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角”欲望到替罪羊机制

2014-12-18 12:20孟珊珊
现代商贸工业 2014年10期
关键词:替罪羊神话暴力

孟珊珊

摘要: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勒内·吉拉尔在其文学批评著作《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中,提出了著名的假设“三角欲望”,并通过钻研西方世界历史、神话、宗教典籍、人类学资料,重新解码古典神话,论证这种“摹仿的欲望”。此后,吉拉尔又于“摹仿的欲望”基础之上提出“危机”思想,并深入论证了潜藏在神话及文学文本之后的“替罪羊”机制,他的神话观日臻成熟和明确。

关键词:三角欲望;替罪羊;神话;仪式;暴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0—0156—02

法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勒内·吉拉尔(René Girard,1923-)同时也是一名文学批评家和人类学家,他获得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博士学位,并执教于不少美国大学,如霍普金斯、斯坦福大学等。他主要的作品为四部系列论著:《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暴力与神圣》、《论世界创立以来的隐蔽事物》、《替罪羊》。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他依据自己在美国大学比较文学授课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勒内·吉拉尔加以整理构思写出了《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著名的假设“三角欲望”便是在这本书中提出。勒内·吉拉尔更是通过钻研西方世界历史、神话、宗教典籍、人类学资料,重新解码古典神话,深入论证这种“摹仿的欲望”。此后,吉拉尔又于“摹仿的欲望”基础之上深入论证了潜藏在神话及文学文本之后的“替罪羊”机制,他的神话观日臻成熟和明确。

1“三角”欲望

“三角”欲望即摹仿欲望是吉拉尔在他文学批评著作中提出的重大假设,也是他神话理论的支撑点。摹仿欲望概念的提出吉拉尔不是第一个,早在柏拉图时就已经将摹仿纳入其哲学的内容,他认为无论是艺术的再现、语言的描述乃至自然界的形成都无例外地体现了摹仿的原则。亚里士多德也认为:“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最善摹仿(或最具摹仿倾向),并通过模仿获得了最初的知识。其次,每个人都能从摹仿的成果中得到快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模仿理论成为后世关于摹仿之说的理论基点,并且后世的研究也始终认为摹仿的主体是人类,被摹仿的对象及摹仿的客体是自然界的中事物。但吉拉尔的摹仿欲望命题则在摹仿客体上有了重大变革,在他的摹仿理论模式中,人的欲望是自发的但并不直接自发产生这种欲望,引起欲望激发的是吉拉尔称之为“介体”的另一种媒介或桥梁,这个媒介或介体有双重作用,它既是楷模又是对手,欲望主体、客体与介体间自然形成一种互动的三角循环关系。所以称其为“三角”欲望。

吉拉尔针对人性中“恶”的成分发出了一种警示,想要去规约人类自身潜在的黑暗的一面或是暴力的一面,对他而言这是一种精神和灵魂层面的“恶”,“三角欲望侵入了个人生命的核心,生命深层一点点地遭到亵渎。三角欲望是具有蚕食本领的恶,……这是一种异化”。吉拉尔承认了摹仿欲望与黑暗和暴力有关,而这种相互竞争暴力冲突的模式则揭示了人际关系的本质。

2替罪羊机制

勒内·吉拉尔从“三角”欲望推导出人际关系的本质就是竞争,从而发生暴力冲突,于是他进一步探讨原始社会的暴力根源。吉拉尔他认为,原始社会的“神圣化是场暴力。”他指出:人相互性模仿竞争消除了差异,而趋于同一,许多具有差异的人为了追求同一欲望而互相冲突,共同希望得到同一物体,进行一场激烈的竞争和冲突,从而导致社会混乱,原有的社会等级和秩序产生危机,威胁团体和社会的团结。如果社会团体的所有成员在最后关头一致要放弃他们的共同欲望,以平息极端的混乱和暴力的话,诉诸于暴力来重构社会秩序,于是团体同意找出一个所谓“罪犯”(一个人或一个部落)承担这场冲突的责任,团体在集体屠杀中启动牺牲机制,通过迫害“替罪羊”,通过牺牲一个无辜的受害者而换来整个群体的生存,从而创立新秩序。这就是所谓的“替罪羊机制”。

