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洁
【摘 要】如何提升小学教学质量呢?一是可以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二是可以以问题情境促进学生解题能力,创设条件让学生亲身实践以增强思维能力等。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质量 教学氛围 问题情境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10.084
有些小学生学好数学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提高数学成绩?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提升小学教学质量呢?这里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实践,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
学生都喜欢教师的幽默风趣,也欣赏教师的耐心细致,在这样的教学需求下,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够在自己的教学中,多去探索一些能够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的方式方法,会促进学生很好的学好数学。因为儿童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可以消除紧张的情绪,抑制学习中的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度的兴趣,使内心世界变得活泼、开朗,从而有效地改善他们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和实践能力。如何达到这样的效果呢?
一是多带笑容给学生,以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教师推门走向讲台,就像演员出幕走向舞台一样,应立即进入角色。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决不能将其情绪带入教室,若将不愉快的情绪传染给学生,注定这节课失败无疑。教师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目光,可以消除师生间的鸿沟,缩短师生间情感的距离,可以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安详的基调,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二是要起设计有趣的问题,教师要设法将一些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去品尝学习数学的乐趣,使课堂产生愉快的气氛。如在进行珠算加法训练时,学生就感到枯燥,若用趣味的故事来进行,将有神奇的效果:“一张纸按0.1毫米算,折叠多少次后,厚度可超过珠穆朗玛峰呢?”有的学生怀疑能否办到,有的说至少也得三天,这时你告诉学生,3分钟内就可办到,但要借助珠算。此刻学生哗然,纷纷动手,在连加27次后就远远超出了世界最高峰。在数学百花园中,趣题比比皆是,如我国的“百鸡问题”、“韩信点兵”、“三人分钱”等,国外的“毕达哥拉斯算题”、“丢番图和墓志铭”等,都是进行“愉快教育”的好素材。三是恰当的风趣幽默,能活跃课堂气氛,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许多有经验的教师上课时常出现师生开怀大笑而又秩序井然的气氛,这都得益于教学中的风趣与幽默。如在讲“鸡兔同笼”问题:“有头45个,足116只,问鸡兔各几何?”时学生心算、笔算后仍面露难色。这时教师下令:“全体兔子起立!提起前面两足!”学生开怀大笑。之后,教师说:“现在兔子和鸡的足数一样了,上面45个头,下面多少足呢?”学生答:“45×2=90只。”“少了多少足?”“26只”这时学生欢快地叫起来“有26÷2=13只兔子,32只鸡”。我想,在这样的轻松幽默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一定乐于学习数学,也能够有兴趣学好数学。
二、以问题情境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发展
科学的思维是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支配下,借助于直觉思维和想象,将已有的知识信息进行“重组”的一种思维活动。而教材配套的习题不仅枯燥无味,而且几乎都是只需套用例题的解题模式就可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教学新知后,很有必要对习题进行筛选,以免过多的重复练习,并适当增设一些科学的问题情境,以促进学生解题技能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如教学平均数问题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一天,李老师从文具店买了一盒圆珠笔。用于奖励大胆创新的同学。班长见后问道:‘老师,买这盒笔要花多少钱?老师想了一下说:‘若少买2支,要7.2元;若多买2支,却要10.8元。同学们,你知道这盒笔的单价是多少钱吗?每支笔的单价又是多少呢?”这里提出的两个问题虽不算复杂,但不同于一般的平均数问题。如解答前一个问题,可想象成大、中、小三盒依次相差2支,小盒的是7.2元,大盒的是10.8元,进而作出判断,中间那盒的单价就是大、小两盒单价的平均数,列式为(7.2+10.8)÷2=9(元)。解答后一个问题时,却要凭借直觉、想象或作图观察,才能重组出新的数量关系,进而求得每支笔的单价为:(10.8-7.2)÷(2+2)=0.9(元)。
当然,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阶段而定。如毕业班的平均数问题复习课: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学们,老师在卡片上写了一个最简分数(背面朝学生)。已知分子加1后,可约简得;若分子减1,却可约简得。大家猜一猜,这个分数是多少?”解答这种问题,通常需进行多次通分和反复检验才能找到答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先启发学生思考:“当分子加1后,分数值比原来大了多少?(大了一个原分数单位。)当分子减1后,分数值又比原来小了多少?(小了一个原分数单位。)根据这一特点,能否找到新的解题捷径呢?”绝大多数学生凭借直觉和想象,很快就与平均数问题联系了起来,进而得出了新的解答方法。由此可见,在教学中适当增设一些科学新颖的问题情境,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
三、创设条件让学生亲身实践以增强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与把握,同时也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在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内容的时候,因为它与前面学生学过的计量单位(元、角、分、厘米和米)相比,它不如货币单位那样为学生日常生活所熟悉,也不如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它虽然“看不见”,却“摸得着”(学生有轻、重的生活经验和肢体感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体验活动,在具体情境中感觉体验1克、1千克的实际重量,建立重量观念。例如,课始可安排学生观察两个粉笔盒(一个空盒,一个装有粉笔),先让学生猜测它们各自的轻重,再让学生亲自掂一掂,使学生懂得要比较物体的轻重,不能光靠眼睛的观察,而要采用掂一掂或称一称的方法。认识千克与克的主要目的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估计出1千克和1克的大约重量。因此,教师除了按课本中安排的活动内容让学生实践体验以外,还要尽量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与估测游戏活动。在教学中,可以在“数”和“量”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让学生在“量中用数,数中学量”。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猜测、估算黄豆粒数的游戏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在准备好的黄豆中称出1千克,让学生估计一下,l千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看谁用的方法好?学生可以有多种方法去进行。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推测出2千克、5千克黄豆的总粒数。这样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体验、理解数学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