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玉康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
以“一个主体两个机制”构建高职教育校企社政合作的协同创新机制
袁玉康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
我国高职教育校企社政合作的研究与实践已有多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内在动力与自发机制,当前校企社政合作必须从模式探索转向机制探索,本文提出建立“一个校企社政联合的合作委员会,一个评价机制,一个保障机制”,以促进校企社政协同发展,推动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高职教育;校企社政;合作;创新机制
“校企社政”即学校、企业、社区、政府,是中国高职教育四个重要攸关体,促进校企社政的深度合作、联动发展,是高职院校可持续性的必由之路,也是培养社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目前,高职教育校企社政合作从模式探索转向机制探索,机制建设正是当下我国高职教育校企社政合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近些年在教育部门和学者的大力宣传和提倡下,国内校企社政合作得到很大的发展,形成了“订单式”、“产学结合式”、“工学交替式”、“共建实训基地”等校企为主的合作模式,但由于追求目标不一致,政策不明确,目前校企社政合作普遍存在合作表面化、层次低、运行不稳定等问题。结合本专业,谈谈校企社政合作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企业参与程度不深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时,企业往往只是象征性的参与讨论,提出观点,而没有深入的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研究和制定中。
1.2 企业积极性不高
由于缺乏奖励和优惠政策,出于效率和人力资源成本的考虑,企业往往不太愿意接受实习生。
1.3 实训基地成果不突出
本专业两个实训基地,接受了多名实习生,实习生在实习基地完成了一些社会项目,个人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但在基地实习学生都是相对固定的,模式也是比较单一,对专业的整体建设和发展,没有起到联动推动作用。
1.4 缺乏政府政策支持与引导
政府对于校企合作,除了表示提倡支持,没有实质性的行动,这对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是一个硬伤。
1.5 社区对学校不了解,对专业不熟悉
由于缺乏交流和互动,社区对于学校的发展方向,对于学校专业的设置和特点不太了解,导致社区常常苦于寻找教育与技术资源,而学校却找不到实践的平台和锻炼的机会。
综合上述情况,目前校企社政合作还是处于浅层次的初级合作阶段,缺乏互利共赢的联动机制,校企社政各方的目标、教学链、利益链没有统一起来。
2.1 经验借鉴
西方国家有着非常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如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学生经过高职院校和企业或者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践场所的培养,从而获得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政府出台各种政策规定,使校企合作制度化。
美国“社区学院”的教学模式,它设在美国的各个社区中心,学校根据企业需要来设置专业和课程,并与有关企业签订合作合同,确保学生就业,同时拥有专门管理机构“大学—企业委员会”。
澳大利亚“TAFE”教学模式。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简称TAFE)主要承担职业学院学生的学习工作,相当于校企合作教育培训机构,在学习工程中学徒的工资由企业雇主提供,而保险、福利以及培训过程中产生的费用由政府支付,澳大利亚行业协会能够参与国家各种职业教育、培训政策的制定,主导TAFE学院的整个运行。
2.2 启示与思路
通过对西方国家先进职业教学模式的学习,我们得出以下启示:要办好高职教育,影响高职教育的校企社政四个攸关体必须共同参与,各个攸关体的责任和义务必须明确,使校企社政的目标、教学链和利益链统一起来,实现双赢与共赢。
2.2.1 学校方面:应主动服务政府,服务地区经济发展目标;主动服务企业,主动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技术创新,品牌建立,企业文化建设,集中优势师资为企业员工开展培训;主动服务社区,努力提高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结合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提高自身服务社会的能力。
2.2.2 企业方面:应当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拥有战略的眼光和目标,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等,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生,为企业储备高素质员工。
2.2.3 社区方面:应充分信任学校,有效利用学校的资源,为学校提供相关实践机会,建立机制,鼓励社区和学校的深入合作。
2.2.4 政府方面:应当承担引导责任,积极搭建平台,促进校企社政各方深度合作,提供政策支持,财政支持、人力支持。
综上所述,要想办好高职教育,必须要求校企社政各方共同参与,建立一个共同体,来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个主体两个机制”:一个“主体”即建立一个校企社政联合的高职教育合作委员会;两个“机制”即建立校企社政合作的“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通过“一个主体两个机制”的校企社政合作的协同创新机制,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推动社区的多元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推动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3.1 建立一个校企社政联合的高职教育合作委员会
