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坤++严春红
中学生是个特殊群体,其身心发展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可塑性极强。农村中学生群体基于其教育生活成长等境遇的复杂性,面临及需要处理的问题更多。本论文课题组以实地调查的方式力图再现我国农村中学生现貌,并就其影响因素作理论分析,以期对当前我国农村中学教育健康开展提供实践参照。
农村 中学生 现状 分析
一、调查内容和方法
1.调查内容
本次调研问卷由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学院课题组编制,问卷形式以单选为主,附加少量多选题目,问卷范式设计没有区分初中卷与高中卷,在实际问卷调查活动中再加以区别。问卷共设计26道题。在调查内容方面按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师生关系、学习态度、社会关系等五个方面进行设计,具体涉及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学习观等。
2.调查方法
课题组走访与调查了全国一些有代表性的省份、县市,涉及到河南省、河北省等省份。为了确保信息的可靠性,让学生如实表达内心想法,不受其他因素干扰与制约,故调查问卷采用的是不记名方式,被调查的学生由各有关学校随机抽取,统一协调组织,班主任或者政治课老师具体现场操作,每位同学独立完成问卷,整个过程无提示无干扰,问卷完毕现场提交。问卷答卷率为100%,有效率为99%,有效问卷总数为997份,其中初中学生435份,高中学生562份,调查对象涉及初、高中一、二、三年级学生,各年级人数比例随年级增高略微递减,但差别不大,数据全面翔实可靠。
二、调查结果与影响因素分析
1.调查结果
(1)政治思想方面
多数农村中学生具有基本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念及取向,但基本的政治常识缺乏,对时事关注度不高。对“你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吗”这一问题,表示“知道”的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比例分别为4.2%和34.6%,表示“不太清楚”的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比例分别为83%和51.9%(见图1)。数据表明,中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总体上表现出较高的认同度,认识的主流是积极、乐观的。但问题是显而易见的,还有相当比例的农村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对此模棱两可,概念模糊,说明农村中学对此理念的灌输与引导还远远不够。农村中学生政治意识较强,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取向趋于理性,在回答“政治课教师或班主任或其他任课教师经常强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吗?”这一提问时,无论初中生抑或是高中生的回答都基本趋于理性与成熟,这凸显农村中学在对学生政治观教育方面下了功夫,且收效明显。69%的初中生回答是肯定的,高中生对此问题的回答也只有23.5%的同学持否定态度(见图2)。农村中学生在人生价值取向上总体是健康、积极的,但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呈现出的复杂性和多元化特点不容忽视。
(2)道德品质方面
农村中学生对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等道德品质的认同度较高。在对“你觉得自己具有哪些优良品质(可多选)?”这个回答中,25.7%的初中生对“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表示认可,认同“团结互助”的初中学生占比为27%,赞同“遵纪守法”占28.4%。而对“艰苦奋斗”这一优良品质持肯定态度的比重为18.4%。与此对应,高中学生对四种优良品质持肯定态度的比例依次为30.2%、34.2%、20.9%、14.7%(见图3)。这折射出农村学生对我国传统优良品质具有较高的认同度,而且认同度呈现均衡分布。优良品质对农村中学生的影响大多来自于社会外界的渲染,课堂教学的灌输,学生之间的耳濡目染等路径。其中大多数影响来自于学校与家庭,社会对此影响有限。当问及“你周围公认的可亲、可敬、可学的道德楷模多吗?”时,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不多”。这在初中学生中的比例为69.0%,高中学生的比重为71.2%,而回答“很多”或者“几乎没有”的占比较少,初中生这两项比例分别是24.1%与6.9%,而高中生占比则是23.1%与5.8%(见图4)。这一方面反映出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另一方面反映出农村中学生自我意识愈益增强,独立思考、明辨是非能力进一步提升。
图3农村中学生道德品质认同度对比
图4农村中学生心目中的道德楷模人数差异性比较
