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花
摘 要:本文主要从这首诗写给谁,为什么写这首诗两个方面分析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所要表达的主题即诗歌艺术的永恒魅力。
关键词:十四行诗第十八首;莎士比亚;主题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02
2016年是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年的忌辰。对于只要有点文学素养的人都耳熟能详的名字,他的伟大是毋庸置疑的。英国文化部举行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包括重新排演其经典戏剧,举办读书研讨会等等。在中国也有一些列的纪念活动,很多出版社重新设计出版其作品。作为一名莎士比亚作品的爱好者与推崇者,笔者借其机会重新阅读其经典故事,研究文本中的经典字词,妙语,挖掘其风靡世界四百年而不衰的有意思而好玩的原因,以纪念之。而研究经典字词,妙语还得首推诗歌,莎翁的诗歌包括两部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而笔者独喜欢他的十四行诗,尤其是其中的第18首。上学时读此诗,听老师讲:莎翁一生创作了154首十四行诗,其中第1到126首是写给一位年青的男性贵族的,而这第18首即是其中著名的一篇。主要表达了作者对美的赞美,体现了作者人文主义的思想。当时对此诗的理解也仅限于此,至于为什么?怎样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却也不甚了了。后来,笔者自己从事英美文学教育,对于此诗有了更多的研究,也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目前对此诗有这么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些学者认为此诗表达了一个思想:爱征服一切。通过对爱的描述,表达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也有些学者认为,这首诗主题不是爱而是时间。诗中赞美了永恒不变的时间,同时也是为了以写时间为主题的第20首十四行诗作铺垫的。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这不是写给男性的,而是写给一位女士的。理由是:十四行诗出版的时候,排版是由出版商定的,而不是莎翁本人,出版商把顺序搞错了。此观点的忠实粉丝是约翰麦登,其执导的《莎翁情史》(又名《恋爱中的莎士比亚》)中对此观点进行了阐述。甚至于有些学者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莎翁作为一位同性恋患者隐性的需求渴望。当然也有人认为,这首诗不是特意写给谁的,而是反映了莎翁对其某一段生活时期的感慨。这首诗写给谁?主题是什么?一直是学界所争论的话题。
关于这个争论的话题,本文作者提出自己的看法:这首诗到底写给谁,虽然学界不能定论。但笔者认为,根据当时的社会文化特点,诗人写诗赠送给有钱有权势的贵族以求庇护和赞助是当时的整个社会风气亦是一种时髦。莎士比亚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定然亦不会免俗。那么后世对写给谁这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不同声音?究其原因是这首诗的用词所表达出来的情感都是情人之间的话语,因而才有这么多的猜测。其实在中国古时侯用情人之间的爱语赞美所尊敬与欣赏之人比较常见。李白就曾经写过: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感情直白,用词大胆而直率。但我们从不曾认为李白与孟浩然是一对隐性的同性恋。相反我们尊敬而理解这种高贵的情感。一个是中国的诗仙,一个是英国的文豪,一个用诗歌唱出了中国大唐盛世,一个写出了英国文艺复兴的脉搏。有人可能会说,李白赞美的是内在的品性。而莎士比亚更多歌颂的是外在美。其实只要我们回过头看一看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就不难理解其为什么会歌颂外表美。那正是英国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社会核心价值观主张人是万物之本,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肯定现世人生,人生的目的即是为了现世美好生活的享受。处于这种社会背景之下的诗人为了生活常常会写诗歌颂权贵以求庇护,当时的女皇伊丽沙白一世就供养着一批诗人,歌唱家等艺术家为其歌功颂德。莎翁在诗歌中对所尊敬之人竭其所能地赞美,正是时代所趋,同时亦反映了时代的特点,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若仅因这首诗是写给当时某个有权势的贵族而对莎翁是男同性恋患者的猜测,亦是没有道理的。
另外这首诗的主题也是历来争议颇多。有倾向于认为是爱,有认为是时间,亦有人认为是美,也有认为是诗歌艺术的不朽,更有认为是双重主题:一是赞美诗人爱友的美貌,二是歌颂了诗歌艺术的不朽力量。作者认为诗人在这首诗中主题非常鲜明,因为是写给当时的权贵以求庇护,不管诗人采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技巧与手法,目的都只有一个:“我”的诗歌是有用的,有价值的,五月的娇蕾会香消玉残,美好的夏日也是转瞬即过,所有的美好都有消失的时候,而能留住美好的只有诗歌艺术,唯有此能够使“你的美”不朽。为了达此目的,诗人开篇即“我能否把你比作夏日?”而第二行却情感急转直下,自我否定道“你比夏天更可爱更温和”。表达了诗人在内心对友人的赞美和热爱。在第三和四行中诗人又转入另外一个意象“五月的娇蕾”,但这么美的“五月的娇蕾”“美好的夏天”却会转瞬即逝,令人伤感而无助。紧接着下面的四行更是诗人用自然界的更替,缓缓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惊讶所有美好的值得爱的东西都会随风而逝。至此读者虽然伤感但却也只能接受这样的自然规则。但是在最后的六行 中诗人却在读者对一切所爱的美好事物的离去无计可施只能接受时来了一个急转弯,并且给出了新希望。并且提出很多美好的事物不会失去,因为它们会永久进入我们的心中保存在我们的记忆中,唯有诗歌能办成此事。在我的诗歌中,你的美永远不会老去永远不会失去,这也正是诗人在这首诗歌所要表达的主题就是诗歌艺术的不朽力量。
诚如莎士比亚在此诗歌中所言,“只要有人类生存,或人有眼睛。我的诗就会流传并赋予你生命”历经四百年,我们今天依然在他的诗歌中寻找着美以及美好的事物,并且会一直流传下去。
参考文献:
[1]安东尼·伯吉斯著 刘国云译.莎士比亚传. 北京出版社,1987.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上、下卷。
[3]李赋宁主编.欧洲文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第一卷.
[4]屠岸.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外国文学研究》, 1982,第1期.
[5]钱兆明.评莎氏商籁诗的两个译本.《外国文学》,1981,第7期.
[6]梁宗岱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二首.《文学杂志》,1937,6月1卷第2期.
[7]梁宗岱译.莎士比亚的商籁.《民族文学》,1943,第1卷第2—4期.
[8]王忠祥.真、善、美的统一——评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华东师范学院学报》,1981,第1期.
[9]S.斯宾德尔.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之谜.纽约:纽约出版社,1962.
青年文学家2016年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