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家声 李锦宇 王贵波 罗超应
奶牛胎衣不下又称奶牛胎盘滞留,是指母牛产出犊牛后,胎衣不能在正常时间内排出而滞留于子宫所引起的产科疾病。一般认为胎衣排出时间超过8~12小时则为胎衣不下。若胎衣脱落时间超过8小时,易在子宫内腐败、自溶,导致子宫内膜炎的发生,也可导致子宫复旧延迟,严重导致奶牛长期不孕,致使奶牛被迫提早淘汰。
1.胎衣不下的中兽医学病因 传统中兽医学认为,胎衣不下的发病机理主要是气血不畅,子宫的活动力减弱而不能促使胎衣排出体外。导致围产后期奶牛气虚血亏、气血运行不畅的因素,主要是气虚和血瘀。产后奶牛体质素虚,元气不足,加之临产用力过度,无力送出胎衣。如《胎产心法》说,有因气血虚弱,产母力乏,气不转运,不能传送而停搁不下。此外,如果产犊时调摄适宜,或感受寒邪,致令气血凝滞而胞衣不出。如《诸病源候论》说,有产妇出产时用力,此产儿出体已疲顿,不能更用气,产胞经停之间,外冷乘之,则血道否涩,故胞衣不出。奶牛胎衣不能及时排出体外,久滞宫内,则易腐败化脓,长期恶露不绝,胞宫不能及时得以净化,影响胞宫正常生理功能,长期不能受孕。因此,治疗胎衣不下通常采用补气益血、行滞祛瘀、利水消肿的方法。
2.引起胎衣不下的饲养因素 多数学者认为奶牛胎衣不下与饲料中微量元素维生素E和硒的不足有关,硒元素不足,过氧化物易破坏膜蛋白,使膜蛋白交联渗透性改变,甚至细胞变性或坏死,产后易发生胎衣不下和子宫感染。也有学者认为,钙磷代谢障碍、饲料中维生素A、胡萝卜素及碘、硒、锰等元素不足,及饲料发霉变质等均可导致产后子宫收缩无力、胎盘炎症不退,从而导致胎衣不下。怀孕母牛采食含霉菌毒素的青贮后,胎衣不下的发生率达25.5%;怀孕期间子宫受病源微生物感染,如患布鲁氏菌病,会发生轻度子宫内膜炎及胎盘炎,使胎儿胎盘和母体胎盘发生粘连,导致胎衣不下和子宫内膜炎,影响母牛妊娠。本病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绝非单一病因所致。
3.奶牛胎衣不下的中药防治 ①中药预防。产后喂饮益母草红糖水,益母草500克,常水3~5公斤,煮沸去渣,加红糖50克,麸皮1500克,晾温后让牛自饮。也可用红糖小米粥,小米500~1000克,加水15~20公斤,煮制成粥,加红糖500克,晾温后让牛自饮。产前2周饲料中添加“产复康”500克或产后灌服“宫衣净”500毫升,也有较好效果。②中药治疗。传统中兽医学认为,胎衣不下主要是由于母牛产犊时气血亏耗,元气大伤,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子宫收缩无力,使瘀血恶露以及胎衣滞留于子宫所致。临诊通常可将其分为血瘀气滞型、气虚血弱型和寒凝血滞型。第一,血瘀气滞型:产程过长或发生难产,努责过度,导致血瘀气滞,瘀血恶露以及胎衣滞留于子宫所致。治疗宜采用活血化瘀、行血理气、利水消肿的方法。方用:川芎150克、牛膝150克、红花100克、枳壳100克、滑石100克、车前子100克、甘草60克,黄酒250毫升为引。诸药共为细末煎煮候温连渣灌服。③气虚血弱型。营养不良,加之产后百脉空虚,气血双亏,或胎儿过大,产程过长,致使正气耗伤,子宫弛缓,而无力排出胎衣。治宜补气养血,兼佐行瘀之法。药用生化汤加味:黄芪180克、党参90克、当归60克、川芎45克、桃仁60克、益母草120克、炮姜60克、炙甘草45克,共为粗末,水煎两次混合后连药渣一起灌服。④寒凝血滞型。多因产时调摄失宜,感受寒邪,致使气血凝滞,气滞不行,胎衣不能及时排出。治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方用:红花60克、桃仁45克、当归60克、牛膝90克、肉桂60克、制附子45克、炮姜45克、制香附60克、枳壳60克等,白酒250毫升为引。诸药共为细末,开水冲调灌服。
4.预防胎衣不下的饲养管理措施 预防奶牛胎衣不下的基本原则是提供营养丰富的饲草料,产前低钙产后高钙,不饲喂霉变的饲草料。具体做法是,在缺硒地区或饲料中缺硒的母牛,在产前补充硒和维生素E,饲料中添加硒使硒含量为0.1毫克/公斤,产前12~15天一次性补给维生素E 2500毫克,或在产前注射50毫克硒和68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E;每公斤饲料中添加0.41毫克碘,使饲料中碘浓度达到0.55 毫克/公斤。围产前期母牛要有足够的运动,舍饲奶牛在干奶期每天要驱赶运动,保证母牛不胖不廋,体况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