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峻榕 宾金生 韦朝贵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部 广西桂林 541004)
调查结果显示,95.3%的大学生认为参加体育锻炼主要是修满体育课程学分和体育健康达标测试成绩达标,83.2%的大学生是为了身体健康,47.5%的大学生是为了掌握一、二项体育项目从而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5.3%的大学生为了体型和减肥参加体育锻炼。
调查结果显示,“90后”男大学生体育锻炼频度每周1~2次(包括上体育课)的为97.7%,每周锻炼频度3次占47%,每周锻炼频度3次以上的占28%。这一结果表明,除了正常体育课程以外,“90后”男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频度呈较低趋势,应该加强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90后”男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每次持续时间10~30min占98.5%,每次持续30~60min的占55.4%,每次持续60min以上的占25.6%。根据我国体育人口相关指标规定,在持续时间上,半数以上的学生达到了体育人口的标准[1]。
关于体育锻炼运动强度,专家学者划分为大强度、较大强度、中等强度、一般强度和小强度,给出的界定是:“大强度——心率160次/min——运动感觉;呼吸急促,运动后身心疲惫;较大强度——心率140~160次/min——运动感觉,呼吸稍感急促,运动后稍感疲劳;中等强度——心率120~140次/min——运动感觉:呼吸相对稳定,运动后出较多汗;一般强度——心率100~120次/min运动感觉,呼吸稳定,运动后出汗较少;小强度——心率120次/min以下——运动感觉:运动后基本不出汗。”[2]
调查结果显示,“90后”男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大强度和较大强度占0.86%,多数来自篮球、足球、田径、羽毛球、网球项目等,且绝大部分是学校代表队队员。参与体育锻炼较中等强度的占68%,基本来自球类项目各学院体育代表队队员。参与体育锻炼一般强度的占19.6%,这部分群体以武术、台球、健身等项目为主。参与体育锻炼小强度的占11.5%,这部分群体以棋类、瑜伽、电子竞技等项目为主。以上表明了高校在发展学校体育运动项目要考虑的方向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90后”男大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环境选择要求较高。选择在室内环境锻炼的占85.3%,选择同性结伴参与体育锻炼的占76.5%,参与体育锻炼时选择有女生参与的占47.5%,选择校外社会体育场馆参加体育锻炼的占10.2%,选择校内收费场馆参加体育锻炼的占22.5%。
调查采用的是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 90,SCL-90),全部数据采用SPSS 11.0进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回收1200份,有效问卷1200份。
表1 “90后”男大学生SCL-90与全国大学生常模比较(±s)(n=1200)
表1 “90后”男大学生SCL-90与全国大学生常模比较(±s)(n=1200)
注:﹡表示P<0.05,﹡﹡表示P<0.01。
因子 “90后”男大学生 全国大学生常模 t躯体化 0.37±0.41 1.57±0.55 -73.60﹡强迫 0.48±0.43 2.03±0.66 -79.08﹡﹡人际敏感 0.39±0.33 1.90±0.65 -92.51﹡﹡抑郁 0.39±0.41 1.91±0.54 -111.27﹡﹡焦虑 0.29±0.37 1.68±0.58 -93.72﹡﹡敌对 0.30±0.36 1.73±0.69 -71.28﹡恐怖 0.21±0.30 1.54±0.56 -72.63﹡偏执 0.31±0.37 1.84±0.63 -102.89﹡精神病性 0.29±0.31 1.61±0.58 -97.21﹡
表2 实验组“90后”男大学生SCL-90与全国大学生常模比较(±s)(n=200)
表2 实验组“90后”男大学生SCL-90与全国大学生常模比较(±s)(n=200)
注:﹡表示P<0.05,﹡﹡表示P<0.01。
因子 “90后”男大学生 全国大学生常模 t躯体化 1.48±0.41 1.57±0.55 -2.58强迫 2.48±0.47 2.03±0.66 -7.25﹡人际敏感 2.39±0.63 1.90±0.65 -14.31﹡抑郁 2.37±0.49 1.91±0.54 -11.55﹡焦虑 1.29±0.47 1.68±0.58 -9.77﹡敌对 1.65±0.31 1.73±0.69 -4.28﹡恐怖 0.97±0.25 1.54±0.56 -3.68﹡偏执 1.31±0.47 1.84±0.63 -7.82﹡精神病性 0.22±0.31 1.61±0.58 -27.88﹡﹡
心理测试结果结果(见表1)显示,各因子与国内大学生常模比较,“90后”男大学生心理健康总的水平一般。有部分心理测试因子存在问题,如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焦虑与大学生常模比较,有极显著差异性。这一研究结果与国内部分学者研究结果基本一致[3]。
