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
摘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和人才培养。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于引导和教育当代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在中西部地区寻求更广阔的个人发展空间。要加强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首先必须认真分析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现状,找到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之后根据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缺乏的具体表现,积极制订相应的对策,帮助和引导当代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1-0237-03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现状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变化
随着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当代大学生已经能够面对现实,开始冷静地分析当前的就业实际情况,并做出判断,开始逐步地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当代大学生就业观也发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
1.确立了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
由于受到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择业时往往职位期望过高且不切实际。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下,大学生长期以来持有的这些不良的就业观念己经明显改变了。他们普遍认为应该先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生存的工作,经过努力工作,积累经验、寻求机遇,然后再逐步过渡到理想职位,从而实现就业理想。
2.高薪观淡化,薪酬标准预期趋于合理
大学生通过大学期间的学习,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积累使他们对于社会就业有了一个心理期望值。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精英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多自认为是天之骄子,“高薪观”随之形成。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其“高薪观”已经开始淡化。
3.择业时注重个人发展
相比以往,大学生更加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多数大学生能根据环境调整就业期望,不再一味追求物质利益,而将追求个人职业发展机会放在首位。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
虽然大学生的就业观在总体上已经倾向于理性化和务实化,但由于我国大学生就业观正处于转型期,加之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家庭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就业观还存在各种不合理性,暴露出了以下一些问题[2]。
1.社会服务观淡薄,就业理想功利化
国家为鼓励大学生面向西部和基层就业和服务,出台了“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和“大学生村官”等系列政策,但是部分大学生还是受到经济利益驱使,就业理想功利化,他们过分强调职业的功利价值,社会服务观淡薄。
2.缺乏具体职业生涯规划,就业目标不明确
许多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感到了就业形势的严峻,但是,毕竟他们尚处在象牙塔似的校园中,缺少实践经验,对自己的能力兴趣也没有准确的认识。所以,能从入学就确定自己今后就业方向的同学很少,往往在择业过程中陷入迷茫,导致缺乏准确的目标定位,就业目标模糊不清。
3.缺乏必备职业品质,对企业不忠诚
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违约率屡创新高。究其原因是,有的大学生在面临严峻就业形势时,淡漠就业诚信观、法律观念,无视“双向选择”的对等性和协议的制约性,表现出朝秦暮楚、见异思迁,随意违约。这深刻地反映出大学生缺乏必备的职业品质,不讲诚信,对企业不忠诚。
(三)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就业观在其就业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就业观,促使他们能在适合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1.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就业目标的顺利实现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代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而与之相矛盾的是个人能力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所以,降低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重要任务,引导大学生从职业生涯发展出发,结合自身的兴趣与特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性,有计划地向个人职业目标迈进[3]。
2.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职业生涯的科学规划
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进行,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引导他们自觉地做好就业准备,并把理论的学习、素质的提高和价值观融合起来,从而寻找到适合自己特点、兴趣的职业,直至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与价值。
3.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的发展与成才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就业形势日渐严峻,社会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进行,能使大学生在大学入学时就能树立就业观,自觉地把大学学习生活同今后的就业结合起来,努力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实践能力,以适应未来就业岗位的要求。
二、当代大学生正确就业观缺乏的具体表现
(一)缺乏对自我和职业的必要认知
自我认识是一种对自我思想、情感、能力、行为状况等的主观反映。对于大学生而言,客观清醒地认识自我和职业是尤为重要的。他们对自己的性格特点、气质类型、能力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了解普遍一知半解,对自己的专业和当前就业政策、职业的发展趋势、职业的类型、职业的内涵和职业素质要求缺乏清醒的认识[4]。
(二)欠缺优秀就业能力和品质
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来临,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用人单位选择人才必然优中择优,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能力和人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大学生必须拥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综合全面的就业能力;另一方面有的用人单位更是要求大学生必须拥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大学生在经过大学的应试教育后,往往都拥有完备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整体的培养质量特别是就业能力的培养却有所下降,导致部分大学生的个人就业能力素质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不能完全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在就业品质方面,当代大学生普遍过于注重自我,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用人单位又特别看重大学生是否拥有良好的职业品质。
(三)缺乏社会实践
