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的基本特性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014-12-19 03:10:06陈明文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布洛陀瑶族少数民族

陈明文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湖南长沙 410004)

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以物质资源为基础,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以文化资源为基础。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研究、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将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已经成为各少数民族地区广大民众的共识。因此,他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表现出极大的热情。那么,如何有效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呢?本文从文化的基本特性入手对此进行一些具体的分析。

一、从文化资源的共享性看,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只有开发它,才能拥有它

文化资源与物质资源的一个重大区别就是具有共享性,不同地区具有共同的文化资源构成一个文化圈,这些文化资源大家可以共享,谁开发它谁就能拥有它,谁开发的强度大,谁就会成为这种文化资源地标性品牌的所有者,从这种文化资源中得到更多的收益。与此相反,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如果长期不去开发利用,这种资源就会流失甚至消失,如果开发利用强度不大,这种资源就会贬值。

正是基于这一基本认识,各少数民族地区为了从本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中获得更多的收益,甚至成为这种文化资源地标性品牌的所有者,为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纷纷行动起来,对本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做好保护、记载、抢救工作,对其中的深层文化涵义进行挖掘、研究,以深化民众对这些文化现象的认识;同时,充分利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开展健康有益的民俗文化活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谁能抢占先机,谁就具有优势;谁付出的多,谁收获就大。中国瑶族“盘王节”以及瑶族其他传统文化中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地区分布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盘王节”是瑶族勉系地区共有的传统文化资源,为了促进瑶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开发利用,1984年8月,全国各地瑶族代表汇集广西南宁,一致议定“盘王节”为瑶族统一节日,并将节日定为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盘王诞日)举行。1990年,由广西瑶学会发起,贺县(现为八步区)主办了南岭地区瑶族代表联席会,会议提出由各县市轮流坐庄,每两年举办一次盘王节。1992年11月,由贺县举办第一届湘粤桂三省区十县市南岭瑶族盘王节。[1]贺县的一系列举措使其在瑶族传统文化“瑶族盘王节”的开发利用上抢占了先机,为其能在2006年获得该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了基础。而它获得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就成为了这种文化资源地标性品牌的拥有者。文化资源得到了升值。

表1 1992年以来各县轮流坐庄举办瑶族盘王节情况[2]

如果我们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资源的地标性品牌的话,谁获得了该种传统文化资源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谁就拥有了这种文化资源的地标性品牌。因此,各瑶族地区为了提升本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价值,不断加大对本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开发利用,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有所收获(见表2)。而收获的多少也是与各地对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开发程度密切相关的。

从表2可以看到,瑶族传统文化的10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10 个瑶族自治县(广西金秀、都安、巴马、富川、恭城、大化,广东连南、乳源,湖南江华,云南河口)和2 个联合自治县(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云南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仅获3项;4 项有关瑶族传统文化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获得2 项。“中国瑶族盘王节”13 个成员单位(最初为湖南的江华、江永,广西的富川、恭城、贺县、钟山,广东的连山、连南、连州、乳源十县市,2009年增加广西金秀、平桂、昭平)获有关瑶族传统文化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 项(其中两项还是与其他市县共同获得),获有关瑶族传统文化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2 项。10 个项目中广西、湖南、广东、贵州(人口比例约为广西55.8%、湖南26.7%、广东7.7%、云南7.2%、贵州1.7%)各获2项,湖南、广东、广西共同获1 项,广东、广西共同获1项。4 个扩展项目中广西获得2 项,湖南获1 项,广西、广东共同获得1 项。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瑶族人口并不很多的湖南隆回县单独获取2 项,这与该县对瑶族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是密不可分的。作为瑶族自治县,在瑶族传统文化资源上应该是有优势的,但是,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中却没有获得优势,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资源的流动性和开发者的优先享用性。

表2 瑶族传统文化获国家级非物质遗产的地区分布表

二、从文化价值的变动性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价值的大小,取决于研究的深度和开发的程度

