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是检验信息化的唯一标准

2014-12-22 14:55熊伟
中国信息化 2014年17期
关键词:唯一标准沟通模式市场需求

本刊记者|熊伟

技术导致的局部变化可能是突然而至的,技术带来的整体变迁却保持着稳定的方向和速度,从不后退,从不掉头。信息化的大潮正在产生既广且深的影响,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那些带来“模式切换”的信息化应用。模式切换有很多种:生产模式的切换、服务模式的切换、流通模式的切换、消费模式的切换、沟通模式的切换,等等。

在新模式明显的优势面前,人们显得很“健忘”,可以毫不犹豫地摒弃早已适应的旧模式,迅速忘掉它们。有一个频频出现的句式,很说明问题——“现在我们都……”。有机蔬菜生产商说:“现在我们都用条码管理了。”运输公司经理说:“现在我们都能掌握货车的位置,统一调度。”医院检验科的人说:“现在我们都实现检验结果自动打印了。”电影观众说:“现在我们都网上选座买票了。”

推动模式切换的是信息化。信息化的动力有两个来源——市场需求和政策引导。市场需求又包括应用市场的需求和资本市场的需求,后者提供的动力也被称为投资动力。市场需求可能单独起作用,政策引导也可能单独起作用,但我们常常看到它们共同起作用,而且“合作”得还不错。有很多市场需求和政策引导推进信息化,带来模式切换故事——北斗产业化应用的故事,电商驶入乡村蓝海的故事,食品公司用移动设备提高效率的故事,医生用手机APP查病例的故事……

无论动力主要来自市场需求,还是主要来自政策引导,检验信息化水平的唯一标准是应用实效。一项信息化技术好不好,一个信息技术产品好不好,一个信息化工程实施的质量好不好,对信息系统的维护好不好,只有评估应用的实际效果之后才能知道。那些成功实现了生产模式、服务模式、流通模式、消费模式、沟通模式切换的信息化技术、产品和项目,就是有实效的。与此相反,“从纸上来,到纸上去”的项目——开始于政府部门的指导意见,结束于评审报告的项目,是没有实效的。这些项目分为两种,要来钱的和没要来钱的,但无论它们是否如愿拿到了政府扶持资金,对信息化建设都没有积极意义,只有负面作用——浪费公帑,浪费机会。

以应用为检验信息化的唯一标准,不是不重视对技术创新的促进。技术创新是为应用服务的,有些新技术的应用可能需要摸索尝试的阶段,一时不知道用在哪里,但最终存活下来的新技术一定能够应用。在关键的亟需自主化的技术环节,国家正在加大力度投入扶持新技术,比如北斗导航。原创的技术、产品一旦开始成熟,还是要落脚到应用上——信息技术和产品的应用,也得益于市场需求和政策引导的推动。

应用是检验信息化的唯一标准,因为技术要为人服务。

猜你喜欢
唯一标准沟通模式市场需求
拉开中国改革开放大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ICARE沟通模式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护理实习生带教中的应用
麻纺标准紧贴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不旺 红枣行情暂稳
CICARE沟通模式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A Private Practice
论组织中有效沟通模式
科学家的提问
辉门:用品牌拉动市场需求
素质教育重在打破“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