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科学课中渗透德育

2014-12-16 20:01闫生杰
甘肃教育 2014年20期
关键词:自然科学课德育

闫生杰

〔关键词〕 科学课;德育;自然;观

察;合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20—0113—01

小学科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涵,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充分解析教材、挖掘教材,在提示知识点的同时挖掘德育的内容,通过创设情境、适时引导,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科学教学过程中适时进行德育,德育忌空洞说教,应该注重德育的实效性。所谓实效性,实施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的目的性。实施的可行性是教育的创意、设计、理念,以及使其操作的可行性,而实施效果则是目的的到达程度或结果。下面结合自己的一些心得,就小学科学课上德育的实效性展开浅析,和老师们一起探讨。

一、通过科学课,引导学生珍爱自然与社会

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是进行探究的另一个源动力。但他们的好奇心往往是盲目的,甚至在某些时候,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会破坏自然中的和谐,导致不良后果。这时教师如能加以适当的引导,就可在孩子的头脑中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为科学探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学生在学习《种凤仙花》这一单元时,首先是让学生认识植物、了解植物、熟悉植物,其次,让学生懂得植物的栽培和管理而获得知识,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凤仙花》的生长过程。凤仙花要经历种子——发芽——长出茎叶——长出花蕾——开花——结果——形成种子这几个阶段。最后向学生渗透德育思想,教育学生知道劳动的辛苦,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习惯。保护环境,让学生学会做人,使每个学生都成为社会的一朵“花”。

二、通过科学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课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强化科学的探究活动的课程。自然课老师要结合多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让学生从小就懂得能够运用观察和探究这些学习方法,加深对相关知识的了解。

孩子们都喜爱动物,有的还和动物友好相处,了解动物,也是孩子们乐意的事。利用这一优良的资源让学生学习了《养蚕》这一单元。让学生结合家庭《养蚕》的经验和技术。让学生观察和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如学生在喂蚕时,把桑叶、白菜叶等很多植物的叶子摘下来,让蚕自己找食物,结果知道蚕喜欢吃桑叶,也吃莴苣叶、榆树叶等叶。其他植物的叶根本不吃,让学生掌握了蚕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总结出蚕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蛾四个时期的变化。教育学生了解我国是丝绸大国,闻名世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把爱祖国和爱家乡结合起来,让学生开展爱祖国、爱家乡的活动。

三、通过科学课,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人进入社会以后,合作和交际能力的大小,决定了这个人以后可以走得多远多高,因此,合作和社交作用会变得越发明显,这种人与人的交流则是社会生存法则的必然手段。学会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正确处理、维持好这些关系,对孩子们将来在学习上、生活中的成功有着直接的作用。学生学会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精神,自然课堂上,老师就要帮助学生明白这些道理,进而帮助学生达成这个目的。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对集体的概念十分淡薄,有些甚至自私、不愿与他人交流、分享等等。科学课新课程理念的全面展开,就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空间。

开学初,首先让班中的孩子自由结合研究小组,再由老师进行调整,充分考虑学生的成绩、能力、性格、性别等因素,以致各个小组发挥出最大潜力。教学安排上,每节课都大量运用小组讨论、小组合作、小组评价等协作环节,让孩子们学会与他人交流分享、尊重彼此的观点、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不推卸责任、共担后果等品质。研究小组的形成,突破了班中原有的“小集体”,强化了学生的集体观念,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大大加深了生生交往上的深度与广度。

总而言之,科学课堂中就要通过切实有效的德育,培养学生成人成才,热爱社会、热爱科学、热爱祖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均衡人才,把学生、家庭、社会、学校融为一体,使学生真正能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真正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学生。长大成人后,为家乡、为祖国作出自己的贡献。

编辑:蔡扬宗

猜你喜欢
自然科学课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上一堂动森科学课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科学课教学反思
科学课不利因素的实验改进