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涛,高磊,李义君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骨转移瘤是指各种恶性肿瘤通过各种途径移植于骨内并继续生长而成,主要表现为骨痛,病理性骨折,神经压迫等症状。常见的骨转移瘤多由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鼻咽癌等恶性肿瘤转移而来。西医主要采用放化疗、内分泌治疗、核素、双磷酸盐等方法治疗,有一定疗效,但副作用较大,疗效不稳定,远期效果不理想,生存质量差。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骨瘤”、“骨疽”等证范畴,但大多数骨转移瘤以疼痛为主要表现,多隐蔽于转移部位的痛证之中,常辨证为腰痛、腿痛、肩痛等。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肿瘤科自2007年起以自拟中药铜星丹为主方治疗骨转移瘤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及特殊病门诊患者,顺应性好。
1.2诊断标准 经病理确诊为恶性肿瘤,经影像学检查(ECT、MRI、CT、X 线、PET-CT 等)确诊为骨转移瘤,同时符合以下标准:1)年龄18~70岁;2)未行过放化疗、双磷酸盐及核素等治疗;3)估计存活期超过6个月。
1.3 分组
根据随机数字法将60例患者分为3组,分别为铜星丹组、唑来膦酸组及铜星丹联合唑来膦酸组,每组患者20例。铜星丹组:男性8例,女性12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48岁,中位数58岁;其中乳腺癌11例,前列腺癌3例,肺癌4例,其他2例。唑来膦酸组:男性5例,女性15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45岁,中位数60岁;其中乳腺癌12例,前列腺癌2例,肺癌3例,其他3例。铜星丹联合唑来膦酸组:男性7例,女性13例;年龄最大77岁,最小51岁,中位数63岁;其中乳腺癌12例,前列腺癌2例,肺癌5例,其他1例。三组间性别、年龄、原发瘤、骨痛、生化检查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P >0.05,具有可比性。
铜星丹组患者口服自制中药铜星丹(胆南星、补骨脂、杜仲、续断、威灵仙、苏木诸药水煎取汁,浓缩,兑入自然铜粉及三七粉,制成水丸)每次3g,每日3次,连续服用3个月。铜星丹联合唑来膦酸组在铜星丹组的基础上加用唑来磷酸4mg,间隔21天静点1次。唑来膦酸组只予唑来磷酸4mg静点,间隔21天1次。3个月后评价疗效。
比较患者治疗前后X线片的变化,观察骨质钙化情况。
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及血钙(tCa)的变化情况。
3.1 实验室指标观察
各组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治疗前后ALP、LDH、tCa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各组治疗后 ALP、LDH、tCa水平比较,唑来膦酸组与铜星丹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唑来膦酸组、铜星丹组与唑来膦酸联合铜星丹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1),见表1。
表1 各组患者ALP、LDH、tCa水平比较(±s)
表1 各组患者ALP、LDH、tCa水平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联合治疗组治疗后比较,△P<0.01。
ALPLDHtCa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唑来膦酸组 20 283.15 ±34.09 192.05 ±36.57*△ 348.90 ±33.86 257.75 ±30.85*△ 3.26 ±0.18 2.64 ±0.28组别n*△铜星丹组 20 279.30 ±39.29 186.40 ±35.68*△ 357.75 ±38.06 265.25 ±36.44*△ 3.32 ±0.19 2.71 ±0.19*△联合治疗组 20 291.40 ±43.26 151.20 ±40.81*△ 351.45 ±38.66 223.65 ±38.51*△ 3.34 ±0.15 2.35 ±0.15*△
3.2 骨骼钙化率
唑来膦酸组联合铜星丹组、铜星丹组、唑来膦酸组治疗后骨骼钙化分别为75%、52%、55%,联合组与单药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唑来膦酸联合铜星丹治疗相结合能促进骨骼钙化,预防骨折等骨相关疾病。
随着原发瘤治疗水平不断提高,患者生存期日益延长,骨转移瘤的发病率亦日益增高。因此,有效地治疗骨转移瘤,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目前肿瘤科医生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患者生存期延长,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中医缓解骨痛、预防骨折在目前的报道中时有出现,笔者使用铜星丹在促进骨骼钙化,降低血钙,碱性磷酸酶及乳酸脱氢酶等指标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铜星丹方中胆南星味苦、微辛、性凉,归肺、肝、脾经,功擅清热化痰、熄风定惊,《本草拾遗》谓其主金疮,伤折,瘀血,《本草经疏》谓其下气破坚积,消痈肿;自然铜味辛、性平,入肝经,功擅散瘀、接骨、止痛,《本草经疏》谓其乃入血行血、续筋接骨之神药也,二者共为君药,以熄风化痰,散瘀止痛,清热消癥。臣以杜仲味甘,性温,能补益肝肾、强筋壮骨,杜仲辛甘俱足,正能解肝肾之所苦,而补其不足者也;补骨脂味辛、苦,性温,能补肾壮阳、温脾止泻,能暖水脏,阴中生阳,壮火益土之要药也;二者相须为用,补肾固本,加强胆南星的抗肿瘤作用。佐以三七味甘、微苦,功擅散瘀止血、消肿定痛;骨碎补微苦,性温,补肾、活血、止血、续伤,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骨碎补有促进骨折愈合作用;威灵仙味辛、咸,性温,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续断微苦、甘、辛,性温,能补肝肾、行血脉、续筋骨,为理腰肾之要药;苏木味甘、咸、微辛,性平,功擅活血通经、祛瘀止痛,亦兼有软坚润下之功,故能祛一切凝滞留结之血,上五味,取其活血痛脉、化瘀活血,以加强自然铜活血止痛之功。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化痰,活血消肿,续筋接骨,抗瘤消癥之功,使痈肿消,瘀血除,脉道通畅,则诸症缓解。
骨转移瘤属难治性疾病之一,预后差,中医药对本病的专项研究极少,或有亦是在治疗癌痛的药物方面。笔者认为,治疗本病要从单纯“止痛”转向从“骨转移瘤”的病证角度进行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的系统研究,既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存状态,又可丰富和发展中医药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