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振
【摘 要】《黄色墙纸》(1892)是美国女性作家吉尔曼的代表作。作品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位患产后抑郁症的美国妻子在一座乡间别墅里逐步走向癫狂的经历。本论文运用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等人的空间隐喻理论,对《黄色墙纸》中的空间隐喻进行释读,进而解读小说的主题。
【关键词】《黄色墙纸》 吉尔曼 空间隐喻 主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10.185
在传统语言学看来,隐喻只是一种用于制造特殊语言效果的修辞手段,而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修辞现象,更是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1980 年,认知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George P. Lakoff)指出:“隐喻在我们的语言中、思想中无处不在,其实我们的概念系统就是建立在隐喻之上的”[1]。他将隐喻分为结构隐喻、实体隐喻和空间隐喻三类,从而开辟了一条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新途径。
在文学作品中,我们也经常遇到空间隐喻的概念,譬如在《黄色墙纸》中就大量涉及,但是国内外学界对《黄色墙纸》的研究大多从女性主义、象征主义及现象学等传统文学批评理论的角度解读作品主题,鲜有评论从认知语言学的空间隐喻理论入手,阐释作品主题。本文独辟蹊径,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分析《黄色墙纸》中空间隐喻认知模式,进而解读小说的主题并探讨空间隐喻理论在解读文学作品主题时的强大作用。
一、文学作品中空间隐喻的认知模式
在文学作品中,隐喻认知是作者进行思维表达的一种系统方式。在作品中,作者往往参照人们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阐释陌生的、无形的、抽象的概念,从而形成了不同概念之间的对应,这就为读者通过隐喻认知解读作品主题提供了契机。
作为众多隐喻模式的一种,空间隐喻是指由许多概念组成的一个和空间方位有关的完整的概念系统,即当把一些空间概念映射到非空间概念上时,就形成了空间隐喻,例如内外、上下、高低等本是用来区分客观事物之间相对空间方位的具体概念,但这些概念常被人为地用于抽象领域,用来描述范围、状态、地位等抽象概念。尽管这些抽象概念本无高低、上下、内外之分,但这种将抽象概念赋予具体形象,以具体解释抽象的思维方式正是空间隐喻的认知模式。
莱考夫认为,“作为一种意象图式隐喻,空间隐喻将作为始源域的空间概念投射到抽象的目标域上,在这一过程中,空间意象及其内在逻辑都被保留下来”[2]。意象图式是在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的认知基础上所构成的认知结构,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一种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人们把抽象概念投射到具体形象上,从而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意象图式,譬如“容器图式”、“高低图式”、“内外图式”和“上下图式”等。这些图式几乎都与空间概念有关,这是因为作为认知客观世界的基础,空间方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在认知领域占据着核心地位。空间方位是人类最早熟知的有形而具体的概念,以此为基础,人们开始将诸如范围、状态和地位等抽象概念投射到具体的空间概念上,结果便产生了大量的空间隐喻。
二、空间隐喻认知对《黄色墙纸》的主题阐释
《黄色墙纸》是美国女性作家夏洛特·吉尔曼(Charlotte P. Gilman,1860-1935)的短篇小说经典,主人公是一位罹患产后精神抑郁症的美国妻子。小说伊始,她被禁锢于一间偏僻的乡间别墅的婴儿室,并被禁止写作和思考,接受身为内科医生的丈夫的“休息疗法”强行治疗。然而,在极度的精神压抑下,她渐渐发现房间的黄色壁纸后面躲着一个女人,并意识到她和壁纸后的女人一样遭受着压迫和囚禁。在故事结尾,精神崩溃的妻子撕碎了墙纸,在房间里随心所欲地爬行,当其丈夫见此情景后昏倒在地。小说语言精炼,情节设计巧妙,主题意义深刻。通过阐释小说中与空间隐喻相关的意象图式,我们可以将小说的情节紧密的串联起来,并对妻子的心理变化过程进行系统梳理,从而更为深刻地洞察19世纪的美国女性在身心受到严重束缚时的心理状态及其觉醒后的不断抗争和努力,进而阐释作品的主题意义。
