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辉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两位伟人都强调了兴趣对学好一门功课的重要性。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才能主动积极地把认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学习对象。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下面我谈谈在课堂教学中的体会。
一、注重导入,激发兴趣
教学之道,贵在善导。一个良好的导语,可让课堂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一旦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荷塘月色》一文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全文通过描绘肃静、淡雅、冷清的荷塘月色,表现作者不满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现实的一种淡淡的哀愁和苦闷的心情。我首先引用宋朝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诗导入,即“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接着引入课文,我说:“六月的西湖荷叶满湖,别有一番情趣。那么,夏日的夜晚漫步在清华园的荷塘边,在朦胧的月色里又是怎样一种风韵呢?”这样引用诗句导入,无疑在学生心中掀起波澜,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兴趣陡增。这节课学生都学得非常认真,都努力品味夏夜荷塘的风韵。
我曾在教授陈廷一的《“布衣总统”孙中山》时,结合学生熟悉的话题引入课文,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三年后就要考大学了,如果是考广东省的学校,要考就考广东最好的大学——中山大学。同学们知道中山大学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吗?它是为了纪念广东省历史名人中最有影响力、贡献最大的一个人——孙中山。提起孙中山,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家,他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并倡导了三民主义。那么,孙中山在日常生活中又是怎样一个人呢?今天,我们就通过陈廷一的《“布衣总统”孙中山》来看看孙中山的日常生活怎么样。”
事实证明,注重导入,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发挥他们的巨大潜能,提高教学效率,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二、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是机械地将看到的语言转向说出的语言,而是通过内部言语的加工编码,用自己的话理解或改造原文的词句、段落和文章结构,从而将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并保存在显意识甚至潜意识领域之中。可见阅读具有全息性、体验性、内隐性的特点,阅读的内隐属性,常表现为读者与文本的“会意”,也就是指作者与读者心灵突发性的“碰撞”,是双方情感同频共振过程中境界的融合。
学生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不应该用自己对课文的深加工替代学生阅读的艰苦求索。学生阅读是从模糊情态中获得独特认识和体验的过程,教师不应将知识点从文章整体中分离出来,进行“碎尸万段”式的剖析,也没有必要在自己认为十分重要、难懂的地方纠结,而不考虑学生的现状。要引导学生按照“披之—感物—体情”或“寻言—明象—悟道”的顺序展开阅读,培养学生的内省体察能力和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情思。
三、课堂教学要灵活多变
某些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喜欢设计好话题,让课堂教学按自己设计好的思路走下去,我认为这样反而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理解。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预先设定固定模式,可在实施过程中开放地纳入源于个人的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临场体验,鼓励学生即兴发挥,超越预先制定的要求。也就是说,教师可以灵活多变地授课,不受教材、课本、课时的限制。比如在语文必修一的第一单元中,有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我将这个单元设计成讨论课,以学生讨论为主,让学生横向比较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家作品。这样既能使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比较宏观的整体的认识,又有助于加深他们对作品内涵、作者情感的体会和理解。通过比较,作家们的个性与人格魅力得到更清晰的展现,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意蕴。
每六个学生分成一组进行讨论,讲述自己对几位作家作品的感受,然后每小组选一名同学发言。通过讨论,大家认识到这些作品都写作于1925—1928年间,此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民生凋敝,政治黑暗,社会恐怖。乱世在作家心中投下相同的阴影,使他们的作品流露出类似的情绪。但是,由于作家的理想和人生不同,决定了其作品意境的高远不同。同样的时代大背景,投射在知识分子的心中,引发的是痛苦和迷茫,如朱自清、徐志摩、戴望舒。投射在清醒而深刻的思想家心中,激起的是愤怒和坚强,如鲁迅。投射在革命者心中,却荡起了改造社会,主宰江山的勇气和豪情。这样的讨论式学习(当然并不是每个单元都如此设计安排),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积极,实现了有效学习。
四、转换角度、互换角色回头看自己的课堂
在公开课或示范课后,学校往往会组织相关教师围绕课题,展开说课、评课活动,并且通过名师的点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借以发扬光大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教师们审视课堂教学的角度,难免会从单一的教师视角品评教师的教法,这样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往往有失偏颇。所以,能否换一个角度,从学生的学法角度重新审视教师的课堂教学呢?
我上完公开课《失街亭》后,正好第二天是作文课。为了听听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也是为了更好地弘扬教育民主,我大胆地尝试让学生以“我看老师的课堂教学”为内容进行话题作文,让学生畅所欲言,或褒或贬,为老师以后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献计献策。话音刚落,学生叽叽喳喳地议论,有的说老师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有的说老师的课挺受学生欢迎的,我们很满意;也有的学生说这事真新鲜,哪有学生评老师课的……一阵议论过后,我开始以诚恳的言辞告诉学生:“学无止境,教无止境,为了让我的课在以后能更受同学们的欢迎,请同学们多提意见。”“精诚所至”,几分钟后,不少学生开始奋笔疾书。两节课后,我虔诚地捧着厚厚一叠的作文,快步来到办公室,泡上一杯香茗,打开一本摘记本,如饥似渴地开始仔细翻阅起学生的作文。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认为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关键的一步。中学生思想活跃,兴趣易转移,如何使他们的注意力不离开课本,保持浓厚兴趣,这是每位语文老师都应注意的问题。学生只有有了学习兴趣,求知欲才会更强,接受、汲取、消化知识才会更容易。这就要求语文老师不仅要有高素质文化素养,而且要具有广博的知识结构,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更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理应具有一颗奉献教育事业的忠诚之心,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人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