文化的价值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价值的大小除取决于该文化的品质之外,对该文化研究挖掘的深度和开发利用的程度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在提倡文化多样性的今天,其蕴藏的文化价值不可低估,要提升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就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深层次的挖掘、研究、开发利用,以打造民族文化精品,让民族文化成为世界品牌。文化资源价值的大小与对其研究挖掘的深度和开发利用的程度呈正比,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研究挖掘越深透其价值提升的空间就越大。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成功打造与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洛陀”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布洛陀》是壮族的一部古老而又宏伟的创世史诗,作为民间的集体口头创作,和其他神话一样,早在原始氏族社会就已经产生。[3]它以诗的形式,生动地叙述了天地日月的形成、人类的起源、各种牲畜和农作物的来历,以及远古人们的社会生活等,热情地歌颂了“布洛陀”这个被称为壮族始祖的神话人物和他创世的伟大业绩。学术界一般认为这部创世史诗成书于明代[4]。

20世纪50年代当地文化部门对“布洛陀”传说就开始进行收集整理和研究。1958年《壮族文学史》收录民间故事“陆陀公公”,1964年《民间文学》发表覃建真收集整理的《通天晓的故事》,1977年覃承勤等收集整理并油印《布洛陀史诗》,1978年和1980年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收集到招谷魂、招牛魂等两个内容较完整的唱本,1982年《壮族民间故事选》(第一集)、《广西民间文学丛刊》(第五集)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故事集》(第一集)分别收录了神话传说《保洛陀》、《布碌陀》和《布洛陀的传说》。[5]

对“布洛陀”文化资源的开发主要是从2002年开始的,2002年6月,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编剧施学贵(古笛)到百色盆地考察采风,认为“布洛陀”的遗址就在田阳县百育镇六联村那贯屯的敢壮山。其依据:一是敢壮山上有被当地人称为“祖公庙”的“布洛陀”祭祀庙遗址;二是敢壮山的名字“敢壮”是壮人山洞的意思;三是“敢壮”歌圩是广西最大的歌圩,也有广西最大的祭祀“布洛陀”活动;四是田阳县有许多古人类遗址,百色盆地三大古人类遗址之一的赖奎遗址就在田阳;五是田阳古称增食县,是百色地区建置最早的县,壮族人文资源荟萃,明朝著名的抗倭女英雄瓦氏夫人就出在田阳。[6]回到南宁后他约见了南宁国际民歌艺术研究院院长彭洋和记者,向大家公布了自己的看法。南宁国际民歌艺术研究院的另一块牌子是广西纵横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这个公司的骨干大部分是广西有影响的作家、学者及成功的企业家。彭洋意识到这是个绝佳的机会:将田阳敢壮山论证为壮族始祖古居遗址意义十分重大,便立刻着手运作,并说服当地政府立项投资进行开发。[7]

田阳县委、县政府对这一项目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于2002年8月8日、9月16-17日、9月25-26日和广西南宁国际民歌研究院联合召开了三次“布洛陀”学术研讨会,希望学术界从严肃正统的角度加以认可,取得稳固的合法性。最终经过专家研讨,“布洛陀”以及田阳县和敢壮山的定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以广西壮学会对“布洛陀”文化的内涵多角度多学科的阐发,为“布洛陀”文化系统化、体系化起到了重要作用。[8]

在最初的策划实施中,除硬件建设如修路、通水、通电、建祠、塑神像等外,开发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三次歌圩的筹备和举办中。由政府部门出面组织歌手,进行市场化运作,2004年4月举办了百色田阳敢壮山“布洛陀”歌圩暨民俗文化体育节。2005年,原先的民间祭祀形成了公祭,一切都规范化了。2006年4月4日,央视大型系列节目《传奇中国节》在“布洛陀”歌圩进行首场直播,拉开了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当年着力打造的品牌节目的序幕。2006年5月20日,“布洛陀”口头文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该文化资源的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一项目的成功,就是前期的深度研究和后期的项目开发相结合的结果。

