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航
布鲁氏杆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患病动物一般呈慢性经过。该病主要侵害生殖道,表现为母畜流产、胎衣不下及繁殖障碍;公畜表现睾丸炎和附睾炎。奶牛对布病的易感性随着性器官的成熟而增加。
1.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奶牛感染布病后,多数病牛不表现明显症状,呈隐性感染。潜伏期为2周至6个月,母牛易流产,流产可发生于任何时期,但多发生于妊娠后5~8个月。流产母牛有生殖道发炎,阴道黏膜出现粟粒大的红色结节,由阴道流出灰白色或灰色黏性分泌液。流产后继续排出污秽不洁的红色恶臭的分泌物,分泌物持续1~2天后消失。流产母牛在临床上常发生乳房炎、关节炎、滑液囊炎、腱鞘炎、淋巴结炎等。公牛感染本病后,出现睾丸炎和附睾炎;也可发生关节炎、滑液囊炎。
2.诊断方法 ①病料涂片镜检。取流产胎儿的胃内容物、绒毛膜水肿液、肝、脾、淋巴结等组织,羊水、胎盘的坏死部分或母畜流产2~3天内的阴道分泌物、乳汁和尿等病料进行抹片,用柯兹罗夫斯基染色法镜检,布鲁氏杆菌为红色球杆状短小杆菌,而其他菌为蓝色。②血清学试验。每年春秋进行布病检疫,对奶牛采血,分离血清受检。按国标GB/T18646-2002动物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进行实验室检验。用布病琥红平板凝集试验进行初检;琥红平板阳性血清由市级动物疫病控制中心用试管凝集实验进行定性;其中,对平板阳性且试管阴性的血清,送省级动物疫病控制中心采用补反试验最终定性。判定为阳性布病牛应立即扑杀,按照国标GB16548-1996《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进行无害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