“90后”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结果出来后,专门选派一位指导老师对实验组学生进行了1年的课外体育锻炼指导。1年后,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现状测试。采用的是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 90,SCL-90),全部数据采用 SPSS 11.0进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200份,有效问卷200份。
实验组心理健康测试结果见表2,与男大学生常模比较,多个因子无显著差异性,只有“精神病性”因子与常模比较有显著差异性。说明实验组男大学生心理健康要优于大学生常模。由此可见,实验组男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要优于抽样测试的男大学生。说明针对“90后”男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结果,在指导老师指导实验组男大学生进行1年体育锻炼,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
根据“90后”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结果,83.2%的大学生是为了身体健康;“90后”男大学生体育锻炼频度每周1~2次(包括上体育课)的为97.7%;“90后”男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大强度和较大强度占0.86%,多数来自篮球、足球、田径、羽毛球、网球项目等;“90后”男大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环境选择要求较高;选择在室内环境锻炼的占85.3%;选择同性结伴参与体育锻炼的占76.5%。实验组男大学生1年的体育锻炼过程中,指导老师尽量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意愿,包括体育锻炼的目的、体育锻炼的频度与持续时间、体育锻炼强度、体育锻炼环境等。
“90后”男大学生心理健康因子和大学生体育体质健康达标测试成绩都要优于其他学生。根据心理学理论,同年龄层次年轻人群生活在同一环境,其大环境的影响基本一致情况下,经过1年有指导和监督的体育锻炼,使实验组的男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体质健康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由此可见,高校学生体育锻炼选择应该要有新的改革,如何改变现状,不只是研究“90后”学生本身问题,还应该是研究高校体育教育的又一重要课题。
通过对“90后”男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针对调查统计结果高百分比选项,安排体育锻炼指导老师指导实验组的男大学生进行1年的体育锻炼,身体素质有很多提高,通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达标》测试,实验组的男测试成绩优于其他男大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测试,实验组男大学生与其他男大学生相比较,心理健康程度实验组男大学生明显优于其他男大学生。只是“精神病性”因子与大学生常模比较有显著差异性,可能是长时间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体育锻炼,再加上比较紧凑的文化课程,相对自主安排的时间比较少,整个一年过程所形成的。
建议,高校在安排文化课程学时考虑到学生的自主时间灵活性,尤其是理工科学校学习任务比较重情况下;“90后”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习惯没有很好地养成,高校是不是要考虑专业体育锻炼指导员,长期跟踪和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使之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高校的扩招指导学校体育锻炼场地严重缺乏,尤其是室内活动场地匮乏严重,“溺爱”中长大的“90后”大学生,生活和成长的环境相对比较“优越”,吃苦精神相对滞后和缺乏有效的锻炼,对体育锻炼的环境选择要求相对较高,不能一味地指责学生,学校也应该考虑改善学生体育锻炼环境问题和引进体育专业指导员的编制问题。
[1]陈莲珍,朱华,普通高校“90后”大学生体育行为调查研究[J].体育文献通报,2012(7):113.
[2]王洪博.秦皇岛市普通高校学生体育人口现状调查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
[3]刘艳艳.“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成功:教育版,2010(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