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蛋用鹌鹑养殖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2014-12-23 16:55任慧玲
新农业 2014年12期
关键词:产蛋期鹌鹑均匀度

任慧玲

鹌鹑作为一种特禽,在我国已成为仅次于鸡、鸭的第三养禽品种,在辽宁省养殖业中也占有一定的比重,其生产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辽宁省养禽业的发展和养殖户增收。辽宁省蛋用鹌鹑养殖发展较为迅速,但鹌鹑业的标准化和规模化还处在初级阶段,饲养管理较粗放。

1.环境控制不到位 多数养殖户能够将育雏期的温湿度控制较好,但是对于育成、产蛋期的环境条件控制通常不到位。例如夏季,产蛋期鹌鹑常会出现热应激,主要是因为鹌鹑舍通风不足,舍内温湿度高所致。冬季则常常为了保温,忽略了通风换气,导致舍内氨气等有害气体超标,空气质量下降。同时,由于鹌鹑养殖多为小面积、高密度饲养,养殖户为了充分利用现有面积,常致饲养密度过高。而过高的饲养密度可引发通风换气量不足、降温难、采食饮水位不足、互相踩踏挤压受伤等一连串问题。再者,对鹌鹑的光照管理不合理,多数养殖户没有按不同生长阶段制订不同的光照制度,同一阶段光周期变化不明显,普遍存在光照时间过长的情况,导致鹌鹑常发生啄癖,死亡率增高。长期的环境不良不但会降低鹌鹑的生产性能,也会导致其对疾病的抵抗力差,易发病,死亡率高。

2.卫生防疫不严格 鹌鹑舍多因陋就简,缺乏健全的卫生防疫设施,且多位于村舍内,没有有效的隔离制度,消毒往往不彻底,免疫多采用饮水途径,难以保证有效性。因而在疾病流行时,难以抵御病原的侵袭。

3.用药过多 由于环境控制和卫生防疫不严格,增加了鹌鹑养殖中的疾病风险,养殖户便过多依赖药物,希望通过药物控制疾病,因而滥用药现象严重。用药过多不但增加了饲养成本,而且会导致鹌鹑生产性能下降,蛋品质下降,并危及食品安全以及人类健康,却不能从根本上预防和控制疾病。

4.忽视群体均匀度 较高的群体均匀度对于保证鹌鹑群同期开产、维持较高的产蛋率和较持久的产蛋高峰都很重要。相反,均匀度差则会出现过肥的或过瘦的鹌鹑,导致群体开产不同步,产蛋期脱肛的较多,产蛋高峰不明显或持续时间短。目前,蛋用鹌鹑多为多层立体笼养,如果不加以调节,不同层级间环境有明显差异,比如上层相对下层温度高,获取的光照强度大,通风状况也较好,不同的环境条件导致了群体均匀度变差;饲养密度大、手工上料导致的操作误差也是均匀度变差的原因。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定期称重,及时调整和改善。然而多数养殖户对均匀度的重视不够,并未把称重纳入工作日程,也就不能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5.饲养记录缺失 很多养鹑户在生产过程中只是记录进雏日、免疫日和疾病诊治等,对日常生产过程未作详细记录(比如鹌鹑状态、采食饮水情况、粪便情况、日常管理措施、环境条件等),以至于不能及时地总结经验教训,因而也就不知盈亏在何处,这也是鹌鹑养殖多年来饲养管理未能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原因。

6.问题引发的思考及对策 以上问题的出现,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原因,更多的是认识上的不足和观念的落后。鹌鹑养殖的特点是规模小、投资少、经营灵活,因此很多养殖户有急富短利心理,没有长远的规划,舍不得在改善饲养管理上增加资金投入。由于鹌鹑相对家禽具有较强的抗病特性,在生产实践中人们对通过加强饲养管理防病的认识不足,使得饲养管理较粗放,靠药物和运气决定养殖成败,使得鹌鹑养殖对各种风险的抵御能力较差。

另外,目前鹌鹑业存在着监管真空,有关部门还未将鹌鹑养殖业列入统计和管理范围,而相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也未能跟上,使得蛋用鹌鹑饲养的产业化进程缓慢,饲养管理也就欠缺规范化。同时,当前科研院所对有关鹌鹑的研究不够,形成了科研滞后于生产的局面,导致鹌鹑养殖人人有一套,没有形成科学化的、标准化的饲养管理技术。

鹌鹑业要做大并良性发展,需要不断扶持和优化,政府部门应提高认识,加大扶持力度,加强监管,同时鼓励建立良好的社会服务组织,包括行业协会组织、经济合作社、市场营销组织、技术服务组织及信息化服务组织等。发挥社会服务组织的功能,对鹌鹑养殖提供技术支撑,适时组织养鹑户进行培训,促进科学养殖。行业协会可以对那些不具备技术力量或未实现标准化养殖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信息通报,保证鹌鹑蛋产品的安全,维护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养殖户应提高认识,改变传统的养殖观念,将完备的环境控制和精细化的饲养管理作为控病手段,提高养殖技术水平,转变短视行为,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唯有如此,蛋用鹌鹑生产才能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猜你喜欢
产蛋期鹌鹑均匀度
低播量下杂交稻产量形成对种植均匀度的响应
鹌鹑与猎人
蛋鸡产蛋期的饲养管理
均匀度控制不佳可致肉种鸡晚产
我孵出鹌鹑宝宝啦
锦纶长丝染色均匀度判色新方法
鹅PRL基因克隆及在繁殖相关组织中的表达规律
浅析蛋鸡养殖技术要点
浅析蛋鸡养殖技术要点
鹌鹑街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