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下床对主动固定电极起搏器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2014-12-21 07:35:34金献萍贾赟丽蓝春晗姜晓冬胡昌兴莫春华覃丽萍
护士进修杂志 2014年19期
关键词:囊袋酸痛腰背

金献萍 贾赟丽 蓝春晗 姜晓冬 胡昌兴 莫春华 覃丽萍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广西 南宁530021)

随着心脏起搏技术的发展,起搏器已成为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起搏电极导线也由原来的被动电极发展至具有植入部位灵活、电极脱位率低等优势的主动电极,并在起搏器植入术中广泛应用。传统的护理常规要求起搏器植入术后保持平卧或略向左侧卧1~3d[1],以避免电极脱位、囊袋血肿、伤口出血等并发症,但长时间卧床易导致患者出现腰背酸痛,排尿、排便困难等不适。相关研究表明[2-4],电极脱位、囊袋血肿与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并无明显相关性,主动电极较被动电极固定相对稳定。主动固定电极起搏器植入术后,是否需按常规卧床24h尚有争议。为此,我们对2010年7月~2014年4月我科228例行主动固定电极起搏器植入术患者进行术后6h下床活动临床对照研究,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7月~2014年4月,在我科行主动固定电极起搏器植入术患者228例。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所用电极均采用双极螺旋主动固定电极。排除标准:(1)同时合并其他疾病不宜下床的患者;(2)术后伤口持续渗血需延长沙袋压迫时间者;(3)意识障碍不能配合治疗护理者。按照手术日期单双日分组,单日手术患者入选观察组,双日入选对照组。观察组129例,其中7例患者因手术结束时间晚,术后6h为深夜,已入睡未下床而排除,实际入组122例。对照组106例。228例患者中,男性104例(45.6%),女性124例(54.4%),年龄23~90岁,平均年龄66.6岁;单腔起搏25例,双腔起搏203例;按心律失常分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07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101例,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17例,快速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锁骨下静脉穿刺,心室电极植入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或右心室心尖部,心房电极植入右心耳,起搏器埋于胸大肌前的囊袋内。术前均予以卧位指导,练习床上排尿、排便,饮食指导。对照组按起搏器术后常规护理:沙袋压迫6h,确认无出血后取下,患者取平卧位或略向左侧卧位24h。观察组术后取平卧位,沙袋压迫4~6h,确认无出血后取下,术后平卧6h后护士协助坐起后离床活动,起床时尽量避免术侧上臂及肩关节作过度活动。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方法

1.3.1 电极脱位 术后即刻行心电图检查,次日至出院前期间行起搏器参数监测、胸片、心电图检查。心电图示起搏器起搏和/或感知功能异常,X线提示电极导线在心腔中移位,或者从右心室游动到右心房或腔静脉为显著脱位;起搏参数监测提示阈值升高3倍以上,起搏功能或感知功能失灵为微脱位[5]。

1.3.2 伤口出血及囊袋血肿 术后观察患者伤口敷料6h后是否有新鲜血迹;患者主诉囊袋局部疼痛,皮肤变暗发紫,隆起,触诊有波动感,经B超确认或抽出不凝血即可诊断囊袋血肿。

1.3.3 不适症状 (1)腰背酸痛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6]。无症状为0分,1~4分为轻度不舒适,5~7分为中度不舒适,8~10分为重度不舒适(无法忍受);(2)排尿困难判定:排尿延迟、射程短,排尿时甚至需要屏气用力,乃至需要用手压迫下腹部才能把尿排出;(3)排便困难:需长时间用力排便、直肠胀感、排便不尽感;(4)尿潴留:患者膀胱内充满尿液而不能自行排出。在患者下床前调查其术后不适症状,由责任护士讲解后协助填写。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比表示,发生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腰背酸痛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表1~3)

表1 两组患者电极脱位、囊袋血肿、伤口出血发生率比较 例(%)

表2 两组患者腰背酸痛状况比较 例(%)

表3 两组患者不适症状发生情况比较 例(%)

3 讨论

3.1 起搏电极与术后卧床需要 早期起搏器采用平直的柱状头电极,不易嵌顿在肌小梁内,脱位率较高。为避免电极移位和导管脱离,通常让患者术后绝对卧床1周[7]。随着心室翼状被动固定电极导线和心房“J”型电极的使用,起搏电极脱位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但传统的做法仍要求患者术后常规卧床24h。近年来,使用的螺旋主动固定电极,植入时前端的弹簧垂直于心肌附着面旋转拧入,电极将组织吸附在内而达到固定[8],无需卧床24h等待组织纤维包绕电极。此外,心肌在每秒不停的运动,右室收缩/舒张面积差可达3.5~12cm2,左室收缩/舒张末径差可达18mm[9],电极导管在心腔内持续承受着血流流速的冲击、血液的浮力及心肌的活动作用,体位改变对电极的影响远小于来自心脏自身活动对它的影响。因此,主动固定电极起搏器植入术后卧床24h无明确理论依据。

