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的过去与未来

2014-12-22 14:55孙杰贤
中国信息化 2014年17期
关键词:头戴式蓝牙手表

本刊记者|孙杰贤

有人用“呼啸而来”形容可穿戴技术和设备,贴切至极。无论是让人津津乐道的谷歌眼镜,还是众人翘首期待的苹果iWatch,可穿戴在哪都是主角。

就在前些天,日本一家公司推出一款全彩LED“气氛眼镜”的可穿戴设备,功能强大到绝对让你“大跌眼镜”。比如,它会通过“闪光”的方式提醒主人:“手机离你有些远了,别丢了它”、“厨房煮的面差不多好了”;甚至当主人遇到紧急情况并在手机中输入SOS时,这款眼镜便会显示“···─ ─ ─···”莫斯电码。

来自赌场的“George”

可穿戴技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提出,目的是通过“内在连通性”实现快速的数据获取、通过超快的分享内容能力高效地保持社交联系。有趣的是,可穿戴的设备的雏形和起源却是一个“赌具”。

当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Edward O.Thorp和Claude Elwood Shannon(后来这两个学生都成了闻名全球的数学家)等人研制了一款用于轮盘赌的产品(当时还称不上是计算机)以增加赌博的胜率。据称,利用该设备,赌博的胜率提高了40%。当然,这个数据无法考究。

而真正意义上的可穿戴产品是一款名为“George”的微型计算设备。在当时成千上万的赌徒中,有个名叫Keith Taft的人,他是雷神(Raytheon)公司的一名工程师,工作涉及集成电路,爱上了“21点”。在Edward O.Thorp和Claude Elwood Shannon等“前辈”们的启发下,他萌生了用电脑来算牌的想法。于是,Keith Taft基于英特尔的4004和8008微处理器发明了一款用脚指头操作的可穿戴计算机——George。产品有15磅重,约合6.8千克,主要是电路板和电池组合,会被固定在赌徒的上腹部,电线顺着腿溜到鞋子里,输入卡和开关也都藏在鞋子里。虽然George在一开始表现令人失望,但经过Keith Taft跟他的儿子Marty Taft的努力改造,George的表现有所起色。George之后是George2,然后是David,再之后是Thor,他们可以称得上是可穿戴设备的鼻祖。

100亿美元

在赌场而非实验室这便是可穿戴设备的起源,之后的几十年,可穿戴市场一直很窄众化。这种局面一直到2012年谷歌公司推出智能眼镜才被打破,可穿戴设备从此广泛进入普通消费者视野。在CES2014上,Garmin、Intel、Sony、CSR、Fossil、Pebble等国际巨头分别展出了健身腕带、智能腕带、健身追踪器、蓝牙智能首饰、高端智能手表和不锈钢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此外还有高通公司的可穿戴健身追踪器和智能手表,谷歌基于Helpouts新服务研发的可穿戴式摄像头,微软自有品牌可穿戴设备以及智能眼镜等。

现在的可穿戴设备无论在形态、功能还是规模和应用上都今非昔比。以目前市场上最受关注的可穿戴设备类型智能手表为例,主要可以分成三类:手机伴侣类、运动和健康检测类、手机类。手机伴侣类智能手表一般通过低功耗蓝牙技术与智能手机连接,提供来电、短信等提醒功能,接听电话功能,比如三星Gear。而运动和健康检测类手表主要用于运动、能量消耗、生理体征检测等,手表的功能只是附带比如爱普生Pulsense。手机类手表拥有完整的手机功能,有SIM卡,可以看做一台缩小的手机,比如Neptune Pine。

相关机构预测,2014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1亿台,按平均每台100美元的价格计算,2014全球可穿戴设备销售规模将达到100亿美元。

以人类的思考方式

那么,未来的可穿戴将是什么样子呢?