3.1.1 高职教育合作委员会的职责
委员会为半官方机构,代表政府执行校企社政合作的相关工作。其主要责任包括:A、为政府提供校企社政合作的实施方案,并监督各方落实项目合作情况,在项目合作结束后,及时给予各方客观评价,并向政府提出奖励或处罚意见。B、与校企社政各方密切沟通与联系,明确各方的需求与目标,然后根据这些需求与目标,研究和制定相应的政策,协调各方的利益与责任,促进校企社政合作项目的有效运行。C、定期召开理事会、研讨会、报告会,讨论合作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的方法和未来发展策略问题。D、定期到学校、企业、社区、政府汇报委员会的工作进展与成果,宣讲委员会的一些项目合作方案与政策,解释相关的疑问,并接受校企社政各方的监督。
3.1.2 高职教育合作委员会的组织架构
委员会以区一级为基本单位,由政府、企业、社区、学校等各方代表组成,设立委员会主席,秘书长,理事会等职务,有专职的办公人员和固定的办公场所。委员会主席、秘书长、理事会成员由选举产生,其中理事会成员比例为4(学校):4(企业):1(社区):1(政府),以企业和学校的专家为主要构成人员,体现校企的主体地位。
3.1.3 高职教育合作委员会的经费投入
委员会的相关费用原则上由学校、企业、社区、政府共同承担,校企社政合作项目所产生的利润也用于补贴委员会,同时利用捐赠、资助、基金等形式,广泛吸收社会及民间资本,构建多渠道的资金筹措体系。为了节省开支,调动社会资源,提高大家参与度,可以采取以下措施:A、委员会的办公场所可以灵活安排,委员会可以设在学校、企业、社区、政府内,各方可以主动申请,申请方需为委员会提供相应的办公场所和办公条件。B、委员会组织的会议,可以由委员会内各方或单位挂名赞助;C、非委员会常规安排的,而是应一方或个别单位要求而举办的会议,费用由发起的一方或单位承担。D、部分工作人员,可以从各方或社会招募志愿者,以减低人力资源成本。
3.2 建立一个校企社政合作的评价机制
为了不断提高和完善合作的效益与机制,必须要建立评价机制,定期对合作项目进行评价,成功地进行表彰和奖励,失败的进行整改或处罚。评价机制从三个方面去实施,即过程性评价、成果性评价和特色与示范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主要看校企社政各方在项目合作工程中,履行责任的情况,包括规章制度的制定、合作的方式方法、投入的力度、执行的强度、专项资金使用绩效等等。
成果性评价:主要看项目合作的成果,包括项目合作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资源利用、科研成果、技术转让成果、软硬件的提升、实训基地的建设、“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企业员工和社会人员的培训、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建设修订、课程设置与开发等等。
特色与示范性:主要看合作项目的创新之处,是否具有自己的特色,以及项目的可借鉴可推广的优势。
3.3 建立一个校企社政合作的保障机制
3.3.1 建立校企社政合作的保证机制。
委员会制定校企社政合作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为校企社政合作提供一个制度保障。明确和规范校企社政各方的责任、权力、利益,通过制度为校企社政合作的健康有序运行保驾护航。首先,明确培养社会人才,是社会共同的责任,校企社政各方都必须共同参与,把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研生产统一起来。其次,每个合作项目都要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合作内容,规定各方权利与义务。再者,完善财政投入机制,保证合作项目的经费支持。
3.3.2 建立校企社政合作的监督机制
委员会要成立监督小组,在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完善相应的管理和监督制度,强化制度的约束力和道德的约束力,执行监督工作。监督机制包括过程性监督、成果性监督和相互监督。
过程性监督主要对校企社政合作工作内容的监督,主要监督各方是否履行合作义务、是否按规章制度办事、是否按规定投入,是否合理使用资金等。成果性监督主要核查项目合作成果是否真实有效,项目评价是否公平公正。相互监督,规定合作各方相互监督,向委员会甚至更高一级委员会提交监督意见。
3.3.3 建立校企社政合作的奖励机制
根据项目的评价结果和监督反馈意见,对于具有成效的校企社政合作项目给予表彰和奖励,给以政策上的优惠,包括财政、税收、工商、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科研攻关、继续教育、社会宣传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同时,对于捐款、资助合作委员会的单位或个人,可以适当减免所得税,并对单位或个人进行表彰;对于积极推广、参与项目合作的先进单位或个人进行表彰。
相反,根据项目的评价结果和监督反馈意见,对于成效不佳的合作项目或不积极参与合作的各方,给以一定的约束或处罚,如在参与社会公共项目、银行贷款、工商税收、营业许可等受到制约。
[1]游秋琳.财经类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J].2012(2).
[2]吴志伦.基于“双赢”的高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J].观察思考,2012(3).
[3]王向岭.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模式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模型构建与战略思考[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2(7).
G717
A
1671-0037(2014)05-14-2
袁玉康(1982.2-),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景观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