(3)师生关系认知方面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农村中学生成长、成才的必备条件。在调查问卷中,在回答“师生关系中,你最侧重下列哪一种?”这个问题时,学生的答案几乎不谋而合,均认为“老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交流关系”。这个比例在初中生中占到73.3%,高中生达到82%,这说明了农村中学对当下师生关系认知方面的不断成熟与进步,更加趋于理性与自主性,独立意识日趋增强。只有极个别学生对此问题持有不同观点,其中认为“教师对学生是家长式的管理”这一看法的,初中生比例为13.3%,高中生占比为2%。对问题的不同解读也反映出农村中学生群体对农村中学师生关系认知的多样化与丰富性(见表1)。对于教学方法的甄选,学生亦有自己的看法,主张“讨论探究式”的学生占绝大多数,初中生比例为28.1%,高中生为48.1%,差别不明显,而持“无所谓”看法的学生,初中生为6.4%,高中学生为25.9%(见表2),这同样凸显学生希望师生处于平等互动关系。而对老师影响学生的因素的分析,就更加富有多样化与差异性,对于教师的“学识及授课”方式对其造成的影响一栏大多学生持中肯意见,初中生与高中生分别占比达到40.6%与39.6%。选择“说不清“的占比分别达到9.4%与7.6%(见表3)。答案的异彩纷呈折射出师生之间关系的微妙与多样性。学术界对于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有着普遍共识,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学生扮演主体角色,这是不无道理的。
表1农村中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定位调查
表2农村中学生企盼的教学方法现状
表3教师对农村中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差异
(4)学习态度方面
学习态度是一个心理认知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学习态度端正与否决定学习效果的好坏。在回答“你对现在的学习态度如何”时,农村中学生们随着年岁的增长呈现差异与多维性。对于初中生来说,认为“很有兴趣”、“比较有兴趣”的占了大多数,分别达到42.4%、51.5%;而对学习“感到很枯燥,不得不学”、“厌学,想辍学”就为数极少。而高中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认为学习“很有兴趣”、“比较有兴趣”的明显减少,比例分别是5.8%、48.1%;而“感到很枯燥,不得不学”、“厌学,想退学”的比重则明显增加,分别达到36.5%、9.6%(见图5)。同样,在对“你的作业本写完后”的处置问题进行解答时,农村中学低年级学生回答“依然整齐清洁”的比重明显高于高年级学生,初中生比例是37.5%,而高中生比例是13.2%;回答“一般”的无论是低年级学生还是高年级学生占比都是最高的,分别是59.4%、79.2%;回答“较乱较脏”的学生人数明显减少,初中生与高中生的比例分别是3.1%与7.5%(见图6)。课题组认为,随着农村中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对社会认知愈来愈清晰与明朗化,尽管还不尽成熟,但却从自己的视角对学习、对社会等不同方面有了自己的态度。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许多深层次矛盾与问题不断涌现,比如择校难问题、升学难问题、就业难问题等,无不缠绕着农村中学生的神经与心灵,“知识改变命运”在许多学生看来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故而随着年岁的增加,很多学生对学习愈来愈失去兴趣。这无疑考量着我国教育部门与教育工作者的神经,如何吸引学生群体自觉投入到学习之中,增加智慧,提升涵养,必将是我们绕不开的话题与问题之一。
图5农村中学生学习态度旨趣调查
图6农村中学生作业完成后对作业本处置态度调查
(5)社会关系方面
农村中学生社会关系相对狭窄而单一,往往局限于家庭与学校。在问及“你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主要通过哪种途径解决”的时候,回答是“好朋友及同学”的占绝大多数,初中生比例为39.4%,高中生比例达到68.2%,选择“教师”或者“参考书”的比重分别是21.2%、13.7%及15.2%、15.7%(见图7)。农村中学生在学校对老师的依赖度明显低于“好朋友及同学”这一群体,折射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有待加强,师生之间需要深化沟通、交流,隐含着当下中学教学体制师生地位实际上的不对等性。绝大多数同学将自己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倾诉对象视作自己身边的好友及同学,反映其在诉求对象选择上的自主性与能动性,为师生建立相处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类似的情况也表现在对“你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谋求解决路径”一问题的回答上,选择“好朋友及同学”作为他们依赖对象的比例初中生、高中生分别达到了40.0%、50.9%。