3.2 早期下床活动对电极脱位、囊袋血肿、伤口出血的影响 电极脱位是起搏器术后严重的早期并发症之一,轻者出现原有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加重患者的症状和心理负担,严重时危及患者生命。早期下床活动的主要顾虑是可能增加电极脱位率。本研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均发生1例电极脱位。对照组电极脱位患者术后一直取平卧位未下床,证实该脱位与体位无关。2例患者均于手术次日上午行起搏器程控时发现心房阈值异常升高,判断为心房电极微脱位,经重新调整后复位。手术医师分析可能与2例患者右房室增大,右心耳常规解剖位置改变,电极导线固定难度增加有关。从表1可以看出,两组患者在电极脱位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术后6h下床活动不增加电极脱位的风险。与既往研究中[4-5,10],电极脱位与患者心脏结构改变、手术操作有关,与下床活动无关相吻合。

表1显示,两组患者囊袋血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证明与术后卧床时间无明显关系。囊袋血肿的发生与术前是否使用抗凝药物有关,观察组1例患者在术前3d停用华法令,术后出现囊袋血肿,经红外线照射等物理疗法处理,4d后血肿消失。发生血肿的另外4例术前长期使用阿司匹林,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囊袋积血。本研究发现,排除术后持续性新鲜渗血病例,经沙袋压迫4~6h后下床活动的患者不会出现伤口出血。相反,下床活动可促进患者胃肠蠕动,增加食欲,有利于营养的吸收,促进手术切口的愈合。

3.3 早期下床活动能减轻腰背酸痛,减少患者不适症状的发生 术后卧床患者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腰背酸痛,观察组主要表现为轻度腰背酸痛(94.26%),仅有少数表现为中度腰背酸痛(5.74%),而对照组则主要表现为中度腰背酸痛(76.7%),1.89% 的患者表现为重度腰背酸痛,无法忍受。研究中发现,患者在卧床2h左右后开始主诉稍感腰酸不适,6h左右感觉腰背酸痛加重,下床后症状能消除,而继续卧床的患者则表现为进行性加重,出现烦躁情绪。部分患者因长时间被动体位而出现躯体僵直状态。另外,部分患者不习惯在床上排尿、排便,加之术后伤口疼痛、不敢移动、精神紧张等原因,易导致排尿、排便困难,甚至发生尿潴留。本研究表明,观察组在排尿困难、排便困难、尿潴留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为减少或避免起搏器植入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只要术中固定良好,心腔内电极预留一定弧度,术后避免肩关节过度活动及电极牵拉,术后6h下床活动,在电极脱位、囊袋血肿、伤口出血的发生率与卧床24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是安全可行的。缩短卧床时间后患者腰背酸痛、排尿、排便困难等不适症状改善明显,可提高患者舒适度。

[1]吕云玲,南桂英.内科护理学[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13:150-151.

[2]周娟华,张珠风.老年患者永久起搏器安装术后卧床时间对并发症的影响[J].浙江实用医学,2012,17(4):313-314.

[3]毛继康,任爱勤,崔英凯,等.心脏起搏器628例植入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8):306-307.

[4]贾赟丽,金献萍,蓝春晗,等.起搏器植入术后卧床时间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3):2127-2129.

[5]邹彤,王志蕾,佟佳宾,等.心脏起搏器电极脱位原因的初步探讨[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7,5(6):411-413.

[6]万诗燕,王传英,朱琴梓.不同时间雾化吸入对住院鼻咽癌放疗患者舒适度的影[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5):464-465.

[7]孙中莉,王广.卧床时间与安置起搏器术后康复相关性的研究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4,10(12):911-913.

[8]张航,胡作英,肖平喜,等.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脱位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措施[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26(3):280-282.

[9]Jae K.OH,James B.Seward,A.Jamil Tajik.方理刚,朱文玲,主译.超声心动图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474-476.

[10]李萍,江时森,张华,等.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原因分析[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1,24(3):278-282.

猜你喜欢
囊袋酸痛腰背
术后囊袋弯曲形成在屈光性白内障手术中的意义
练肌肉不必追求酸痛
中老年保健(2021年8期)2021-12-02 23:55:49
中医疗法治疗腰背肌损伤研究
冰雪运动(2021年3期)2021-11-04 08:33:10
恢刺扳机点结合电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验案1则
摆脱腰背疼痛的困扰
“空调病”腰腿酸痛有克星
基层中医药(2018年8期)2018-11-10 05:32:02
“龙卷风”缓解腰背疼
中老年健康(2016年5期)2016-06-13 01:26:28
虹膜拉钩联合囊袋张力环在晶状体半脱位超声乳化术中的应用效果
持续封闭式引流治疗起搏器置入术后囊袋破溃患者的护理体会
西南军医(2015年1期)2015-01-22 09:08:42
老年患者植入永久起搏器术后早发型囊袋感染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