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村的致富引路人

2014-12-20 00:03潘兴扬
当代县域经济 2014年12期
关键词:河村晚熟芒果

潘兴扬

刚过完60花甲生日的冯国顺精神矍铄,老而健壮。在盐边县桐子林镇纳尔河村,他当了20多年的村党支部书记。

今年,四川省表彰 “优秀县乡村好书记”, 冯国顺榜上有名,让向来走在全县发展前列、富裕幸福的纳尔河村,又着实火了一把。

纳尔河村是冯国顺的家乡,这里处在雅砻江河谷深处。村里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地势险峻,有3个村民小组,农家逾300户,生活着汉族、彝族、傈僳族3个民族的百姓。

1992年, 38岁的冯国顺回到家乡,接手的是仅500亩的耕地,过半的贫困人口和一笔不小的欠账。回想当年,他说:“村里交通不畅,吃水、用电、嫁娶都难。全村成百成百的青年劳动力离开村里,到附近的县城打工。人们穷怕了,留不下来。”

残酷的现实没有给冯国顺过多犹豫和考虑。他和村里的干部通宵讨论,决心立足脚下的土地,运用党的改革政策和给农民的权利,跳出耕地,种植经济农作物,发展水果产业,开辟一条让纳尔河摆脱贫穷的出路。

村里一呼百应,在冯国顺的引领下,村民们看到了希望,一扫往日的沉闷,“一村一品”种植各种水果,场面热火朝天。

然而,因为缺乏种植经验,且种植太杂不成规模,在地里辛勤劳作了一年的村民没得到多少回报,村里出现了一些怨言。

冯国顺在经历了失败后并没有放弃。他带着村里的干部翻过山头,到种植芒果致富的金河村考察学习。“我才意识到,要讲究科学、因地制宜。”他连忙请来农业专家,给纳尔河村测海拔、测土质、测气候。终于得知,村里的条件最适合发展优质晚熟芒果。

冯国顺代表村支两委做出了一个决定:在纳尔河村种植芒果,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可是,村民长年种植水稻、玉米糊口,又经过收效不高的水果种植之后,心里的顾忌和疑虑更多。“芒果要是种不好、卖不掉,口粮都得断了。”

要么变革,要么继续穷。最后,村党支部决定:党员干部带头种,村民学着种。2001年,种芒果人家的年收入少则几万元、多则一、二十万元。村民们这才坐不住了,纳尔河村躁动了起来。

如今,经过10多年的发展,纳尔河村的芒果种植已颇具规模,种植面积达到12800亩,是远近驰名的芒果村。全村半数以上农户种芒果年收入超10万元,不少外出打工的青年人纷纷留了下来种植芒果。

和冯国顺走上一方山坪,只见野猪拉桥新村聚居点的一栋栋小洋楼整齐排列,紧绕村子的旅游环线道路也开始修建。眼前的繁荣景象,让人实在无法将之和当年的窘境联系在一起。

“脱贫致富就像打仗一样,党员干部就要冲锋在前,要实实在在地做给村民看,带着村民干,让村民全都富起来!”冯国顺感慨地说。

芒果越种越好、销量越来越大,村中无硬路成了头号问题。拿着和刀家箐组村民签下契约凑够的钱,冯国顺开来了一台旧式的挖掘机。堆土扩容、放炮炸石、背沙垒沟,冯国顺和纳尔河村的村民修了一年的路,七公里的土路终于修到了山顶。

再后来的4年,村组42公里的道路全部硬化,全村村民出行问题得已解决。“哪里种芒果,哪里就有了路。”

2007年,纳尔河中心水库解决了纳尔河村山上芒果的灌溉问题。这几年,冯国顺书记带着村里队伍埋头钻研高效节水的灌溉项目,黑色的灌溉管道如蜘蛛网般伸进果园,在2013年全部通过验收。

如今的纳尔河村,20万元的年收入对于农户来说是一个基本线。芒果观光农业形成了规模,万亩的绿色芒果基地种植有各种中晚熟优质芒果,味甜、果大、纤维少,远销到了北京、上海、西安、哈尔滨等大城市。

冯国顺说:“我们打算以纳尔河芒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平台,打出咱们‘纳尔河生态芒果的品牌,发展晚熟精品芒果,走‘高大上路线;还要延伸芒果的产业链,开发下游产品,引进先进的机器和生产线,把残次品利用起来做果脯做罐头,增加芒果的附加值。”

纳尔河村的致富路还在继续延伸,且越来越宽广。

(图片由盐边县委宣传部提供)

猜你喜欢
河村晚熟芒果
晚熟的记忆
晚熟
西曲河村:盘活一座山 带富一方人
我才不要穿
小洞会“咬”人
小洞会“咬”人
百姓事,记在笔头刻在心头——记水磨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燕振昌
晚熟宽柄芥(酸菜)新品种渝芥1号的选育
晚熟胡萝卜新品种助农大根
“老政委”情满崔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