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过程就是就业认识不断得到实践的检验、指导并不断修正的过程。社会实践可以让大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更加直观和深入的了解,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伸。社会实践是锻炼大学生胆识和能力的最好方式,但是很多大学生没有机会真正地参与社会实践,在面临就业时,很多大学生因为缺少实践能力而无从了解职业的具体步骤和工作思路,认识到自己是否适合某种工作。实践能力的欠缺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巨大阻碍,导致多数大学生在应聘中因无法表现出实际的工作能力而失去工作机会。
三、大学生就业观培养的对策
(一)大学生自我教育
所谓自我教育,就是教育对象自己教育自己,自觉接受积极的影响,完善自己的思想品德和个性特点的自主构建活动。自我教育与社会、学校、家庭等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教育只是提高人们思想政治素质的外因,而自我教育才是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内因。所以,只有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才能达到对当代大学生就业观进行教育的目的。
(二)转变消极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心态
大学生在就业时,只有抛弃不切实际的想法,调整自己的就业理想和价值取向,做出与自身能力相符的定位,树立正确的职业心态,才是正确的选择。首先,当代大学生要树立大众化就业观,怀着一颗普通劳动者的心念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的就业观念。其次,当代大学生就业要看重个人发展,应从自身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转变旧的观念,降低对单位的名气、工作的区域、岗位的条件、待遇的高低等要求,重视个人的发展空间,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再次,当代大学生就业要树立基层观,敢于到农村、基层、西部地区等较艰苦环境工作的观念[5]。
endprint
(三)明确就业目的,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生活和工作有了明确的方向,人生才会有激情和动力,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设计好自己的职业人生,使职业目标更加明确具体。合理的职业配置和规划、选择,最终会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得到实现[6]。
(四)努力提高就业能力
所谓就业能力,是指通过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和素质的开发而形成的,能够实现个体就业理想、体现自身价值、满足社会需求的一种综合能力。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良好的个人素质和充分的就业能力,才是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的有力保证。
首先,大学生要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职业技能的培养,应该从未踏出大学校门时就开始做起。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深入实际锻炼自己,如参加社会调查、学校组织的各项实践活动;要虚心地向有社会经验的人学习;同时,在社会实践中,注重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大学生要注重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在人际交往中求同存异,待人宽厚,能体谅他人的难处,包容他人的缺点;增强自信心,克服“社交恐惧症”。再次,大学生要注重生活技能的培养,生活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大学生应该在培养生活技能的过程中显示立世、立身、立业的本领。
(五)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诚信是现代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的立身之本,是青年大学生道德发展的基本要求,大学生走向社会,是否成才总要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然而,一些大学生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在求职择业中毁约、跳槽、不讲信用,诚信危机凸显,表现出做事能力强而做人品行缺乏的特征。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不能只是教会学生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坚持“做人”与“做事”同步。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诚信教育,加强大学生的道德自律。
(六)培育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在现代社会,竞争是人们必备的生存能力,而学会与他人合作更是现代人的基本生存技能。高校应充分利用大学生的团队活动,培养团队精神,让大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发现自己与他人的特长与不足,认识到团结与合作的重要性,并不断提升成员之间合作的技巧。
(七)将就业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观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密不可分。因为大学生就业观是其“三观”在就业方面的体现,而“三观”教育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就业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从现实来看,部分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侧重政策宣传、信息服务与技巧培训,重视就业指导的实用性,而忽视了就业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八)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整体素质
作为在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符合“人职匹配”的原则,要求就业指导人员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应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及敬业和奉献精神。作为肩负大学生现代就业观培育责任的就业指导人员,如果没有专业知识结构作为支撑,其在理论的探究力度上不可想象;同时其就业指导能力及信息捕捉能力也是让人不敢恭维的。因此,要坚持“以生为本”理念,理性审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功能,重新构建为学生服务的就业指导模式,必须着力解决好用人问题。任用“内行”和具备专业素养以及职业性格、气质、兴趣相匹配的人员作为指导人员是当务之急,而不是以“资格”、“关系”作为人员配置的标准[7]。
结语
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培养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必须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下,依靠大学生自身、社会、高校以及家庭的共同力量来完成。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全面客观的自我评价、树立普通劳动者意识、基层就业意识、敢于竞争意识和自主创业意识为目标,从大学生家庭、高校和政府三方面提出全方位的教育对策。只有这样,才能让当代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择业问题时能转变观念,合理地定位自己,最终能及时顺利地就业,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骆剑琴.高等教育大众化下的人学生就业观教育[J].理论与当代,2005,(3):17-18.
[2]武兵.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危机原因与对策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0,30(1):186-189.
[3]姜晓红,滕跃民.大学生不良就业观的成因及正确就业观的引导[J].现代就业管理,2010,(4):126-128.
[4]冯小湖.从入学到毕业的大学生就业观教育[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1):13-17.
[5]王谦.大学生就业观念浅析[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5(2):22-23.
[6]文丰安.新时期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因素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7):28-34.
[7]丁永刚.现今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误区及引导对策[J].青海社会科学,2008,(3):166-170.
[责任编辑 李可]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