今年初,一家名为Refresh的公司推出了一款针对谷歌眼镜的同名应用——Refresh,能够通过检索用户日历,查看用户正与谁会面,并为用户呈现该人士的基本资料。

Refresh应用现在看来略显粗糙和简单,但它在努力解决这样一个问题:知道用户想知道什么,并告诉他答案。而这正是可穿戴的愿景和诉求,代表了可穿戴式计算技术的未来。

想象一下,未来,可穿戴式计算设备用户无需进行任何操作,就能知道一切。约好的朋友会因交通堵塞要迟到,餐厅的鲑鱼评价不好,停车收费表20分钟内过期,卫生间在酒吧二楼右转等。所有这些信息会在用户需要的时候准确、及时地出现,这才是可穿戴式计算的真正价值。但是可穿戴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那就是获得人类的思考方式,也就是人工智能。通过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后端服务器能找出用户的需求,获取答案,将之交付到用户大脑的工作相对来说就比较简单了。

原摩托罗拉公司的技术未来学家Joseph L.Dvorak曾说过,20世纪90年代计算技术反映在微处理器的优势上,21世纪初的前10年反映在网络的优势上,在21世纪的第2个10年则要体现在人的优势上。在强调发挥人的优势这点上,可穿戴定将会繁荣发展。

可穿戴设备演进历史

1972年:KeithTaft发明了一款用脚指头操作的可穿戴计算机George。

1975年:Hamilton Watch推出Pulsar计算器手表。

1977年:CC Collins为盲人开发了一款可穿戴设备,使用头戴式摄像头将图像转换成背心上的触觉网格。

1979年:索尼推出Walkman卡带随身听。

1981年:史蒂夫·曼恩(Steve Mann)设计背包式电脑,具备了文本、图像和多媒体功能以及头盔式显示器。

1984年:卡西欧开发Casio Databank CD-40,这是全球最早的一批能够存储信息的数字手表之一。

1989年:Reflection Technology开发Private Eye头戴式显示屏;Megellan公司推出了消费级手持GPS设备。

1990年:Olivetti推出一款胸章,可以将用户的ID发送到办公楼上的红外接收器,从而追踪用户所在位置。

1993年: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KARMA增强现实系统,其中包含了一台Private Eye头戴式显示屏。

1994年:多伦多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款腕式电脑,将键盘和显示屏固定在前臂上;可穿戴设备之父Steve Mann开发出专门记录生活的可穿戴无线摄像头。

1999年:RIM公司推出首款产品——RIM 850双向寻呼机。

2000年:全球首款蓝牙耳机发货。

2006年:耐克的苹果团队开发了一款记录行走距离和速度的设备,需要与iPod Nano配合使用,售价20美元。

2008年:Fitbit推出首款健身设备,可以夹在衣服上,并追踪用户的步数、行走距离、热量消耗、运动强度和睡眠状态;Looxie推出可以固定在耳朵上的可穿戴摄像头,每天最多能记录10小时视频。

2010年:Brother推出AiRScounter头戴式显示器,可以将大小相当于14英寸屏幕的内容投影到用户前方1米左右的地方;Eurotech Group开发Zypad,这是一款固定在手腕上的小型触屏电脑。

2011年:Jawbone推出Up健身腕带,可以追踪睡眠、运动、饮食状况,并与智能手机应用关联。

2012年:索尼推出SmartWatch,使用蓝牙与Android手机相连;Pebble发布Pebble Watch,提供健身和健康追踪、上网、语音导航等功能。

2013年:谷歌向部分用户推出测试版谷歌眼镜;三星发布Galaxy Gear智能手表,可以使用蓝牙与Android智能手机相连;日产公司发布Nismo智能手表,可以为驾驶员提供平均时速、油耗和驾驶员心率等信息。

2014年:日本三城控股公司开发出了通过让眼镜发光来通知佩戴者电话、邮件、SNS(社交网络服务)消息、预定通知、股价变化、突发雷雨等信息的可穿戴设备“FUN'IKI”;苹果iWatch的传言甚嚣尘上。

猜你喜欢
头戴式蓝牙手表
蓝牙音箱的直线之美
谁偷走了手表?
兼具蓝牙和收音机功能 Cambridge Audio(剑桥)AXR85
甜蜜在线
手表
读书看报 解放双手
苹果要推出头戴式耳机
头戴式耳机
麦唛的手表
嘻嘻猴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