故事发生的空间背景是一座偏僻的乡间别墅的婴儿室。走进婴儿室,映入眼帘的便是“钉上栅栏的窗户、固定在墙上的吊环、粗笨的无法移动的床架”。我们先用空间隐喻的“容器模式”对婴儿室进行分析。根据认知语言学理论,一个隐喻包括两个部分:始源域和目标域,隐喻认知就在于将始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黄色壁纸》中的婴儿室是始源域,目标域是身心的禁锢和束缚。婴儿室就像封闭容器一样束缚着妻子的身心,隐喻父权制社会中女性被隔绝的生活空间和被压抑的生活状态。这样,婴儿室作为一个容器的意象图式就映射了19世纪美国女性身心被禁锢的残酷现实。正是在婴儿室这样一个无法逃脱的压迫性的空间内,妻子成为被禁锢的对象。丈夫希望通过禁锢进而达到控制妻子的目的,这正是当时占据社会主流的男权思想,其核心就是“把妇女,特别是中产阶级白人妇女,禁锢于家庭之中,扮演社会所规定的女儿、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并以这种无形的枷锁,阻碍妇女的个性解放”[3]。然而,与封闭的婴儿室相比,窗外的世界有着无限的空间,是具体的可视的始源域,作者以此隐喻抽象的无形的目标域——自由。禁锢和自由这两个抽象概念从而被分别映射到不同的具体空间上。婴儿室和窗外世界,突显了妻子想打破禁锢、拥抱自由的强烈的冲动。
丈夫选择位于屋顶的婴儿室作为卧室并非无意识的举动,恰恰是他内心想法的真实体现。根据空间隐喻的高低图式,地位较重要的为“高”,地位较次要的为“低”,通过这一隐喻,位于屋顶的婴儿室作为始源域与目标域——社会地位形成了映射。别墅的高处映射当时美国社会中男性的地位,而低处则映射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尽管在房间的选择上,妻子偏爱楼下的房间,而非楼上那间婴儿室,然而当她提出要搬到楼下时,丈夫却认为毫无必要。被丈夫断然拒绝之后,妻子便无计可施,只能选择妥协。屈从于丈夫的意志的她,对男性威权的反抗,也只留在幻想里,她试图“掩饰内心独立自主的渴望,因为她觉得自己无力改变那令她不满的处境”[4]。
尽管妻子屈从于丈夫的意志,努力做一个“房中天使”,但是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在极度的精神压抑下,她渐渐地发现房间的黄色壁纸后面“仿佛有一个女人弯着腰,躲在图案背后爬行”,而且“敲打着墙纸,她要爬出来”,随后妻子醒悟到自己和墙纸后的女人一样遭受着压迫和囚禁,“我过去还不能肯定潜伏在画后面的是什么,现在我能肯定那里躲着一个女人”,尽管“她想爬出来,可是墙纸把她们牢牢封住”,而且“就在她们要冲出来时,墙纸把她们顶了回去”[5],为解救被禁锢在墙纸背后的女人,妻子一心想着撕破墙纸,并最终发疯。根据空间隐喻的内外图式,“内”隐喻着空间范围的束缚,在《黄色墙纸》中则指墙纸对其背后的女人的禁锢,进而隐喻男性威权对女性的压抑和束缚;而“外”则指对空间范围束缚的突破,在《黄色墙纸》中指的是被墙纸禁锢的女人试图突破束缚的举动,以及妻子撕破墙纸,帮助里面的女人逃脱禁锢、追求自由的不懈努力。最后,妻子终于意识到“晚上得回到墙纸后面去呆着,这太困难了”[6],这句话不啻于女性觉醒和反抗的宣言!为了享受自由,妻子便随着逃出墙纸禁锢的女人在卧室里随心所欲地爬行起来。为了保证这种自由不受干扰和侵犯,她干脆将钥匙扔出了婴儿室。
在故事的结尾,当丈夫回家看到撕碎墙纸后精神崩溃的妻子在卧室里漫无目的爬行的场景,昏然倒地,而妻子“每次不得不从他上面爬过去”[7]。根据空间隐喻的上下图式,丈夫的昏倒在地,隐喻着在女性的抗争下,男性从权威位置上的跌落,而妻子“从他上面爬过”,则隐喻着女性的后来居上,以及女性抗争的最终胜利。
《黄色墙纸》的空间结构设计极为巧妙,并与妻子心理状态的发展相互参照,读者可以从情节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意象图式里体会妻子的心理变化,揣摩作者的意图,进一步分析理解作者设置空间形式的隐喻意义,并最终解读出作品女性觉醒和抗争的主题。
参考文献
[1][2] Lakoff, George. et al. Metaphors We Live By [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4.
[3] 金莉.玛利亚的传统价值和夏娃的独立意识——十九世纪中叶美国妇女作家及其笔下的女性形象[J].《美国研究》,1996.
[4]Golden, Catherine. The Writing of "The Yellow Wallpaper": a Double Palimpsest [J]. Studies in American Fiction.1989,17.
[5][6][7]McMichael, George. et al.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M].7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Inc.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