三、从文化的继承性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必须尊重历史、尊重规律

每一种文化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每一种传统文化都是经过时间的检验,大浪淘沙,而保留下来的。文化具有继承性,都是在前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每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创新不是脱离该文化本源而“无中生有”,而是在该文化本源的基础上“锦上添花”。这种体现文化本源的因素我们可以称之为文化基因。传统文化基因是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创新而保留下来的一种文化特有的基本要素和特征,它决定了一种文化的基本性质。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过程中,一些具体形式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作为传统文化基因会永远保存下来。如前所述的“瑶族盘王节”及其他与瑶族传统文化相关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等都是在本民族传统文化基因的基础上挖掘开发出来的。再如在白族的“本主信仰”中,它围绕“本主神”这一核心承载物,对民族宗教文化的诸多基因,如会首、三元老司、仗鼓舞大师、马角、围鼓师等等进行建构,从而形成富有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一切文化传承和创新都是以这些本源性的文化基因为核心展开的,否则就是无中生有,失去其真实性。因此,对于文化基因的抢救与保护就格外重要。目前,一些地方不是下功夫去挖掘本民族的本源性文化基因,而是为了发展旅游产业或其它目的而无中生有、主观臆造出一些所谓的民族传统文化,这是不尊重历史、不尊重规律、不尊重民族文化的表现,也是注定没有生命力的。

表3 桑植县七个白族乡“本主庙会”一览表

湖南省桑植县白族恢复游神这一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本主信仰”是白族独有的一种宗教信仰,也是桑植白族普遍的一种宗教信仰。七百多年前,初到桑植的白族祖先王朋凯、钟千一、谷均万等共同来此落脚创业,劳苦功高,他们去世后,后人根据他们生前的形象,塑造金身。三人中,王朋凯年纪最长,红脸膛,人称“红脸大公”;钟千一年纪次之,脸部黝黑,人称“黑脸二公”;谷均万年纪最小,脸白皙,人称“白脸三公”。白族后人为缅怀其功德,每年都要抬着他们的神像,以及所信仰的其他神,如高氏婆婆、陈吉兄弟、潘大公、刘猛将军等进行游神活动。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民俗活动却被迫中断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桑植县这一社会群体希望其白族的民族身份能得到认同,并能恢复中断几十年的白族游神习俗。为此,他们从修祖谱入手,直到去云南大理认祖归宗,对尽八百年的家族史进行了疏理。对民间信仰的神谱进行了整理,最后,形成了7 个白族乡共21 处本主庙、祭祀16 位主神灵的基本状况(见表3)。这一过程正是他们不断挖掘本民族本源性的传统文化基因,尊重历史,尊重规律,不断开发,不断创新的结果。

四、从文化的多样性看,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必须突出民族特色

文化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创造的,人们需要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就是由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态构成的。在具体的文化形态中,多样性和统一性,特殊性与共同性是辩证统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充分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但是在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都隐含或明显表现出它们的共同性即统一性。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在具体的文化形态中被融为一体。如信仰是人类文化的共性,但又可以通过不同的信仰对象和多种多样的活动仪式来表现这一主题,这就是文化的多样性。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与张力取决于其自身特色,即多样性。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最有价值的是体现本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资源不仅具有独特性,而且是一种稀缺资源。因此,一定要注意挖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那些能体现民族特色的基因与元素。民族文化的融合使它们向统一性方向发展,这已是大势所趋。这样下去,很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将会消失。因此,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向多样性方向发展,这就是挖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我们从湖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获得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可以十分清楚的看到这一点。

