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培
(安徽省水上运动管理中心 安徽合肥 231200)
赛艇是竞速型体能类周期性项目,赛程2000m,全程约需210桨数划完全程,优先通过终点的桨手为获胜者,其中划距和桨频是两个重要因素。赛艇技术的一个周期可以分为拉桨和回桨两大部分,或者分成提、拉、按、推四部分,还可以更细地分成六个部分。当今,国际上划桨的技术风格在不断的转变,大家都是在寻找一种真正适合自己桨手特点的拉桨动作。在认真学习划桨技术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针对我省本土队员的身体素质、个体素质我们教学工作中的划桨技术风格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寻找探索一条我省特有的划桨风格。
2000年、2004年奥运会、2009年全国第十一届全运会男子四人双桨优秀桨手和自2001年全国九运会、2010年、2011年、2012年安徽省男子赛艇四人双桨近20名一线队员。
1.2.1 文献资料研究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根据国际赛联和全国锦标赛成绩等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和归纳比较研究。
1.2.2 数据统计法
(1)省赛艇队一线队员身体形态和专项素质(表1)。
(2)省赛艇队一线队员技术风格(2001年、2010年、2011年男子四人双桨(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两届奥运会平均桨频上2004年稍微低于2000年,但从比例结构上,同样显示出2004年拉桨时间比例的增加,而且主要体现在拉桨后段时间的增加。推桨比例有所下降,体现推桨后段时间的减少。
2.1.1 身体形态和专项能力的分析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我省专业队员身体修长(1.95m),接近国际优秀桨手,具体水上长桨效果的基本条件,但体重偏轻,有6~8kg差值,专业年限也较短,导致身体素质和专项能力较弱,在卧拉、卧推、下蹲等大力量方面均有±30kg差值;在专项2000m测功仪方面均有±18s的差值。上述两方面数据说明我省的男子项目发展空间较大。
2.1.2 划桨技术风格特点的分析
我省男子划桨动作是通过长期的成败实战积累探索和学习研究基础上,逐步形成一些特色的理念。
技术理念方面过去我们着重上肢力量训练负荷,着重划桨第一把力量手臂的主动参与,导致桨在水下支撑过程,腿、背部力量的被动或是得不到合理的运用,反映水下划距较短,船体上下起伏较大,桨频过高,但持续时间较短。在比赛中前程船较快,后程小肌肉群肌乳酸快速堆积无法代谢,直接影响成绩。
2.1.3 划桨动作的趋势
要点是划桨的“三度”。水下划桨支撑的长度,水上动作前后合理的幅度,水下划桨的加速度。确保划距的有效和桨频的合理,达到高效果的专项成绩。
表1
表2
2.2.1 国际划桨划桨曲线的分析
图1是单次划桨过程的瞬间速度和平均速度的一个典型的纪录,由一名顶级的运动员以32桨频划出4.8m/s的平均速度。在抓水以后,船速由于划船者身体向前弯曲与艇的反作用力而下降。当划船者的施加到桨栓的力量超过脚蹬板与船的反作用力船再次加速。在回桨期间,划船者必须加速他们的身体往船尾运动。这将导致产生一个在回桨阶段能够保持船速的作用于脚蹬板的反作用力。在回桨的最后阶段划船者必须减慢身体后倾速度,反作用力通过脚蹬板传递到船,因此速度再次减慢。因此在整个周期中,拉桨的平均速度明显低于推桨的平均速度,时间分布特征上也体现这点,拉桨的时间要比推桨的时间少一点。另外一个现象在于,拉桨后段的平均速度要高于拉桨前段,同2000年相比,2004年拉桨时间比例的有所增加主要体现在拉桨后段所用时间的增加。
2.2.2 国际划桨技术风格的趋势
早在1976年斯德哥尔摩国际赛联教练员会议上,有人把世界赛艇技术风格分成三种(也有人主张分成两大派),民主德国技术风格、亚当技术风格和卢森博格技术风格。也有人根据滑轨长短把亚当风格叫长滑轨(80~85cm)风格,把民主德国和卢森博格风格称为短滑轨(75cm)风格。民主德国风格以当时民主德国的LANDVOIGT兄弟(2-)和挪威HANSEN兄弟的(2X)为典型代表。亚当技术风格的典型代表是德国的MICHEA KOLBE(1X),该技术风格在许多美国学院派多人艇桨手身上可以看到。
(1)亚当划桨技术风格的分析。
亚当风格更强调腿部动作的作用。桨叶抓水时,桨手表现出巨大的张力。此刻,膝关节几乎完全收紧。由于采用的是长滑轨,桨手滑座向前运动更靠近脚蹬板(脚蹬析与滑轨顶端距离非常短),以增加蹬腿的作用。采用亚当技术风格的运动员在绷紧的抓水姿势中,上体几科保持垂直,不靠近内侧膝关节,外侧肩也不超过外侧膝关节。这种单位、双桨划法的身体垂直姿势及绷紧状态是亚当技术风格所独有的。在拉桨过程中,当滑座运行过半,蹬腿的膝关节呈90度,桨也大约垂直于艇体,此刻,运动员上体已摆过垂线,很像独特的“拔河”姿势。
(2)前民主德国划桨技术风格的分析。
除了入水姿势有较大差异外,前民主德国技术与亚当技术之间有许多相同之处。亚当风格划桨桨的大幅度是采用长滑轨、增加滑坐前移距离而获得的(运动员上体基本保持垂直)。而前民主德国风格抓水动作大幅度,则刚好是依靠头、颈、肩部的前伸,引导上体前倾并超过同侧膝关节(单桨技术),背部呈自然弓形完成的。同时,外侧肩跟随桨柄前移,大腿充分外展,让上体超过。内侧肩略微保持向后转。这种遍及肩部旋转并伴随“弓”背动作,有利于身体前伸,并显得充分、自然。
教学中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对象,分层次分重点,避免走回来路。全省上下形成是一个连锁式的生物链过程。
思路决定出路。帮助和引导初学桨手学习正确的划桨动作,前后转换、拉桨和回桨的衔接,先理论后实践,先陆上后水上,先多人后少人艇,不能急于求成。
抓体能、抓技术是同等重要,不断研究项目特性,体能是基础,技术是关键,分阶段分层次,打牢基本功。
培养桨手树立正确的事业出发点,养成硬朗的训练作风,确立正确的目标,加大训练的自觉主动性;培养独立的学习生活好习惯,为长期科学训练夯实的后盾保障。
[1]2001年、2012年全国赛艇锦标赛秩序册、成绩册[Z].
[2]胡旭丹,刘雅玲.我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的研究综述[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5):276.
[3]孟志军.八周高原训练对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EPO和CGRP等指标的影响[D].上海体育学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