇。Blog、Wiki、RSS、IM、Tag等Web2.0应用都从不同角度和方向支持信息共享,用户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发布、注释、补充和添加评论信息,信息共享的范围和深度被无限扩展。鉴于此,数字图书馆也开始将Web2.0模式应用到图书馆网站服务系统中,如在My Library中融入博客功能、Tag和RSS技术。学科化的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如图1所示),一方面体现在基于Web2.0技术平台的个体之间学术信息的分享,另一方面体现在个体通过Tags和RSS实现个体学术信息与图书馆学术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分享。

图1 基于web2.0技术的学科化信息资源共享

4 结语

图书馆只有不断吸收新的信息、知识,向用户输出经过组织的知识,才能保持图书馆系统的动态平衡。Web2.0技术极大地改变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理念和方式,随着Web技术的发展。高校图书馆要进一步强化用户为中心的理念,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加强学科信息资源建设,为学科化知识服务提供资源保障,为科研和教学提供智力支持。

[1]张晓林.走向知识服务[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5):32-37.

[2]王子舟.图书馆学基础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3]王建涛.RSS在图书馆门户体系中的应用[J].图书情报工作,2005(8):63-66.

[4]赵晖.构建基于学科化知识服务的信息门户[J].现代情报,2008(110:53-55.

[5]魏群义,杨新涯,彭晓东.图书馆知识搜索LKS——OPAC2.0的研究与实践[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9(5):16-20.

[6]马启花.基于图书馆2.0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J].现代情报,2009(9):140-143.

[7]维基百科[EB/OL].[2013-01-05].http://en.wikipedia.org/wiki/Wiki.

[8]孙翌,郭晶.基于博客的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平台实证研究[J].图书与情报,2009(5):104-107,119.

[9]黄晨.Lib2.0的观念与变革——以维基(wiki)和标签(Tag)为例[J].图书馆杂志,2007(8):36-39.

[10]罗晓鸣,李雯.Web2.0带给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启示[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4):59-61.

[11]刘晨.Folksonomy: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的应用分析研究[J].现代情报,2008(2):57-59.

[12]浙江大学图书馆[EB/OL].[2013-01-12].http://zju.libguides.com/index.php.

猜你喜欢
数据库学科图书馆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图书馆
“超学科”来啦
数据库
数据库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数据库
数据库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