表4 湖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获国家级非遗名录

在国务院公布的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湖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共有20 项(见表4)。其中,土家族8 项,苗族5 项,侗族3 项,瑶族3 项,白族1 项。这些项目之所以能够入选,最根本的就是充分挖掘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如新晃侗族傩戏和沅陵辰州傩戏(又称土家傩、傩愿戏、傩堂戏),之所以能双双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因为它们分别体现了侗族和土家族的民族特色,生动记载了侗族和土家族人们的生产劳动、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价值取向。它们是由湖南五溪文化区域巫师冲傩还愿的歌舞发展而成的祭祀性仪式戏剧,行傩时分为三个部分:傩祭(即做法事)、演傩戏(又称傩堂戏)、演傩技。傩戏按其内容和形式有傩堂正戏、小戏、大本戏之分,正戏是法师请神演变而成,表演剧情简单,内容属法师还傩的法事程序,表演往往与掌坛法师及主事东家交流,演员大多戴面具,面具主要有正神、凶神、世俗人物三大类,材料一般用樟木雕刻,所绘花纹及色彩,因人而异。小戏已具小型戏曲特征,大本戏的戏曲化程度较高;傩技为绝技杂技表演,主要有上刀梯、过火槽、踩犁头等。辰州傩现存于沅陵县七甲坪镇,该镇是一个多民族的乡镇,其中土家族占80%以上;境内山多田少,群山围绕,重峦叠嶂,溪谷狭长,地形复杂,交通非常闭塞,进县城人们以步代车,三天才能到达,至1974年,乡内才通公路。因此,民风淳朴,民俗民间文化颇具特色,对辰州傩传承、繁衍构成了特殊地理环境。1979年,湖南省戏曲研究所在编撰《中国戏曲志》和《湖南地方剧种志》时,考察了七甲坪的傩戏。1982年冬,湖南省电视台将七甲坪傩文化制作成专题片对外播放。1994年10月,七甲坪的“上刀梯”和“下火海”两个节目参加湖南省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

1998年9月,“‘98 沅湘傩戏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七甲坪召开,傩戏演出队为到会的7 个国家127 位专家学者进行了表演。[10]辰州傩在湘西五溪地区土家族的民间日常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当地民众长年生产、生活、文化传承的缩影,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老戏剧的活化石。

总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十分珍贵的文化资源,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但是,目前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因此,必须加强研究,积极探索,从而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优秀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1]谭红春:关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反思——以中国瑶族盘王节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09,(2).

[2]谢青.瑶族盘王节的传承与保护[D].中南民族大学,2013.

[3]周作秋.论壮族的创世史诗《布洛陀》[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4).

[4]何成轩:壮学研究的硕果——《布洛陀经诗译注》问世[J].中国哲学史,1993,(3).

[5]刘婷.壮族布洛陀文化研究述评[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6]谢寿球.布洛陀遗址寻访记[N].中国民族报,2002-11-05.

[7]时国轻.广西壮族民族民间信仰的恢复和重建[D].中央民族大学,2006.

[8]刘大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意——敢壮山布洛陀的神话塑造和文化创意[J].粤海风,2009,(2).

[9]刘大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意——敢壮山布洛陀的神话塑造和文化创意[J].粤海风,2009,(2).

[10]晓华.’98 沅湘傩戏傩文化研讨会小记[J].戏剧之家,1998,(6).

[11]辰州傩歌的价值与传承保护[EB/OL].http://www.docin.com/p-652293935.html.

[12]陈桃霞.当代土家族小说的审美特色[J].湖湘论坛,2013,(04):61-64.

[13]唐娅辉.“文化自觉”与构建性别和谐的文化机制[J].湖湘论坛,2012,(05):60-69.

猜你喜欢
布洛陀瑶族少数民族
瑶族织锦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河北画报(2020年8期)2020-10-27 02:54:52
瑶族舞曲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广西少数民族创世神话的概念隐喻认知分析
——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西卷》为例
长江丛刊(2017年24期)2017-09-03 10:03:26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壮族麽经布洛陀中的“麽汉皇”与布依族摩经中同类题材文献对比研究
《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所收录抄本年代上限考
读瑶族经典 为盘护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