“父母”、“教师”,这一比例初中、高中生分别是53.3%、41.8%及3.4%、3.6%。而选择“亲戚”这一求助对象的也很少,初中、高中生分别达到总数的3.3%、3.6%(见图8)。这说明:农村中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寻求帮助对象具有单线性,是出于一种本能的诉求。基于从小到大,他们都是在父母的呵护关爱下成长起来,所以,同学们的倾诉对象应该是“父母”。但是事实上,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绝大多数农村中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实际困难时愈来愈寻求“好朋友及同学”作为求助对象,这在农村中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求助对象的变化表现出相似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元的,剖析其深层次的缘由,则是现在农村中学所形成的、似乎固化的教育教学体制与范式。他们的父母大多数外出务工常态化,隔代培养情况普遍化,生活、学习环境性等诱因直接影响农村中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态度与看法。
2.影响因素分析
(1)家庭的影响
家庭是农村中学生温馨的港湾与归宿地,是他们排遣心理、学习压力的寓所。家庭对其身心养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根深蒂固的、一旦形成又极难改变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们对生活、社会等方面的认知往往是从父母那里开始的,父母对生活、社会等方面的认知水准与模式必将对孩子们日后身心发展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感染。基于农村中学生父母生活范式的独特性,即长期在外打工,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在大城市又居无定所,往往干着脏、累、差的工作。调查显示:当下农村地区孩子与父母两地分离者,初中生与高中生的比重分别为88.6%、73.2%;孩子随父母在外地学习生活的比例分别是11.4%、26.8%(见图9)。因此农村孩子大多数是由爷爷、奶奶等老辈们照看。
图9农村家庭流动模式对中学生的影响调查
(2)学校的影响
学校是农村中学生的第二课堂。通过学校组织与开展的系统化的课堂教学,学生直接接收教师与学校氛围对其的影响,身心受到极大触动。这里有班主任对其日常的心理疏导,政治教师的思想启迪,其他课任教师的观念指引等等。样卷统计显示,师生之间的信任度与契合度还有待加强,对于“课堂上在老师的鼓励下,你会提问题吗?”的回答,无论农村初中生、高中生,大家选择“偶尔”的占到绝大多数,选择“从不”也为数不少,而“经常”向老师提问题的只是极少数。前者分别为50.0%、62.7%;中者分别是16.7%、25.5%;后者仅分别达到33.3%、11.8%(见图10)。教师与学生之间信任度不强,反映了当下农村中学教育加强师生互动关系方面的缺失与不足,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创造与革新精神。通过对思政课或品德课在农村中学生心目中的重要性程度调查可知:62.8%的初中生对思想品德课有兴趣,认为对自己成长有帮助,但有21.5%认为内容枯燥,10.6%认为除了考试没多少用,5.1%认为老师讲得不好说教太严重。高中生亦有类似的看法(见图11)。这说明了学校德育课程和各类相关活动对农村中学生身心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教学的有效性有待加强。
图10农村中学师生关系契合度对比
图11农村中学生心目中的思政课或品德课的重要性
程度调查
(3)社会的影响
社会是一个大熔炉,社会是一个大染缸,社会是一个多种矛盾的集合体。对于每一个涉世不深的农村中学生而言,总是要在不经意间这样那样、或多或少地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以对网络不良信息的自觉抵制状况调查为例,大多数同学在面对网络色情、暴力、反动等负面信息时,能自我抵制且态度明朗的,初中生占78.3%,高中生为83.8%;但也有部分同学受到充满好奇、学习减压、寻求刺激等心理的影响而无法自觉抵制这些来自网络的不良信息,初中生比例为21.7%;高中生为16.2%。可见,农村中学生对网络信息态度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但受游戏和色情诱惑的人数也不少。这仍需要相关部门与工作者加强对农村中学生网络信息的选择与甄别教育,遇到不良信息能做到自觉摒弃,并且说服别的同学或朋友去主动抵制这些对其身心发展不利的网络信息。
————————
[作者:朱坤(1973-),男,河南周口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在读博士;严春红(1975-),女,河北邯郸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在读博士。]
【责任编辑 任洪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