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晓慧
摘 要: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改变着课堂教学方式,笔者参与了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课题研究,本文将以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着手,选取教学的环节剖析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数学教学 整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1B-0090-01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的是视听上的盛宴,使学生在直观感受基础上理性思考课堂教学的内容。本文以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整合视角以教学的环节设置为例进行探究。
一、 以教学导入为例让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做到“无形”、“无痕”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最佳整合便要做到“无形”,就像外科手术一样要做到“无痕”。
教师要灵活掌握信息技术手段,适时适机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既让学生体会到新科技的魅力,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之美。有人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说的是导入,下面谈一下导入环节中如何做到“无形”、“无痕”,课前导入要简洁、有效,避免冗长、繁杂、牵强。一定要注意导之有法、导之有度,不能一味地追求新颖、独特,而忽视了课前导入的根本宗旨是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恰当地引入对新知的探索。比如在教学《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时,一名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设计了一次与众不同的导入:课前导入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孙悟空驾云飞行,并配上动感十足的音乐,极大地吸引了全体学生的眼球。可是随后跟进的实际问题,学生根本没有心思思考,都在忙着回味动画。不得不说这样的导入很失败,甚至影响学生整节课的学习。这就是舍本逐末。另一位教师在讲授“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问题,用大屏幕投影《一千零一夜》故事中这样一段文字:有一群鸽子,其中一部分在树上欢歌,另一部分在地上觅食.树上的一只鸽子对地上觅食的鸽子说:“若从你们中飞上来一只,则树下的鸽子就是整个鸽群的1/3;若从树上飞下去一只,则树上、树下的鸽子就一样多了。”你知道树上、树下各有多少只鸽子吗?利用故事中数学关联的知识,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直观了解到列二元一次方程组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了数学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信息技术固然是好东西,但是运用要得法、切不可生搬硬套,过度追求技术而忽视了数学的本质,偏离了教学的轨道,否则讲得再生动,形式再多样,都不可能真正让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做到“无形”、“无痕”。
二、 以教学过程为例让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做到“有效”、“高效”
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核心。信息技术运用得法、得当会使“有效”和“高效”得以顺利实现,反之,信息技术会扰乱学生的视听感受,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一节课下来眼累、心累,课堂内容如过眼云烟,转瞬即逝。例如《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认识》,一位老师播放了大量的关于等腰三角形的实物图片,这时在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总结等腰三角形的特点,从而直奔主题认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学生便可以掌握。可这位老师为了体现备课的充分,用了20多分钟观看了《埃及人的金字塔》纪录片。这节课草草结束,虽然学生对等腰三角形有了一定认识但是认识过于直观,没有生成理性的认识,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更是认识不深刻,理解不到位。这节课失败在于教师滥用信息技术手段,信息技术只能是教学的手段,而不能成为教学的全部,只能是形式而不能成为主体内容。要做到教学方法的有效,教师必须把握信息技术适度、适量原则,要实现课堂的高效,教师要做的是深挖教材,研究课程标准,把握教学目标。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在讲练结合中,学生吸收和领会教学的主旨,这样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才能得到实现。
三、 以巩固练习为例,让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提高学生“知识”、“技能”
练习与巩固,一般常见的是纸质的试卷或者习题,当然,很多老师会选择教材中的习题,布置给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梳理、练习。教材中的习题比较适合学生边讲边练。可是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差异,如果一味按部就班进行课本习题的讲练,程度好的学生会有“吃不饱”的感觉。所以利用信息技术,将课本的习题与网上众多名师的习题进行整合,习题会更加有层次、梯度,在讲练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学生都会受益。这样处理符合“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理念。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中,我们要立足每一位学生,打造每一位学生的“营养餐”,让每一位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上都有所增长,信息技术真的是功不可没。
总之,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应用,乃至信息技术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都要有度、得法,让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具有实效性,课堂教学高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参考文献:
[1]张红霞.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让数学课堂“活”起来[J].信息技术教育,2009,(20).
[2]王中河.初中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与思考[J].中小学教育,2012,(30).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5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