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
(太原工业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8)
21世纪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发展方向是培养具有竞争意识和创造精神的全面复合型人才。高校体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才培养起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终身体育教育将成为高校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以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体育意识和锻炼习惯为目的,使其终身受益。本文对我校学生体育生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旨在为我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及对学生体育生活进行宏观管理提供一定的依据。
选取太原工业学院学生200名。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10余篇。
1.2.2 问卷调查法
以学生为个体独立进行,答完当场收回。发放问卷200份,收回问卷200份,有效问卷为154份,有效率为77%。
1.2.3 数理统计法
用常规数理统计方法对所收回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在体育活动中,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很重要。体育课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正确体育意识和良好锻炼态度,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只有认识到体育对自身健康的价值,才会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形成自觉锻炼习惯,养成积极乐观生活态度,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
2.1.1 对体育课认知态度
我校学生体育课参与意识非常强。有大半学生对我校现行体育课模式表示满意态度,持一般态度29%(表1)。这说明我校现行模式基本得到多数认同。5%的学生持不满意态度,表明我校现行体育课和环境还存在一些需改进空间。
通过调查,学生持不满意态度主要原因:(1)体育设施比例不完善,如乒羽的场地不太充足;(2)体育课缺乏社会性,无太多的趣味性;(3)选修内容少,学习时间短。
2.1.2 对体育课考核认知态度
我校学生对目前考核存在一定焦虑和恐惧心理。调查显示,认为考核以动作技术为主占25%,身体素质11%,学习态度42%,个人出勤率15%,平时作业7%,其中学习态度作为考核主要内容占较大比重,说明在考核办法上,应改变以动作技术、运动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适当提高学习态度、出勤率等比重。从而减轻学习心理负担,加强对体育和健康意识等的培养。
2.2.1 每周锻炼次数及每次锻炼时间
我校学生基本能自觉锻炼。只有19.4%的学生每周次数为0(表3),17%的学生每次时间为0 (表4)。这些学生没有参加锻炼主要原因是自己学习任务过重,没有多余时间锻炼。
2.2.2 体育锻炼成效
调查显示,多数通过活动,在身体素质,对社会、环境、气候变化等因素适应力有明显提高。55%同学认为入学来通过锻炼,身体素质有提高,83%学生认为适应能力得到增强。
2.2.3 影响体育锻炼原因
调查中57%的学生认为体育场地、设施等环境是影响参与锻炼原因,43%学生认为体育氛围是影响锻炼原因。
2.3.1 对体育环境认知态度
对学校总体体育氛围和环境,持满意态度学生有30.6%,不满意态度的15.4%。27%的学生对现有场地器材持满意态度,20%的学生持不满意态度。对学校组织的体育竞赛活动持满意态度学生有38%,持不满意态度19%(表5)。我校学生对现有体育氛围和环境不是很满意。其原因:(1)器材少且较陈旧;(2)热门项目运动场地太少。
表1 太原工业学院学生对体育课认识与态度
表2 对体育课考核的认识与态度调查(%)
表3 太原工业学院学生每周锻炼次数的调查(%)
表4 太原工业学院学生每次锻炼时间的调查(%)
表5 学生对体育生活环境认识与态度一览表(%)
2.3.2 学生今后体育生活的打算
调查中,82%学生表示今后仍会坚持锻炼,说明我校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有所增强。18%学生不会参加锻炼,主要原因是无多余时间锻炼。问卷结果看,体育兴趣是影响学生进行课外锻炼的重要因素,体育教育必须重视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这才有助于自觉锻炼习惯养成,从而实现终身体育目标。
学生对体育课考核制度存在一定焦虑和恐惧心理。学校体育设施不能满足学生锻炼需求。学生已养成了锻炼习惯,并取得一定效果。学生对体育认知程度和参与意识较强。
3.2.1 加强对体育课考核办法改革
多年来,考试体制一直困惑着学生,考试形式标准几十年无变更,学生压力很大,考试只是手段,其可行性应让学生检验,通过调查,90%以上学生对现行考试制度、方式、内容、标准十分反感,笔者认为,教学指导思想在变,组织形式在创新,考试体制也应重新制定。考试宗旨是检验学生体育和运动能力的掌握及在学习过程中综合素质测定,不应单一追求100m、800m、1000m等速度如何,专项水平如何,且现行考试中,素质分占很大比重,有些体质差的同学一上体育课就怕不及格,产生自卑、轻视、厌倦、恐惧的心理负担。修订考试制度会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抑感,从而使课堂气氛焕然一新。
3.2.2 增加体育资金投入,多组织活动
改善学校体育设施状况,为学生创造良好条件,吸引更多学生主动加入到课外活动中。多组织各种项目的体育竞赛和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3.2.3 培养体育兴趣,注重学生体育专长发挥
学生是体育教学主体,每个学生性格爱好、才能和特长各不相同,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体育专长的引导和发挥,使他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获得乐趣,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兴趣得到培养,体育能力得到提高,课外体育锻炼才能丰富活跃起来。加强场馆建设,开设更多运动项目,为体育专长发挥创造更有利条件。
[1]郭延安.对高校课外体育的分析与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3,5(2):l-3.
[2]王伟.北京地区普通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7(4):8-10.
[3]程昕.江苏省大学生体育生活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0(1):7-l0.
[4]王锐.张炎.葛国政.高年级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特征调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3,7(11):4-7.
[5]孙志宏.石家庄市普通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状况调查与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4,8(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