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摘 要】小学语文新课程的改革中着重强调了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意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养成。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意愿呢?在我看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关键。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习意愿 课堂氛围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10.019
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所使用的通用语言,语文这门学科是对汉语及中华文化的综合。长久以来语文一直是中国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科目之一。对于一名中国学生来说,学好语文是学好其他一切学科的基础。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语文课程内容的设置,主要是围绕识字来展开,通过基础文章,诗词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形成基本的语文素养。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语文科目的重视,创新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意愿,帮助学生在小学阶段形成基本的语文素养,为后期语文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做好课堂导入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在生理与心理方面发育还不够成熟,自我约束的能力较弱,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无法自主投入到课堂听讲中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伊始就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跟着教师的教学思路前进,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首先,教师在上课开始可以采用夸张的语言和形象的肢体动作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尽快从下课玩耍的状态转变到学习的状态中,如教师采用“今天教师要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非常有名的诗人写的诗”之类的话语再加上夸张的表情,可以立马吸引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师身上,这样教师就可以逐渐引出课堂教学内容,顺利的开始进行一节课的讲解。
其次,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还要根据所学的内容举出适当的例子,或者进行情景再现,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在脑海中进行场景的想象,感受文章中所蕴含的的感情,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善于转换课堂氛围
研究表明,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快乐的情绪,从而大幅度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速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并根据课堂反馈及时的进行调整,从而时刻保持课堂的活跃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教师要根据一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来确定一节课的教学氛围。如,在识字课上教师要营造一个安静、严肃的教学氛围,从而让那个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这节课知识很重要”的心理认知,从而提高重视程度,保证字词记忆的准确、牢固。而在作文课上教师泽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从而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保证作文内容的新颖性和丰富性。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学生情绪的转变。小学生在人格和个性方面的发展还有所欠缺,行为通常受到本我的驱使,这就导致小学生的自我控制力较弱,情绪的外泄较为严重。因此教师很容易从学生的表情和行为观察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况,对课堂教学内容感兴趣还是厌烦,从而及时根据学生的情绪反馈来调整课堂教学氛围,持续的唤醒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师要学会控制自身情绪
小学生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对教师的依赖性都比较大,这就导致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好这一点,尤其是学会控制自身情绪,从而保证学生能够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将消极情绪带进课堂。教师作为个体的人来说,不可避免要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各种负面的情绪。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不能够在课堂上随意的表露自己的负面情绪,否则很容易将负面情绪转移到学生的身上,不但会导致课堂气氛沉重,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可能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的伤害。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宣扬真善美的存在,传递社会的正能量,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小学生虽然在语言、肢体表达方面相对于成年人来说有所欠缺,但是直觉更加灵敏,对于外界的感知更加准确,尤其是对于他人情绪的感知更加敏锐。因此教师要时刻保持积极地工作状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每天的教学工作中,如,上课过程中做到精神饱满,面带微笑,声音洪亮等。这样才能将积极情绪传达给学生,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不仅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还保证了课堂教学质量。
四、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结合,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默契配合才能完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
首先,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提问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孩子的天性是爱玩的,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正处在爱动的年纪,严肃刻板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要采用各种手段让课堂“活起来”,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是一门感性思维占主导地位的学科,尤其是对于小学语文来说注重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问题的答案都是具有开放性的。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提问环节,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并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思考,寻找答案,从而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教学角色的转换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意愿,保证课堂教学在和谐,平等的氛围中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要适应课堂主导者到引导者角色的转变,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站上讲台成为知识的讲述者,教师则作为倾听者在台下“听课”,并及时对学生在讲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对遗漏的知识点进行补充。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可以保证学生在“课堂讲解”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以提高知识的掌握程度。
当今世界随着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文化的入侵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小学语文作为学生文化启蒙阶段最为基本的学科,在一定程度上也担负着弘扬和保卫中国传统文化的职责。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要明白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转变教学理念,从而更好地完成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