勒内·吉拉尔关于原始社会暴力根源的推论解释了个人与集体的大部分行为,揭示了人类从最初蒙昧到今天文明的文化本质。从古至今,暴力从来没有停止。吉拉尔进一步揭露:人类的文明和文化是建立在一系列屠杀和种种谎言之上,谎言就是故意掩盖屠杀。所有文化和宗教都努力掩饰这个暴力的基础。作为人类最初的文学形式,勒内·吉拉尔在神话中也发掘出这个促使人掩盖暴力的原型机制。“消除暴力表征的愿望支配着神话的演变”,神话文本的改写目的就是为了抹掉其中蕴含暴力、杀害的渊源。勒内·吉拉尔随后将迫害文本和神话文本放在一起研究,便惊异地发现,读者明眼就可以辨认出迫害文本中受害程序,但面对神话文本时则无法一眼明辨是非了。因为神话里塑造的是普通迫害文本中没有的超验存在即神圣或妖怪,确认超验存在的受害者就比较困难了,这也是西方神话比较难解的原因之一。而吉拉尔则清醒地看到了神话文本中隐藏的替罪羊机制,认为这种群体对个体的迫害大多数情况下都以隐蔽的方式隐藏在文化中,被人们所默许接受。

他将这种迫害的范式分为四类:关于社会与文化危机的表述;对嫌疑者范式化的指控;对嫌疑者标准的选择;暴力本身。大部分神话的结论所暗示的:集体刚经历一场灾难,重新得到宗教的和睦,大家在现实中产生的嫌疑、紧张和报复以及在紧张危机中受损的秩序都随着受害者的被惩处而消散恢复,取而代之的是正在恢复中建构新的和谐的关系。灾难终结后,迫害者想重新缓解集体中的人际关系。此时,他们不会在自然中寻找原因,而是会转向社会和道德。在他们的信念中,替罪羊有这样一种一股魔力:它既可以制造灾难,也能够解除它并最终带来和平。这便成就了替罪羊的双重属性——罪恶性和神圣性。最恶性解释为对迫害者造成的不幸,神圣性被解释为会有幸运的转变,这种幸运指的就是神圣化迫害者。这就是吉拉尔所发现的神话的替罪羊机制,他认为正是存在于替罪羊内的双重性突出了神话的特征,是解释神话谜团的关键所在。

3神话、仪式与暴力的关系

勒内·吉拉尔从替罪羊机制出发也重新解释了神话和仪式的内容,他认为两者的背后隐藏着的就是替罪羊机制,神话、仪式与宗教无关,但都和暴力杀戮有关,两者同为迫害文本,只是表述方式的不同。

吉拉尔也认为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有“三角”欲望存在的模糊的影响,他的性欲望理论也接近了暴力理论,但弗洛伊德没有看到欲望背后的暴力行为,吉拉尔认为暴力在某种程度上是建立在献祭基础之上的。“献祭是对替罪羊机制的一种客观再现,其功能是更新永存或者更新这种机制效应,也就是说,是族群远离这种暴力。”换句话说,暴力行为在宗教的献祭行为之上披上了一层外衣。吉拉尔还指出,因为神话具备四类迫害的范式,属于典型的迫害文本,只是神话文本中的迫害比较隐蔽。如果说仪式将原始的暴力杀戮通过想象重复上演,神话则是通过对语言变形和扭曲来回忆最初的集体迫害,故仪式是对集体杀戮的表演,神话则是采用欺骗的方式对其进行表述。吉拉尔对于神话的定位是暴力性的,“最初的暴力行为是所有意识与神话意义的源泉。暴力行为是唯一真实的,它是自发而绝对的。可以这样说,仪式与神话之间的暴力行为是同时进行的。”

4结语

勒内·吉拉尔从对“三角”欲望的解析出发,从而发现了文本和神话背后隐藏的替罪羊机制,借助人类学领域的证据考证了神话、仪式与暴力的关系。他的理论独特而新颖,从可经验的文学文本表层入手,探究发挥主导作用的深层结构模式,并解读了神话的本质。尽管他把一切欲望归结到对介体的“摹仿”这一假设不让人信服,但他对迫害文本的发现和对神话的重新解读立意很新颖;从他的理论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文学批评与文化批评逐渐融合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陈明珠.摹仿、欲望与欲望的摹仿[J].浙江学刊,2003,(4).

[2](法)勒内·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J].罗芃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3]王倩.20世纪神话研究史略[M].西安:陕西师大出版社,2011.

[4](法)勒内·吉拉尔.冯寿农译.替罪羊[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5](法)勒内·基拉尔著.刘舒等译.双重束缚——文学、摹仿及人类学文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6](英)菲奥纳·鲍伊著.金泽,何其敏译.宗教人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替罪羊神话暴力
东方神话
反性别暴力
“暴力”女
神话之旅——奇妙三星堆
神话谢幕
非药品不是假货的代名词,更不是竞争混乱的替罪羊,这个企业要为动保乱象发声
论20世纪60年代美国现实主义小说中的替罪羊
原野奇谈(十)局中局里的替罪羊
暴力云与送子鹳
“神话”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