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隐形女性”形象分析

2014-12-22 02:25陈航
南北桥 2014年10期
关键词:闺怨古诗十九首思妇

陈航

【摘    要】《古诗十九首》此类作品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状态和精神生活压力所承受的巨大痛苦。汉末的宗法和取士制度,驱使文人不得不离井背乡,常年漂泊在外。这些文人或在仕途作无望的追求,或在异乡逃避政治的迫害,因而更渴求有爱情和家庭的温馨,从而使孤独而屈辱的心灵得到慰藉。诗中尽书羁旅行役、相思怀人之苦。

【关键词】思妇  游子  寂寞  闺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10.181

一、创作主体转变的时代背景

在宗法社会中,女性因所处的环境,只能把生命的全部寄托于丈夫和婚姻关系。在汉代对妇德教化的加强,“三从四德”在女性出生之后就被深深的烙印在内心,根深蒂固的存在着。“三纲五常”更是影响着整个封建社会达数千年之久。在思想崩溃、政治腐朽、经济凋敝的时代背景下,文人志士,在官不得权,言商不得志。正是这个政治经济极度衰颓的时期,文人本能的转向对自身生命、价值的关注,出现了游离在外,凄苦思乡的诗歌创作。同时又在诗歌中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宣泄自己的愤懑与不平。正因如此,在社会生活中长期处于弱势地位的游子心态在情感上与长期被封建道德体系禁锢的女性产生了共鸣,而思妇形象则是当时社会最具时代代表性和兼容性的多元化形象,这也是《古诗十九首》中多数以女性形象或“隐形女性”形象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游子——思妇”的喻情抒怀

汉末文人一定程度上具有了与女性世界作心灵沟通的现实基础,他们抒写女性的不幸,是在真实的同情。怜悯的同时,也融入了自己饱经忧患与痛苦的人生体验。《古诗十九首》多从女性角度写相思之苦,“游子——思妇”反映人间最真实,最普遍,最苦涩难言的情感和戚戚不离的怨偶形象。并试图由此获得普遍而久远的艺术魅力,当然也不乏显性与隐形的女性形象为创作主体出现。

(一)女性孤独等待的心理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此诗写天上一对夫妇牵牛和织女,视点却在地上,是以第三者的角度观察他们夫妇的离别之苦,实则还是以隐形女性的角度去描写思妇情怀。以迢迢属之牵牛,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而以皎皎属之织女,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女性的美。织女机声札札,不成纹理,写尽思妇借助单调往覆的劳作排遣愁苦的用心及其百无聊赖的精神状态。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弄”字。《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弄之瓦。”这弄字是玩、戏的意思。这首诗一共十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音词,即“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特别是后两句,让一个饱含离愁、孤独等待的少妇形象跃染纸上,意蕴深沉浑然天成。

(二)女性追求爱情的心理

在西汉末年的文化背景下,不难推测,诗作多出于须眉之手,而作者以思妇口吻述情,更印证了“隐形女性”形象在《古诗十九首》中的普遍存在性。“与君生别离”,这是思妇“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回忆,更是相思之情再也压抑不住发出的直白的呼喊。游子离家万里,以故乡与思妇为天涯,所谓“各在天一涯”也。当时战争频仍,社会动乱,加上交通不便,生离犹如死别,当然相见无期。“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思妇说:自别后,我容颜憔悴,首如飞蓬,自别后,我日渐消瘦,衣带宽松,游子啊,你还不归来啊!正是这种心灵上无声的呼唤,才越过千百年,赢得了人们的旷世同情和深深的惋叹,同时也表现出东方女性热恋相思的心理特点。

(三)女性忧患猜疑、自我安慰的心理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怕过了时节你还不归来采撷,那秋雨飒风中将随著秋草般的凋谢。满满的表现出女子忧患猜疑的心理。怕花期不再,恐盼君不来。表现女性的忧患不安。“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这女子的疑虑已尽显,于是改为自我安慰。她相信男方谅必坚持高尚的节操,一定会来的,不必哀怨。锦衾遗洛浦中,“锦衾”句只是活用洛神甄宓典故,指男女定情结婚,故推测是说结婚定情后不久,良人便离家远去。这是“忧患猜疑”的起因。在东汉末叶,不是求仕便是经商,也是游子背井离乡的主因。读者在阅读习惯上自然将该诗归为“思君”然用男性旁观的角度去解读该诗,也可自圆其说。这也是所谓“隐形女性”形象的又一体现,怎读何解,尽在一念。

(四)女性大胆率性的心理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这是一位娼女,长年的歌笑生涯,对音乐的敏感,使她特别易于被春色撩拔而激动。她不是王昌龄《闺怨》诗中那位少年不识愁的少女。娥娥红妆不是为与春色争艳,只是为了本就迟来伊人,盼他归来就见到她最美的容姿。她一出场就笼罩在一片垂柳郁郁的哀怨中。皆因她受苦太深,希望太切,失望也因而太沉重,使她迸发出“空床难独守”这一无声却情热的呐喊。这不是“悔教夫婿觅封候”式的精致的委婉,也只能是娼家女的坦露。诗人在自然真率的描摹中,显示了从良倡家女的大胆率性。

钟嵘的《诗品》赞颂,《古诗十九首》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具有极高的文学和艺术鉴赏价值。在东汉中后期,社会矛盾日渐激化,文人要适应汉末统治阶级取士的制度的要求,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察举制的驱使,远离家乡,奔波在天子脚下,望一朝被举,功成名就。而交通和通讯资源的极度匮乏落后,以至于一朝离家,归期无望。其中很多游子思乡之作,然“男儿有泪不轻弹”书凌云壮志易,言儿女情长难的成分在其中。男子并非没有这些情感,而是需要通过虚化的女性的形态和语言去表达出,那些不容于大男子气概的存在。故而“古诗十九首”就是通过以隐形女性形象的表现,体现了当代文学观念的变革,突破了儒家“发乎情,止乎礼仪”的传统束缚。

参考文献

[1]作者姓名,孙玉冰.电子文献题名《<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意向分析》2011年1月.

[2]作者姓名:李祥伟.书名《走向“经典”之路:《古诗十九首》阐释史研究》出版地,济南.出版者,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年,2011年12月.

[3]作者姓名:周振甫.书名《诗经译注(修订本)》出版地,北京.出版者,中华书局.出版年,2010年3月.

猜你喜欢
闺怨古诗十九首思妇
春 思
长相思·一重山
《诗经》和《古诗十九首》中的“ 思妇诗”比较研究
新闺怨
从言语层面浅析诗歌郑愁予《错误》的美
唐代边塞诗中的闺怨之音
吴藻词研究
《古诗十九首》的色彩
《古诗十九首》教学实践初探
《古诗十九首》思想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